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中下根性的人多半學教,學教比較容易悟入,在教下講的大開圓解;大開圓解就是你在教裏面開悟,在經教裏面開悟。我們明了這些原則,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知道怎樣用功,怎樣才能夠與道相應。這個道相應就是與智相應,與定相應。道是什麽?道就是定、慧,不是別的。定、慧就是自性本具的功德,我們常講性德。如果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來講,如何與清淨、平等、覺相應。清淨、平等是定,覺是慧,還是個定、慧。宗門講觀照,觀照是智慧;講禅定就是清淨、平等,講觀照就是覺。如果我們果然能夠在生活當中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念念都能夠與定慧相應,這個人叫真正修道,真正修行,真正會用功。無論在什麽境界裏面,功夫不失,那就叫成片。現在大家常談功夫成片,怎麽叫成片法?這就叫成片。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當中,都不會失掉,都不失定、都不失慧。定是什麽?如如不動。慧是什麽?清清楚楚。這是我們把修學的總綱領、總原則說出來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也說了一些,可以提供我們作參考。我們學不學沒有什麽關系,知道有這麽一樁事情,這是古人所學,但是它這些原理原則不變。譬如他說修止;修行叁個入門:有人從修止入門,有人從修觀入門,有人是止觀等運入門。在《楞嚴經》上也是這個說法,《楞嚴經》說奢摩他、叁摩地、禅那。奢摩他就是止,叁摩地是觀,禅那是止觀等運。毗盧舍那翻作觀。或者我們用現代的話說,修止專門從放下來做,一種專門從看破上來做,第叁種是看破、放下同時來做,就是這麽個意思。一般修止的多半是用靜坐的方法,現在還有人用這個方法,找一個清淨的地方,他到那個地方去打坐。打坐的時候,這個裏頭有原則,清涼告訴我們,不依氣息。有人打坐守什麽?守息,叫數息觀;他那個心注意自己的呼吸,心就不妄想。小乘常用這個,初學的人常用這個。清涼大師修止的方法,高級的方法,不用這個。不依氣息,不依形色,也不依空,也不依地水火風,乃至不依見聞覺知,一切諸想,隨念皆除,連那個想也除掉。爲什麽?因爲一切法本來無想。這個時候念念不生,念念不滅,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,然後再以心除心。心要是散亂,要知道把心收回來,把心住在正念上。正念是無念,無念不是沒有念,要沒有念就變成無想定。實在講這個境界到最高的總結,不但境界相是空的,心的相也是空的,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“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”,心空了。外面的境界,境界是因緣生法,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。心境具不可得,這個時候你真得定,定裏面開慧。大師這一番話說得很容易,做起來可真不容易。我們煩惱習氣很重,妄想不住,看看這個法門我們沒法子,確確實實做不到。如果用第二個方法,用觀的方法;觀就是講微密觀照,也不是容易的事情。在境界當中你要常念方便、分別因緣生滅。他這裏講得簡單,我剛才講的那個比他這個講得詳細。任何一物,人、事、物,我們把所有萬法歸納成這叁大類:人、事、物就統統包括。任何一法,你開始用八面觀,然後再觀六十四面,這才看破一點點。說老實話,能夠看八面,看表面,表面能看清楚已經算不錯,實在講你一分都沒有看破。那怎麽辦?要用放下來幫助。放下是修定,心愈清淨,心愈靈敏,你微細處去觀察,你就能辦得到。我們今天爲什麽見不到?心妄想太多,心太粗,所以功夫用得不得力。可是這些原理原則我們明了之後有好處,有很大的好處。好處在念佛法門裏面來說,念佛人常講放下身心世界,對這個有幫助。放下身心世界,身心世界不要常常挂在心上,把這個境界完全轉換過來。心上放什麽?放阿彌陀佛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贊歎淨土法門,不是沒有道理;離開了淨土念佛法門,宗門教下無量法門,總而言之都不外乎這兩門,定、慧這兩門。這兩門都不容易,說實實在在話末法時代的衆生,能有這個根性的人希有,古人所謂鳳毛麟角;我們不敢講沒有,太希有,幾個人能做得到?如果做不到,參禅,天天在那裏枯坐,不但不開悟,連定都得不到。這個時間浪費,可惜,不如到居士林來作義工,還修點福。一天坐幾個小時,什麽事情不幹,兩邊都失掉。你真得定、得開悟那是功德,你這個坐是功德;如果你定、慧都得不到,不如在這裏當義工修福,果報比那個殊勝多。所以自己對自己的根性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。大乘修學定、慧跟一般確實不相同,大乘定、慧是在事相裏面去修,不是在盤腿面壁。他是在生活裏面、在工作裏面、在熱鬧場所裏面,修定、修慧。樣樣清楚是慧,如如不動是修定,他是這種修學方法。六祖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面表演我們要深深去體會,他老人家修禅定不是盤腿面壁,他修禅定是在槽坊裏面破柴、舂米。他的工作一點都沒有耽誤,他破柴的時候修禅定,舂米的時候修禅定。由此可知,穿衣吃飯、處事待人接物,都是修禅定的處所。他解釋坐禅,坐是不動,取不動的意思。什麽不動?不是身不動,是心不動,身不動沒用處。六祖常說:“身是一副臭骨頭,何有立功過?”不是修這個東西,修心;心要不動,心要明了。心明了是慧,心不動是坐。我們看到這個字眼就誤會、就執著,坐一定要去打坐,一定要坐在那裏不動。這個樣子要修成佛,有什麽意思?修成佛之後,一天到晚坐在那裏不動,這種佛我想很多人都不願意作。這個真實義一定要清楚、一定要明了。所以它到終極的目標,就是入不二法門,才能真正的相應,理跟智相應。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,如果依照清涼他們的注解講,太長。我們把這些綱領原則,也都交代明白。第二句“證佛解脫,甚深廣大”。這是講證果法。“解脫”這個名詞,在佛法裏面,用得很多、用得很廣,每一位同學對這個名相都相當熟悉。可是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清楚,不可以混淆。解,念破音字,念去聲,念ㄒㄧㄝ、。ㄒㄧㄝ、當作動詞講,念ㄐㄧㄝ當作名詞講。可是現在人已經不太講究這些,意思能夠搞清楚、搞明白也就行。它就是解除的意思。解,就像繩索一樣,繩索捆得很緊,現在把它解開。古人當動詞,他念ㄒㄧㄝ、,現在人也叫ㄐㄧㄝ,不叫ㄒㄧㄝ、,ㄒㄧㄝ、沒人懂。這是語言語音會隨著時代變,文字不變,我們念的音會變,古音跟現在的音不一樣。我們念“南無”還是念古音。現在人念什麽?南無,你念南無他不懂。念南無什麽人懂?唐朝人懂,唐朝人這兩個字就是念南無。翻經是那個時候翻,那個時候翻念不錯,現在這個音變,很多很多字的音都變。廣東話裏面還保存一些古音,漢唐的音在廣東話裏面還保存著有一些。解就是解除煩惱;脫,脫離生死。煩惱有很多種,我們從淺顯的來說,見思煩惱,佛說見煩惱有八十八種,思煩惱有八十一種,這是講我們六道。你能夠把見煩惱解除,現代的術語叫解放,一樣。你能夠把它解除、解放,你就脫離凡夫位,你就不是凡夫,就聖人。小乘須陀洹果,證到小乘須陀洹,雖然沒有離開六道,但是你可以說你已經脫離叁惡道。須陀洹在六道裏面還是有輪回,決定不墮叁惡道。所以你能夠解八十八品見惑,你就脫離叁惡道,永不墮惡道。如果再能夠把八十一品思惑解除掉,你就叁善道也脫離,完全脫離六道輪回,這是小的解脫。在佛法裏面講,佛法叁個等級,初等的;初等的解脫是脫離六道輪回。中等的,你能夠把塵沙、無明解除,根本無明也能夠破一品;根本無明是四十一品,破一品,你就脫離十法界,這個時候你證得一真法界,這是中等的解脫。最上層的解脫,要解根本無明;根本無明四十一品,你證得一品,後面還有四十品,這就是一真法界裏面菩薩的位次: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。每解除一品無明,你的地位就往上升一級。升一級就是脫,脫離下面一級,升到上面一級,這是解脫的意思。四十一品無明統統解除掉,菩薩四十一個位次,統統擺脫掉,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叫究竟解脫。這是佛法粗說,解脫有叁種,我們姑且說下、上、中叁等,叁種解脫。這個地方講證果法,是講究竟解脫。究竟解脫裏面,有圓滿、有不圓滿。如果從不圓滿的意思來說,圓教初住菩薩就是究竟解脫,究竟解脫裏頭不圓滿的;如來果位,那是究竟解脫裏頭圓滿的。他們這些人不但永遠脫離六道輪回,永遠脫離十法界,所以稱之爲究竟解脫。這個時候作用自在,得大自在,這個自在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不思議境界;最後一品品題,《四十華嚴》裏面講: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這叫作用自在。此地大師舉一個例子給我們說,譬如“一念之中,建立叁世一切佛事等”,這是舉例子來給我們講,說明作用自在。清涼大師在《疏鈔》裏面,給我們說了十種,十種當然都是歸納,要細說永遠說不盡。一切諸佛,這個一切諸佛就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是一切諸佛。圓教初住菩薩叫法性住,就有能力在十方一切諸佛刹土,建立一切佛事。一切,範圍就太廣,像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,應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現什麽身;應當說什麽法,他就說什麽法。無量無邊的身形,他都能示現;無量無邊的佛法,他都能演說。初住菩薩爲什麽有這麽大的本事?爲什麽有這麽大的智慧?他見性,明心見性,這種能力智慧是自性裏頭本來具足,不是學得來。只要見性,你就有這個能力,你的智慧德能完全現前。所以我們在經典裏面看到,《楞嚴經》裏面看到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二十五圓通章裏面舉二十五位菩薩做例子。這二十五位菩薩是什麽地位?圓教初住,觀音菩薩也是圓初住的菩薩。《楞嚴經》上講觀世音菩薩那種智慧能力,叁十二應,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?《普門品》裏面也講,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。這樣我們才證明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地地皆具一切地的功德;地是地位,每一個地位都具足一切地位的功德。初住菩薩具足二住、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