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能到外面去,我定慧成了,你可以请我来讲经说法,这话说不出口;现在人会说,从前人说不出口。现在民主竞选,我怎麽怎麽好,人家都不如我,你们要投我一票。从前的人这个话怎麽能说得出口?丢死人了。怎麽可以这麽说法?所以只有去住山、住茅篷、去闭关。等到被人发现,来扣关。扣关是什麽?请他出来弘法利生,启请,这麽个意思。所以住茅篷、闭关不是修行,是在那里等,等人来启请,是这个意思;不好意思说,用这个方法静静的在等。从真的来说,心性是空寂,与修德的止寂相应。教下,实在讲禅宗也不例外,教下叫止观,止是止妄念,寂是心地清净,这是从性体上讲。如果从事相上讲,事相是动的,《华严经》经题上给我们讲“大方广”;大是体,方是讲相,现相,广是讲作用。现相跟作用,它的相都是动相。在修行方法来讲与观照相顺,我们的观照就是照俗谛,我们的止寂是深入真谛,这是我们用真俗二谛来说。清凉在这一段结论里面告诉我们,他说“於境,则不碍真而恒俗”,换句话说,现相跟作用不碍性体而恒俗。“於智,则不碍寂而恒照”。大乘修学的法门,实在讲小乘也不例外,不过功夫有浅深差别不同,小乘人浅,大乘人用的功夫深,都是定慧,都是寂照;寂是定,慧是照。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,寂不碍照,照不碍寂。在作用里面,定慧等持。说这麽多,说的恐怕大家听还是听不清楚。我们浅而言之。什麽叫照?看破就是照,照就是对於一切事、一切现象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是智照,就是看破。寂是什麽?寂就是放下。我们今天用看破、放下,大家就好懂多。其实是不是真懂?那就很难讲。但是用看破、放下,比经典里面讲用寂照、止观,是好懂多些,全是讲一桩事情。现在我们要来研究研究,行门里头,也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怎麽用功夫?与寂照相应,也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来学定慧等持,或者说得更白一点,学看破、放下,这大家好懂,怎麽样来学看破、放下。放下是讲放下一切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妄想、分别、执着无量无边,经里面常用“一切境界相”。功夫随顺奢摩他,奢摩他是梵语,翻成中国意思止息,就是定,也就是我们讲的放下。可是你为什麽放不下?你没有了解事实真相,所以放不下,也就是说你没看破,没看破怎麽可能放下?你要善於观察分别一切法的因缘生灭,你去细心观察,任何一法你仔细观察,如果观察明白,然後再一展开,原来一切法都不例外,正所谓一法通达,一切法都通达。实在说我们修行,心太粗,粗心大意。我们看到古大德,无论是宗门教下,你在《高僧传》上所看到,你在每一个宗派,甚至於《寺院山志》里面所看到,古时候这些修行人,他们确确实实能够掌握住纲领。佛在大乘经论里面,“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”这八个字不是我发明的,不是我讲的,我没这个智慧;佛说的,经上说的。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你果然能在一门深入,深入的观照,或者我们讲深入的观察,无论你是观察动物、观察植物、观察矿物,你能够锲而不舍。观察它,它的体性、它的现相、它的因缘、它的果报,天台大师在《法华经》上讲十如是,一展开百界千如。佛在经上讲十条,他能够把它展开为一千条,我们不能不佩服天台大师观察入微,这叫看破,这是真功夫。我们在一法里头能够看到十方面,那就算你很了不起。过去我在台中,李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方法,观察宇宙一切法,这一切法里头随拈一法,他教给我们观八面,你才真正看破。这八面是这一个法的体,譬如我们举一个毛巾,大家观这一个东西,从八个方面来看它,你才真正懂得,才真正把这个看破。体有性体、有质体,你要明了,性体是法性,法性就是真性,这一关很难;质体比较上容易,物质。它的体是什麽?这个东西体是棉纱,棉纱的体是什麽?棉花。棉花的体是什麽?观察,一步一步往里面观,观到最後就变成什麽原子、粒子,就变成这些东西,这从质体上观察,这是一条。第二条相,相状,看它的相。第三看它的作用,观察它的作用,跟我们《华严经》经题上讲体相用,任何一法你都要明白它的体相用。现象怎麽产生?现象一定有因、一定有缘,然後再现象是果,所以一切法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有因缘果。这就六法。六法再加上一个事、一个理,任何一物有事、有理,有理一定有事。所以说体、相、用、因、缘、果、事、理,八面。看一个人也要用这八个角度去观察。八个角度来观察,你是不是就算是看破?给诸位说,没有,你才看到外表,你在看的是外表,我们今天是连外表都不知道,糊里糊涂。对於任何一法你能从八面观察,观外表。怎麽样才能深入?你要知道,每一法里头又有八法。说体,有体中之体、体之相、体之用、体之因、体之缘、体之果、体之事、体之理,每一条下面都有八个,八八六十四;你能看出六十四,才算你看破一点点,不多,看破一层。你再深入看破一层,这六十四条里头,每一条里头又有六十四条,其深无底。看破又谈何容易?你不真看破,你怎麽能够放得下?换句话说,你能看破一层,你就能放下一层;放下一层又能够助长,帮助你再深入看破一层。无论是体相用、因缘果、事理,它的深、它的广都是无量无边,这个说法说得浅显,容易懂。经里面说的比这个繁杂,但是道理完全一样,总离不开这个原理,观察入微不是个容易事情。能观的这个心是智,智从哪里生?智从定中来。总而言之一句话,你心不清净,你就没有观察的能力。清净心是观察能力的泉源、来源,我们不修清净心怎麽行?要修清净心,实在讲讲到师道,佛法里面常讲,“师资道成,师资道合”,资是学生;学生帮助老师,老师帮助学生;老师教导学生,学生资助老师;教学相长,相辅相成,所以老师跟学生是彼此互相尊敬。学生尊敬老师这是应该,老师不能不尊敬学生,那也是错误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个“礼敬诸佛”,老师可以不敬学生吗?那你讲不通,你十大愿王里头缺了,不圆满,就有缺失。礼敬诸佛,学生也是未来佛,你怎麽可以不礼敬?怎麽可以不尊重?所以佛经里面,特别是忏仪里面,大家很熟悉的“一切恭敬”;一切里面没有分别,所以这个是彼此恭敬。老师的定力从哪里来的?老师的智慧从哪里来的?学生帮助他增长。学生的根性不齐,有根性很善良、有根性很恶劣,不听话、很顽皮,老师在这个境缘当中练定力,怎麽应付这些学生?在这修禅定,修无分别心,修清净、平等、觉。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,帮助老师开智慧。学生要不问,甚至他一生也没想过这事情;他一问,立刻看看有没有智慧?有智慧就能解答,没有智慧赶紧回头认真去努力。这样我们才真的恍然大悟,为什麽菩萨一定要度众生?不度众生成不了佛,不度众生许许多多事情你不知道,你的智慧不圆满。你广度众生,什麽样的人都接触,上面从菩萨,下面到阿鼻地狱,什麽样的人、什麽样的事统统都接触、统统都明了,你的智慧才叫圆满。从前方东美先生读《华严经》佩服得五体投地,他说这才叫真正的智慧。他看五十三参,你不接触这些境界,凭你想像,书上去念的,不算是真智慧;一定要亲身经历,不亲身经历,你记问之学,不但是佛家不主张,连世间教学也不主张。《礼记》里面《学记》就说得很清楚,“记问之学,不足以为人师”,不可以做人老师,从前儒家的老师都要开悟。所以教学,老师观察学生启发他开悟,你才算是真正会教学,是个好老师。绝不是叫他读得多、念得多、记得很多,那个不行,那个不是好老师,好老师一定启发你、帮助你开悟。启蒙的老师为什麽天天就叫你老实念一部经?实在讲是用这个方法、用这个手段帮助你开悟。为什麽?开悟要定才能悟,你先把心定下来。他叫你读经、叫你读书,把你的心定下来,所以这个经不讲,只叫你念,你没念错就行。每一天从头到尾念几遍,你在念的时候还叫你大声念,念得让老师听得见,这就老师教学。你高声朗诵他听得见,你就不能偷懒,老师在旁边督促,这一堂课两个小时、三个小时,老师在那里喝茶,或者他在那里也看书,他耳朵听你,你念的声音断了,他马上就问你,这是一种教学的手腕。你念书的时候,我们佛法里讲戒、定、慧三学一次完成。你不会打妄想,不会胡思乱想,那是戒;戒是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你不会有坏的念头。你念书,书都是圣贤人的言语,那就是众善奉行,所以戒律都在里面。一心去念,专心去念,就是修定。念得清清楚楚,没有念错、没有念颠倒、没念漏掉,那就是慧,是根本智、无分别智。从前儒家教学,启蒙七岁上学,大概到十二岁这一段期间当中,要把四书五经、重要这些经典,要念得滚瓜烂熟;老师一句都不讲,只是教你念,教你句读。因为古时候的书本没有标点符号,你们看古书没有,佛经也是;你看看《大藏经》,古版的《大藏经》里面没有句点。老师教的时候,要用红的朱笔把句子圈出来,段落画出来,这是老师的事情,教句读。你不认识字他教给你,教完之後你就好好的念,没得讲,没有意思,就是叫你念。这麽长一段时间,修定,修根本智,所以从前这教学的方法好,十几岁的人会开悟。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所看到,童子就是没成年,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才算成年,不满二十岁,童子。童子考中进士、考中状元,有。在现在来讲,这十几、二十岁他懂什麽事?从前是考中进士,朝廷任命到地方去作县市长去,更高的那就当钦差去,还有当知府,知府就管十几个县。十几、二十岁,他的智慧能力是什麽?他有悟性,他不是死读书,不是死记,死记没有这种才华,没有这个能力。他对於人情世故,一切事理都通达,所以他能办事。出世的教学更重视悟性。宗门他的对象,六祖大师《坛经》里面所说,他接引的对象上上根人。上上根人容易开悟,中下根人修禅就难,可以得定,很难开悟。所…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