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到外面去,我定慧成了,你可以請我來講經說法,這話說不出口;現在人會說,從前人說不出口。現在民主競選,我怎麽怎麽好,人家都不如我,你們要投我一票。從前的人這個話怎麽能說得出口?丟死人了。怎麽可以這麽說法?所以只有去住山、住茅篷、去閉關。等到被人發現,來扣關。扣關是什麽?請他出來弘法利生,啓請,這麽個意思。所以住茅篷、閉關不是修行,是在那裏等,等人來啓請,是這個意思;不好意思說,用這個方法靜靜的在等。從真的來說,心性是空寂,與修德的止寂相應。教下,實在講禅宗也不例外,教下叫止觀,止是止妄念,寂是心地清淨,這是從性體上講。如果從事相上講,事相是動的,《華嚴經》經題上給我們講“大方廣”;大是體,方是講相,現相,廣是講作用。現相跟作用,它的相都是動相。在修行方法來講與觀照相順,我們的觀照就是照俗谛,我們的止寂是深入真谛,這是我們用真俗二谛來說。清涼在這一段結論裏面告訴我們,他說“於境,則不礙真而恒俗”,換句話說,現相跟作用不礙性體而恒俗。“於智,則不礙寂而恒照”。大乘修學的法門,實在講小乘也不例外,不過功夫有淺深差別不同,小乘人淺,大乘人用的功夫深,都是定慧,都是寂照;寂是定,慧是照。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不礙照,照不礙寂。在作用裏面,定慧等持。說這麽多,說的恐怕大家聽還是聽不清楚。我們淺而言之。什麽叫照?看破就是照,照就是對於一切事、一切現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智照,就是看破。寂是什麽?寂就是放下。我們今天用看破、放下,大家就好懂多。其實是不是真懂?那就很難講。但是用看破、放下,比經典裏面講用寂照、止觀,是好懂多些,全是講一樁事情。現在我們要來研究研究,行門裏頭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怎麽用功夫?與寂照相應,也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來學定慧等持,或者說得更白一點,學看破、放下,這大家好懂,怎麽樣來學看破、放下。放下是講放下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無量無邊,經裏面常用“一切境界相”。功夫隨順奢摩他,奢摩他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止息,就是定,也就是我們講的放下。可是你爲什麽放不下?你沒有了解事實真相,所以放不下,也就是說你沒看破,沒看破怎麽可能放下?你要善於觀察分別一切法的因緣生滅,你去細心觀察,任何一法你仔細觀察,如果觀察明白,然後再一展開,原來一切法都不例外,正所謂一法通達,一切法都通達。實在說我們修行,心太粗,粗心大意。我們看到古大德,無論是宗門教下,你在《高僧傳》上所看到,你在每一個宗派,甚至於《寺院山志》裏面所看到,古時候這些修行人,他們確確實實能夠掌握住綱領。佛在大乘經論裏面,“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”這八個字不是我發明的,不是我講的,我沒這個智慧;佛說的,經上說的。不管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你果然能在一門深入,深入的觀照,或者我們講深入的觀察,無論你是觀察動物、觀察植物、觀察礦物,你能夠锲而不舍。觀察它,它的體性、它的現相、它的因緣、它的果報,天臺大師在《法華經》上講十如是,一展開百界千如。佛在經上講十條,他能夠把它展開爲一千條,我們不能不佩服天臺大師觀察入微,這叫看破,這是真功夫。我們在一法裏頭能夠看到十方面,那就算你很了不起。過去我在臺中,李老師教給我們一個方法,觀察宇宙一切法,這一切法裏頭隨拈一法,他教給我們觀八面,你才真正看破。這八面是這一個法的體,譬如我們舉一個毛巾,大家觀這一個東西,從八個方面來看它,你才真正懂得,才真正把這個看破。體有性體、有質體,你要明了,性體是法性,法性就是真性,這一關很難;質體比較上容易,物質。它的體是什麽?這個東西體是棉紗,棉紗的體是什麽?棉花。棉花的體是什麽?觀察,一步一步往裏面觀,觀到最後就變成什麽原子、粒子,就變成這些東西,這從質體上觀察,這是一條。第二條相,相狀,看它的相。第叁看它的作用,觀察它的作用,跟我們《華嚴經》經題上講體相用,任何一法你都要明白它的體相用。現象怎麽産生?現象一定有因、一定有緣,然後再現象是果,所以一切法,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有因緣果。這就六法。六法再加上一個事、一個理,任何一物有事、有理,有理一定有事。所以說體、相、用、因、緣、果、事、理,八面。看一個人也要用這八個角度去觀察。八個角度來觀察,你是不是就算是看破?給諸位說,沒有,你才看到外表,你在看的是外表,我們今天是連外表都不知道,糊裏糊塗。對於任何一法你能從八面觀察,觀外表。怎麽樣才能深入?你要知道,每一法裏頭又有八法。說體,有體中之體、體之相、體之用、體之因、體之緣、體之果、體之事、體之理,每一條下面都有八個,八八六十四;你能看出六十四,才算你看破一點點,不多,看破一層。你再深入看破一層,這六十四條裏頭,每一條裏頭又有六十四條,其深無底。看破又談何容易?你不真看破,你怎麽能夠放得下?換句話說,你能看破一層,你就能放下一層;放下一層又能夠助長,幫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層。無論是體相用、因緣果、事理,它的深、它的廣都是無量無邊,這個說法說得淺顯,容易懂。經裏面說的比這個繁雜,但是道理完全一樣,總離不開這個原理,觀察入微不是個容易事情。能觀的這個心是智,智從哪裏生?智從定中來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你心不清淨,你就沒有觀察的能力。清淨心是觀察能力的泉源、來源,我們不修清淨心怎麽行?要修清淨心,實在講講到師道,佛法裏面常講,“師資道成,師資道合”,資是學生;學生幫助老師,老師幫助學生;老師教導學生,學生資助老師;教學相長,相輔相成,所以老師跟學生是彼此互相尊敬。學生尊敬老師這是應該,老師不能不尊敬學生,那也是錯誤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個“禮敬諸佛”,老師可以不敬學生嗎?那你講不通,你十大願王裏頭缺了,不圓滿,就有缺失。禮敬諸佛,學生也是未來佛,你怎麽可以不禮敬?怎麽可以不尊重?所以佛經裏面,特別是忏儀裏面,大家很熟悉的“一切恭敬”;一切裏面沒有分別,所以這個是彼此恭敬。老師的定力從哪裏來的?老師的智慧從哪裏來的?學生幫助他增長。學生的根性不齊,有根性很善良、有根性很惡劣,不聽話、很頑皮,老師在這個境緣當中練定力,怎麽應付這些學生?在這修禅定,修無分別心,修清淨、平等、覺。學生們提出一些問題,幫助老師開智慧。學生要不問,甚至他一生也沒想過這事情;他一問,立刻看看有沒有智慧?有智慧就能解答,沒有智慧趕緊回頭認真去努力。這樣我們才真的恍然大悟,爲什麽菩薩一定要度衆生?不度衆生成不了佛,不度衆生許許多多事情你不知道,你的智慧不圓滿。你廣度衆生,什麽樣的人都接觸,上面從菩薩,下面到阿鼻地獄,什麽樣的人、什麽樣的事統統都接觸、統統都明了,你的智慧才叫圓滿。從前方東美先生讀《華嚴經》佩服得五體投地,他說這才叫真正的智慧。他看五十叁參,你不接觸這些境界,憑你想像,書上去念的,不算是真智慧;一定要親身經曆,不親身經曆,你記問之學,不但是佛家不主張,連世間教學也不主張。《禮記》裏面《學記》就說得很清楚,“記問之學,不足以爲人師”,不可以做人老師,從前儒家的老師都要開悟。所以教學,老師觀察學生啓發他開悟,你才算是真正會教學,是個好老師。絕不是叫他讀得多、念得多、記得很多,那個不行,那個不是好老師,好老師一定啓發你、幫助你開悟。啓蒙的老師爲什麽天天就叫你老實念一部經?實在講是用這個方法、用這個手段幫助你開悟。爲什麽?開悟要定才能悟,你先把心定下來。他叫你讀經、叫你讀書,把你的心定下來,所以這個經不講,只叫你念,你沒念錯就行。每一天從頭到尾念幾遍,你在念的時候還叫你大聲念,念得讓老師聽得見,這就老師教學。你高聲朗誦他聽得見,你就不能偷懶,老師在旁邊督促,這一堂課兩個小時、叁個小時,老師在那裏喝茶,或者他在那裏也看書,他耳朵聽你,你念的聲音斷了,他馬上就問你,這是一種教學的手腕。你念書的時候,我們佛法裏講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。你不會打妄想,不會胡思亂想,那是戒;戒是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你不會有壞的念頭。你念書,書都是聖賢人的言語,那就是衆善奉行,所以戒律都在裏面。一心去念,專心去念,就是修定。念得清清楚楚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顛倒、沒念漏掉,那就是慧,是根本智、無分別智。從前儒家教學,啓蒙七歲上學,大概到十二歲這一段期間當中,要把四書五經、重要這些經典,要念得滾瓜爛熟;老師一句都不講,只是教你念,教你句讀。因爲古時候的書本沒有標點符號,你們看古書沒有,佛經也是;你看看《大藏經》,古版的《大藏經》裏面沒有句點。老師教的時候,要用紅的朱筆把句子圈出來,段落畫出來,這是老師的事情,教句讀。你不認識字他教給你,教完之後你就好好的念,沒得講,沒有意思,就是叫你念。這麽長一段時間,修定,修根本智,所以從前這教學的方法好,十幾歲的人會開悟。這是我們在曆史上所看到,童子就是沒成年,古時候男子二十歲才算成年,不滿二十歲,童子。童子考中進士、考中狀元,有。在現在來講,這十幾、二十歲他懂什麽事?從前是考中進士,朝廷任命到地方去作縣市長去,更高的那就當欽差去,還有當知府,知府就管十幾個縣。十幾、二十歲,他的智慧能力是什麽?他有悟性,他不是死讀書,不是死記,死記沒有這種才華,沒有這個能力。他對於人情世故,一切事理都通達,所以他能辦事。出世的教學更重視悟性。宗門他的對象,六祖大師《壇經》裏面所說,他接引的對象上上根人。上上根人容易開悟,中下根人修禅就難,可以得定,很難開悟。所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