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

 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

  淨空法師

  第六位,“普智光照如來境菩薩摩诃薩”。這個名號意思很鮮明、很清楚,這是智普,有真實的智慧。真實的智慧就是無分別智,這是真實智慧。佛在《般若經》上說“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”,無所不知是差別的智慧,無知是根本的智慧。佛家講二智:根本智、後得智,後得智也叫差別智。差別智是從根本智裏面生出來,沒有根本智就決定沒有後得智。這個道理現代人懂得是愈來愈少,這對我們修學産生了很嚴重的障礙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麽?現代人所謂知識爆炸的時代,這個世間每一個人求知的欲望很高,能不能求到智慧?求不到,你所求得的是佛經裏面講世智辯聰,不是真智慧。尤其是佛門裏面四衆同修,無論在家、出家,如果要發心講經,經是真智慧,是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智慧。你學講經到那裏去學?到處去找參考資料,收集一大堆到講臺上來表演,這不是講經,這個講的與經不會相應,往往把經義講歪扭、講錯了,自己都不曉得。所以要發心講經一定先求根本智,根本智怎麽求法?根本智是無知,般若無知,無知怎麽學法?讀誦,讀經,讀經是求根本智。你這部經從頭到尾念一遍,念的這部經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掉、沒有念顛倒。念的時候老老實實念,不要想這一句什麽意思,這一段是什麽意思,你要這麽一想就把你的根本智破壞掉。老老實實念,沒有意思,天天這麽念,這就叫修根本智,智慧在裏面。你念得很熟、念得很清楚,不定在什麽時候,遇到什麽事情,豁然開悟,很可能。你要是不熟,心地不清淨,開不了悟。我們在《壇經》裏面看到法達禅師,他念《法華經》叁千遍,六祖給他一講他開悟了,他要沒有那個叁千遍的功夫,佛來跟他講,他也不會開悟。叁千遍的基礎在,從這個基礎上開悟。

  諸位要知道,讀誦經典是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。規規矩矩、恭恭敬敬的讀誦就是持戒,戒律的精神是諸惡莫作、衆善奉行。讀經的時候一個妄想沒有,不就是諸惡莫作;經是如來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真言,沒有比這個更善,你在讀經就是衆善奉行;戒律,大小乘戒,圓圓滿滿具足。讀誦的時候從“如是我聞”到“信受奉行”,不起一個雜念,老實念,不起心、不動念,修定,就是修禅;禅的意思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你在讀一部經就是修禅定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顛倒、沒有念漏,慧,根本智。所以讀經要會讀,讀經絕對不是研究,研究另外找時間,研究是學後得智,讀經是修根本智,不一樣。所以你會讀,時間久了,根利的人叁年、五載得智慧,根性鈍的人說不定十年、二十年,只要持之有恒都會有成就,這是真智慧。學講經那裏需要參考好多資料,不需要。你平常講經,講座裏頭穿插一些東西,不用特別去預備,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的一些人,一些事、一些物,看看聽聽,在這裏頭穿插就用不盡。那裏還要刻意去收集資料、去找資料,那不太麻煩。

  最重要就是要佛力加持,要得佛力加持,你心地要清淨,一定要與這部經上講的“大方廣”相應,就是與自己的性德相應。性德在那裏?所有菩薩神衆的名號都是性德。總說普賢,普賢是總說;別說,名號說不盡,全是我們自性的德能。菩薩代表要修,菩薩表修德,佛的名號表性德。但是華嚴會上這些菩薩不是普通菩薩,都與大方廣相應,所以稱他作法身大士。無論他是那一種差別,差別的形象無量無邊,他都與大方廣相應,所以叫稱性,所以叫他們做法身大士。換句話說,他們已經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已經離開了。這是智照法界;法界,佛的境界無有窮盡,深廣無盡,它是照如來境界。下面第七位,“普寶髻華幢菩薩摩诃薩”。髻,像我們看觀世音菩薩的變像,觀音菩薩示現女身比較多,而且示現在家的身,在家的女身。古時候女子梳頭頭上挽一個髻。寶髻華幢,髻上面多半是戴花;花有珠寶之花,寶花,也有鮮花。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唐朝人喜歡戴花,不但女子戴花,男子都戴花,我們看到古書上的記載。這位菩薩是表心普,諸位要知道,智就是心。寶髻華幢是說智慧才是真正的寶,爲什麽說它是心普?智慧之寶莊嚴在心頂。髻是人身最高的一部分,它在頭頂,把頭頂比喻作心頂。心裏面,我們說起心動念,叁業當中這叫意業。菩薩的意業,就是心裏面兩樁事情: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。菩薩沒有其他的念頭,這個念頭非常單純。高出一切,這就是華幢的意思,華表行,六度萬行,華代表這個。這個地方比較難懂一點、難體會一點,寶髻比喻心頂,這比較難體會一點。前面加個普,當然也是遍虛空法界,我們在這個地方學,學菩薩的發心,上求下化的心要遍虛空、遍法界。這是第七尊菩薩他所表,也就是他所教我們。

  第八尊,“普覺悅意聲菩薩摩诃薩”。這尊菩薩名號裏面的意思比較明顯。覺普,覺是覺悟,遍覺法界,這才是普的意思。這個名號對我們此時此地的衆生來說,此地指我們這個地球,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居住在地球上,確實要有高度的覺悟。佛在《八大人覺經》裏面跟我們講“國土危脆”,我們在這個時代裏確確實實深有所感,讀了佛這個經典會有很深的感觸,國土真的是危脆:危險脆弱。一個地震,幾秒鍾的時間,再堅固的建築物都毀掉。人的生命很脆弱,生命無常。我們看到全球的資訊報導,天天都有災難,災難的次數愈來愈多,災難的嚴重性愈來愈大,我們過的是什麽日子?所以活在這個世間,如果諸位天天詳細看報紙、詳細看電視,收聽這些新聞廣播,這個日子還能過?豈不是每一天都生活在恐懼之中,你身心怎麽能夠安穩?最好還是統統都不看,每一天問你:不知道,今天天下很太平,沒事;這個日子比較好過一點。古德有所謂“知事多時煩惱多”,現在新聞知道多了,憂患多,你怎麽能不憂慮?“識人多處是非多”,認識人多,是非就多,麻煩大了,所以少認識人最好。一天到晚事少就好,這個人真有福報;少事,少煩、少惱。現在是沒人找你,如果你在家裏每天看報紙、每天看電視,自己找自己麻煩,沒人找你,不是自找麻煩,自己坐在家裏面恐怖不安、憂慮,不得了。

  一定要覺悟,實實在在講只有真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我們今天縱然是聽到許多災難的消息,我們心裏很清楚、很明白它的前因後果,這個災難到底怎麽來?什麽因素造成?如何能夠避免?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不覺不行,不覺憂患恐怖你決定不能避免。我常聽同修們說,現在很多這些做生意,甚至於作官的人,天天都要吃安眠藥,不吃安眠藥,他說不能睡覺。爲什麽要吃安眠藥?讓他的頭腦麻醉,他就可以休息一下,否則的話他不能休息。憂患這種意識太多,叫他憂患的事情一天到晚不曉得有多少,身心都不安,在現代這個社會是個普遍的現象。真正能過一點日子還是鄉下的老農、農夫,他過的很貧窮,家裏電視也沒有、報紙也沒有,他還過一點悠閑清淨的人的生活。一定要有高度的覺悟。“悅意聲”,唯有覺悟的音聲,才能令一切衆生生歡喜心。實在說真實悅意之聲就是一句佛號,佛號實在講是太好太好,是盡虛空、遍法界共同的語言。南無阿彌陀佛不是印度話,你以爲是印度話,不是的。盡虛空、遍法界共同的語言,所以你要到其他諸佛國度,如果言語不通,念阿彌陀佛,沒有一個不恭敬你,他都懂。你說別的不懂,念阿彌陀佛都懂,沒有人不懂。在我們這個世間,六道衆生都懂。這句佛號雖然外國人不懂,外國人聽起來喜歡。我們在美國,佛堂裏面常常放念佛機,念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中斷,有些外國人來訪問:你們這個音樂從那裏來?很好聽。你喜歡聽,我們就送給你們;就給他結緣。在加拿大也遇到。然後他問我:這個音聲裏頭什麽意思?我們簡單給他介紹,這個音聲是清淨的意思、快樂的意思、歡喜的意思、健康長壽的意思,他一聽高興得不得了。爲什麽?這都是他要的。常常聽這個聲音就能滿願,你就能得到。叫他常常聽,也教他念,他就會念。

  如果念到相應,你就會得法喜,法喜充滿,欲罷不能,你在這兒真正得受用。沒得受用之前,你念的時候比較辛苦、比較困難,念得很累。如果念到法喜就不會累,不但不會累,你要是做事情做得很累的時候,念幾句阿彌陀佛,那個疲勞就消除,比什麽都有效果。你現在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這種殊勝的利益,你沒得到。要怎樣才能得到?誠敬心去念,一心稱念。如果能夠依照《無量壽經》上講的方法,效果很快會得到。《無量壽經》講的是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這八個字。發菩提心簡單的說,就是你的心無論是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保持著清淨、平等、覺悟,這個心就是菩提心。只要與這個相應,你再專心去念佛。一心,不夾雜。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功夫就得力;功夫得力,這個境界就現前,非常有受用。念念不僅是跟阿彌陀佛相應,給諸位說,能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。我們讀這段經文應該相信,爲什麽?普覺,普!你心地清淨、平等,沒有界限,就與虛空法界相應。相應就是我們俗話常講,得一切諸佛菩薩的保佑加持,是這麽個道理。我們今天得不到加持、得不到保佑,是因爲自己劃的圈子太小,處處都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;這個障礙不是別人建立,是自己建立,應當要覺悟。

  再看第九位,“普清淨無盡福光菩薩摩诃薩”。這位菩薩是表福普。說到福報、福德,可以說是一切衆生普遍的希求,那一個衆生不想得福報?福報裏面的類別也很複雜,《了凡四訓》裏面講,福有真有假、有偏有圓、有大有小,種種不等。最究竟、最圓滿福報從那裏來?從清淨心裏面生來。清淨心所生的福報稱性,自性裏面本具無盡的福德現前,這個福報就大。換句話說,這個福報不是修來,自性的福報現前。可是我們今天自性的福報被煩惱障礙,自性的智慧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