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意思還是一樁事情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要不在這上下功夫,我們什麽時候能成就?定,不是叫你天天盤腿面壁去打坐;就在日常生活當中,甚至於在一個很複雜應酬裏面,面對著這些境界,你心裏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定。樣樣清楚、樣樣明了,那就是慧。在複雜環境裏頭,修定、修慧最好的場所,真的是道場。辦事也像世間人一樣分別、執著,那不用識,用智;分別、執著不是意,第六叫意識,第七末那叫意根,都可以說分別、執著不是意。這樣生活、這樣處事待人接物,怎麽不自在?怎麽不幸福?定慧等學,寂照雙融,理事無礙,在哪裏修?原來都在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我們的工作。佛法跟世間法不二,學佛跟生活也是不二,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真實無比殊勝的受用。“證佛解脫,甚深廣大。”這裏面文字雖然不多,可是含義很深很廣,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,尤其是要懂得怎麽樣去學習,這才是非常非常的重要。“智無差別”裏面,我們講到一些修行的原則,說到境智不二。凡夫不僅僅是說我們六道的凡夫,六道之外,四聖法界在大乘佛法裏面所謂是外凡;佛家講凡夫有內、有外,內是六道以內,外是六道以外:四聖法界。爲什麽也稱他們作凡夫?佛法真正的標准是在用心,如果是用真心,那就是聖人,就不是凡夫;如果是用妄心,那就是凡夫,不是聖人。十法界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十法界裏面的佛,天臺家講藏教佛、通教佛依舊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不過他們悟性比我們高,他們用得正,我們用得邪;雖然他是用妄心,他那個妄心很正,與真心相應,不是真心,跟真心很接近,相應。我們也是用妄心,我們這個心用得很邪,都走向貪嗔癡慢、走向是非人我,這個虧就吃大。所以六道稱爲內凡,十法界四聖法界稱外凡。如果是真正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就叫聖人,就不是凡夫。我們在一般經典上看到,《金剛經》是聖人的境界,不是凡夫,因爲他要破四相,“無我相,無人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”,這四相破了,那不是用妄心,用真心。用妄心決定落在四相裏面,離了四相是用真心。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看看這書的名字:“起信”,起信當然是入門的一本書。它那個入門是大乘入門,不是普通入門。那個入門是什麽境界?圓教初住菩薩的境界,入的是這個門。相宗也有一本入門的書,《百法明門》,我想許多人都讀過《百法明門論》。《大乘起信論》,你們應該都讀過。《百法明門》它的標准在哪裏?也是圓教初住菩薩,希望你在這一百法當中覺悟。悟什麽?悟“一切法無我”。《百法明門論》是屬於宗經論,它不是解釋經,是宗經論,整個這一部書就是講一樁事情。諸位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也就能夠聯想到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,就一句話:“一切法無我”。一切法就是世出世間一切萬事萬法,彌勒菩薩把它歸納爲六百六十法,造《瑜伽師地論》,就是講六百六十法。天親菩薩爲了便利初學,把六百六十法再歸納成爲百法,所以它展開來就是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法。“一切法無我”,無我講的是兩種∶一個是人無我,一個是法無我。人無我,給諸位說,煩惱障破了。煩惱障從哪裏來的?從我執,人我執來的,人我執是煩惱障的根。所知障是從哪裏來的?所知障的根是從法我來的。所以法無我,所知障的根斷掉;人無我,煩惱障的根斷掉;二障斷掉,你就圓滿成佛。大乘入門跟小乘確實不一樣,小乘是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叫入門,入小乘之門;大乘之門要破二障。我們讀《百法明門》悟了沒有?有一些講《百法明門論》的一般法師,我們不敢講話;我的學生,我敢講話。我的學生也有在大學裏面講《百法明門論》,他來告訴我學校裏開這門課,我就提醒他:你要講明門,不要講黑門。如果這一百法你講了之後,叫人家又分別這一百法、又執著一百法,那就不是明門,那就變成黑門。他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已經夠多,你又給他加一百個,很殘忍的事情。天親菩薩作這本書是叫人讀了開悟,不是叫你讀了之後又去記這一百法,又去分別這一百法,又去執著這一百法,那不搞錯了嗎?這個講法,叁世佛喊冤,都流眼淚。這些基本的道理我們要了解。由此可知,我們自己要不能夠稍稍契入境界,真的不懂;自己都不懂,怎麽能會把別人講懂?自己沒有開悟,如何能令衆生開悟?固然古時候也有這個例子,講經的老師沒開悟,聽經的學生聽了開悟,必竟是少數,千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,這不是常例。我們一定要明了,經典的意思要清楚。總而言之,清涼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,如果就理上講,理就是就性上講,就體上講,決定是空寂的,《般若經》上講“無所有”、“不可得”。無所有,這個話很難懂,我們聽了,無所有不就是沒有了嗎?那你又搞錯,真有。真有爲什麽說無所有?我們六根接觸不到,眼見不到,耳也聽不到,身體接觸不到,想也想不到。它真有,它不是沒有,真的是真有,妄相是假有,那個本來沒有。體性是真有,現相是假有,這個真有是不可得,真有是無所有。所以佛實在是不得已用一個“空”來形容它,用一個“寂”,寂就是寂然不動,那是真的。凡是動的,都是假的。無明,是動相;無明翻過來是明,明是靜的相。這一點希望同學們要留意,特別是學講經的法師們。智是靜的,決定是靜的,智慧;動是分別,所以你要曉得動生識;識是動的,智是靜的。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動的,把它轉變成智,四智是靜的,是清淨的,不動的。你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修行的綱領你就掌握到。怎麽個修法?要修不動。《金剛經》上講得好,修行的總綱領、總原則就是“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”。不取相就是不著相,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你把這個原則完全掌握到,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,功夫沒有不得力。如果你不知道這個原則,外著相,內動心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成功。再給你說,念佛都不能往生。念佛往生的條件,《無量壽經》上講得很好,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你要心不定的話,有妄念在夾雜,就不是一向專念;《彌陀經》上給我們講“一心不亂”、“心不顛倒”。曾經有人給我提過,《彌陀經》要求的標准太高,一心不亂,我們做不到,怎麽能往生?往生是一定要一心不亂,你才能往生。但是一心不亂真的不容易做到,幾個人能做到?我們不能不再去查查經,羅什法師翻譯意譯的,他老人家翻成“一心不亂”;玄奘大師譯《彌陀經》直譯的,那個文字就不是如此。梵文的原本的意思,玄奘大師譯的是“一心系念”,跟“一心不亂”這個境界差好遠。一心系念我們做得到,一心不亂不容易。一心系念怎麽說?就是我們一般世俗人講心裏面牽挂,一心牽挂。這個行,一心牽挂,你挂的什麽?把那個東西換成阿彌陀佛,那不就行了嗎?你要是挂念你的錢財,把錢財換成阿彌陀佛;挂念你的兒孫,把兒孫換成阿彌陀佛就行。心裏面只系念這一樁事情,不系念其他事情,其他的萬緣放下。玄奘大師譯的,我們讀了之後很舒服,覺得這個可以做到。羅什大師譯的有沒有錯誤?給諸位說沒錯。怎麽沒錯?我們自己只要做到一心系念,臨終佛來接引,接引的時候一定是先見到佛光,佛光照你,佛光這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一倍,你本來是一心系念,佛光一照就把你提升到一心不亂,羅什大師沒講錯。所以要曉得凡是往生人,在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,受佛光的加持,功夫境界立刻就提升。我們念佛人只要念到功夫成片,一提升就是事一心不亂;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亂,佛光一照一提升,就是理一心不亂。平常一定要曉得用功,用功一定要曉得掌握原則。會修行的人在境界上修,《華嚴經》末後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做樣子給我們看,什麽樣子?曆事練心。萬事萬象你要不經曆,你怎麽知道你能夠不著相、不動心?你沒有接觸過,那個功夫靠不住。蓮池大師《竹窗隨筆》裏面有一段故事,很能令人深省。他認識一個老法師,這個老法師往年修行很不錯,可是到晚年不行,墮落了。什麽原因?往年住山,年輕的時候住山,修行得很好,真的做到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,自己好像也有這麽一個把握。然後受到這些信徒們禮請,在都市裏面建了一個道場,請他去主持,他下了山;一下山跟五欲六塵接觸,一接觸就退轉。蓮池大師就提醒他,以善巧方便來作比喻。他就舉一個例子說,實際上就是說這個法師。過去山居的時候養道,覺得很不錯,以後一接觸社會,沒多久被汙染。這法師聽了之後,就向蓮池大師請教∶這是誰呀?蓮池大師∶就是老兄。說明什麽?說明住山不是初學人住的。初學的人見思煩惱一品沒斷,就要去住山、要去住茅篷、要去閉關,開玩笑。那就是蓮池大師所講“沒有經過考驗”,修得好像不錯,一出來就變形。因此住山、住茅篷、閉關是什麽人?已經得定開慧的人。換句話說,修行在哪裏修?在五欲六塵裏頭修。關關都要通過,是非人我、名聞利養、財色名食睡,關關都要通過,真的外不著相,外面不受誘惑,裏面不動心,你才有資格閉關。如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還沒有把握、還會動搖,你得好好的去參學。禅宗有個公案,趙州八十猶行腳;趙州和尚八十歲了,還到外面參學,還沒有資格閉關,沒有資格住山。現代人不懂,不知道這個道理,以爲人要不閉一次關,不能算是修行人,不能算是高人。沒錯,從前閉關的是高人。古時候善知識,到哪裏去找善知識?古人都謙虛、都客氣,他開悟了,他也不說自己開悟,他得定,他也不說自己得定,總說自己不行、不如人。不像現在,現在人要推銷自己,從前的人要把自己藏起來,藏得密密的,不能讓人知道。如果沒有開悟,沒有明心見性,那不是真善知識。善知識到哪裏找?凡是住山、住茅篷、閉關都是善知識。他們已經煩惱斷,所知障破,定慧成就。成就之後他爲什麽去閉關?沒人請他弘法。他總不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