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1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意思还是一桩事情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处事待人接物,要不在这上下功夫,我们什麽时候能成就?定,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去打坐;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甚至於在一个很复杂应酬里面,面对着这些境界,你心里面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分别、不执着,这就是定。样样清楚、样样明了,那就是慧。在复杂环境里头,修定、修慧最好的场所,真的是道场。办事也像世间人一样分别、执着,那不用识,用智;分别、执着不是意,第六叫意识,第七末那叫意根,都可以说分别、执着不是意。这样生活、这样处事待人接物,怎麽不自在?怎麽不幸福?定慧等学,寂照双融,理事无碍,在哪里修?原来都在日常生活当中,没有离开我们的工作。佛法跟世间法不二,学佛跟生活也是不二,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实无比殊胜的受用。“证佛解脱,甚深广大。”这里面文字虽然不多,可是含义很深很广,我们应当细心去体会,尤其是要懂得怎麽样去学习,这才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“智无差别”里面,我们讲到一些修行的原则,说到境智不二。凡夫不仅仅是说我们六道的凡夫,六道之外,四圣法界在大乘佛法里面所谓是外凡;佛家讲凡夫有内、有外,内是六道以内,外是六道以外:四圣法界。为什麽也称他们作凡夫?佛法真正的标准是在用心,如果是用真心,那就是圣人,就不是凡夫;如果是用妄心,那就是凡夫,不是圣人。十法界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十法界里面的佛,天台家讲藏教佛、通教佛依旧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,不过他们悟性比我们高,他们用得正,我们用得邪;虽然他是用妄心,他那个妄心很正,与真心相应,不是真心,跟真心很接近,相应。我们也是用妄心,我们这个心用得很邪,都走向贪嗔痴慢、走向是非人我,这个亏就吃大。所以六道称为内凡,十法界四圣法界称外凡。如果是真正转识成智,转八识成四智就叫圣人,就不是凡夫。我们在一般经典上看到,《金刚经》是圣人的境界,不是凡夫,因为他要破四相,“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”,这四相破了,那不是用妄心,用真心。用妄心决定落在四相里面,离了四相是用真心。《大乘起信论》,你看看这书的名字:“起信”,起信当然是入门的一本书。它那个入门是大乘入门,不是普通入门。那个入门是什麽境界?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,入的是这个门。相宗也有一本入门的书,《百法明门》,我想许多人都读过《百法明门论》。《大乘起信论》,你们应该都读过。《百法明门》它的标准在哪里?也是圆教初住菩萨,希望你在这一百法当中觉悟。悟什麽?悟“一切法无我”。《百法明门论》是属於宗经论,它不是解释经,是宗经论,整个这一部书就是讲一桩事情。诸位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也就能够联想到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,就一句话:“一切法无我”。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间一切万事万法,弥勒菩萨把它归纳为六百六十法,造《瑜伽师地论》,就是讲六百六十法。天亲菩萨为了便利初学,把六百六十法再归纳成为百法,所以它展开来就是世间、出世间一切法。“一切法无我”,无我讲的是两种∶一个是人无我,一个是法无我。人无我,给诸位说,烦恼障破了。烦恼障从哪里来的?从我执,人我执来的,人我执是烦恼障的根。所知障是从哪里来的?所知障的根是从法我来的。所以法无我,所知障的根断掉;人无我,烦恼障的根断掉;二障断掉,你就圆满成佛。大乘入门跟小乘确实不一样,小乘是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叫入门,入小乘之门;大乘之门要破二障。我们读《百法明门》悟了没有?有一些讲《百法明门论》的一般法师,我们不敢讲话;我的学生,我敢讲话。我的学生也有在大学里面讲《百法明门论》,他来告诉我学校里开这门课,我就提醒他:你要讲明门,不要讲黑门。如果这一百法你讲了之後,叫人家又分别这一百法、又执着一百法,那就不是明门,那就变成黑门。他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已经够多,你又给他加一百个,很残忍的事情。天亲菩萨作这本书是叫人读了开悟,不是叫你读了之後又去记这一百法,又去分别这一百法,又去执着这一百法,那不搞错了吗?这个讲法,三世佛喊冤,都流眼泪。这些基本的道理我们要了解。由此可知,我们自己要不能够稍稍契入境界,真的不懂;自己都不懂,怎麽能会把别人讲懂?自己没有开悟,如何能令众生开悟?固然古时候也有这个例子,讲经的老师没开悟,听经的学生听了开悟,必竟是少数,千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,这不是常例。我们一定要明了,经典的意思要清楚。总而言之,清凉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,如果就理上讲,理就是就性上讲,就体上讲,决定是空寂的,《般若经》上讲“无所有”、“不可得”。无所有,这个话很难懂,我们听了,无所有不就是没有了吗?那你又搞错,真有。真有为什麽说无所有?我们六根接触不到,眼见不到,耳也听不到,身体接触不到,想也想不到。它真有,它不是没有,真的是真有,妄相是假有,那个本来没有。体性是真有,现相是假有,这个真有是不可得,真有是无所有。所以佛实在是不得已用一个“空”来形容它,用一个“寂”,寂就是寂然不动,那是真的。凡是动的,都是假的。无明,是动相;无明翻过来是明,明是静的相。这一点希望同学们要留意,特别是学讲经的法师们。智是静的,决定是静的,智慧;动是分别,所以你要晓得动生识;识是动的,智是静的。我们八识五十一心所是动的,把它转变成智,四智是静的,是清净的,不动的。你明白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真相,修行的纲领你就掌握到。怎麽个修法?要修不动。《金刚经》上讲得好,修行的总纲领、总原则就是“不取於相,如如不动”。不取相就是不着相,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你把这个原则完全掌握到,无论你修学哪一个法门,功夫没有不得力。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原则,外着相,内动心,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功。再给你说,念佛都不能往生。念佛往生的条件,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很好,“发菩提心,一向专念”,你要心不定的话,有妄念在夹杂,就不是一向专念;《弥陀经》上给我们讲“一心不乱”、“心不颠倒”。曾经有人给我提过,《弥陀经》要求的标准太高,一心不乱,我们做不到,怎麽能往生?往生是一定要一心不乱,你才能往生。但是一心不乱真的不容易做到,几个人能做到?我们不能不再去查查经,罗什法师翻译意译的,他老人家翻成“一心不乱”;玄奘大师译《弥陀经》直译的,那个文字就不是如此。梵文的原本的意思,玄奘大师译的是“一心系念”,跟“一心不乱”这个境界差好远。一心系念我们做得到,一心不乱不容易。一心系念怎麽说?就是我们一般世俗人讲心里面牵挂,一心牵挂。这个行,一心牵挂,你挂的什麽?把那个东西换成阿弥陀佛,那不就行了吗?你要是挂念你的钱财,把钱财换成阿弥陀佛;挂念你的儿孙,把儿孙换成阿弥陀佛就行。心里面只系念这一桩事情,不系念其他事情,其他的万缘放下。玄奘大师译的,我们读了之後很舒服,觉得这个可以做到。罗什大师译的有没有错误?给诸位说没错。怎麽没错?我们自己只要做到一心系念,临终佛来接引,接引的时候一定是先见到佛光,佛光照你,佛光这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,你本来是一心系念,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乱,罗什大师没讲错。所以要晓得凡是往生人,在临命终时见到佛来接引,受佛光的加持,功夫境界立刻就提升。我们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,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乱;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,佛光一照一提升,就是理一心不乱。平常一定要晓得用功,用功一定要晓得掌握原则。会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,《华严经》末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做样子给我们看,什麽样子?历事练心。万事万象你要不经历,你怎麽知道你能够不着相、不动心?你没有接触过,那个功夫靠不住。莲池大师《竹窗随笔》里面有一段故事,很能令人深省。他认识一个老法师,这个老法师往年修行很不错,可是到晚年不行,堕落了。什麽原因?往年住山,年轻的时候住山,修行得很好,真的做到外不着相,内不动心,自己好像也有这麽一个把握。然後受到这些信徒们礼请,在都市里面建了一个道场,请他去主持,他下了山;一下山跟五欲六尘接触,一接触就退转。莲池大师就提醒他,以善巧方便来作比喻。他就举一个例子说,实际上就是说这个法师。过去山居的时候养道,觉得很不错,以後一接触社会,没多久被污染。这法师听了之後,就向莲池大师请教∶这是谁呀?莲池大师∶就是老兄。说明什麽?说明住山不是初学人住的。初学的人见思烦恼一品没断,就要去住山、要去住茅篷、要去闭关,开玩笑。那就是莲池大师所讲“没有经过考验”,修得好像不错,一出来就变形。因此住山、住茅篷、闭关是什麽人?已经得定开慧的人。换句话说,修行在哪里修?在五欲六尘里头修。关关都要通过,是非人我、名闻利养、财色名食睡,关关都要通过,真的外不着相,外面不受诱惑,里面不动心,你才有资格闭关。如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还没有把握、还会动摇,你得好好的去参学。禅宗有个公案,赵州八十犹行脚;赵州和尚八十岁了,还到外面参学,还没有资格闭关,没有资格住山。现代人不懂,不知道这个道理,以为人要不闭一次关,不能算是修行人,不能算是高人。没错,从前闭关的是高人。古时候善知识,到哪里去找善知识?古人都谦虚、都客气,他开悟了,他也不说自己开悟,他得定,他也不说自己得定,总说自己不行、不如人。不像现在,现在人要推销自己,从前的人要把自己藏起来,藏得密密的,不能让人知道。如果没有开悟,没有明心见性,那不是真善知识。善知识到哪里找?凡是住山、住茅篷、闭关都是善知识。他们已经烦恼断,所知障破,定慧成就。成就之後他为什麽去闭关?没人请他弘法。他总不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