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5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道業有成就的時候,我們也沒有刻意去觀光旅遊,都是接受別人邀請去弘法。弘法講經一天有一定的時間,多半都是在晚上,白天沒事,他們就帶我去玩。我玩的地方可多了,住在當地的人,他當地很多地方沒去過,我都去過。我在香港,香港拐拐角角的地方我都去玩過,當地人沒去過。所以這是智慧,智慧的安排,曉得我在哪一種年齡,應該要做哪一樁事情,把它做好,做得圓滿。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,自然就有多馀的時間觀光旅遊。觀光旅遊也不是浪費時間,觀光旅遊做什麽工作?做後面兩條:禅定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這兩條在觀光旅遊裏面成就。般若是我們到處去看,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了解衆生相。芸芸衆生他的體相作用、因緣果報,我們看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這是般若智慧。所有一切順逆境緣,我們接觸的時候心地清淨,如如不動,禅定波羅蜜。花表六度萬行,淨表一絲不染,禅宗裏面所謂“百花叢中過,片葉不沾身”,這是禅定。觀光旅遊是修禅定、修般若,跟一般人那怎麽會一樣?他們觀光旅遊,換句話回來一無所得;我們觀光旅遊,定慧增長。這是真正莊嚴,這是莊嚴達到頂端。“髻”是代表高顯。我們在這名號裏頭,應當如是修學。第五尊:【無量威儀身衆神。】“儀”是儀表。“威”,我們世間人常講的威風;風是風度,這個風度令人敬畏,對你又尊敬、又喜歡,又有威可畏,不敢輕易冒犯。“無量”是指事事物物,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事相當中,他都能成就威儀。威儀的內在是清淨無染,別人怕你什麽?怕你的清淨無染。因爲他的心地身心是染汙的,看到你身心清淨,對你很尊敬,又不敢接近你,道理在此地。這一句德號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,就是時時刻刻要保持自己的風度,要成就自己的威儀,這樣才能夠教化衆生,才能夠幫助社會轉移不良的風俗。也就是說威儀是社會一切大衆的好樣子,我們不從自己本身做,如何弘法利生?如何幫助別人?幫助別人一定從本身做起。第六尊:【最上光嚴身衆神。】“光嚴”這兩個字,前面說過,此地不同的是加上“最上”。他提醒我們,智慧、威儀、教化衆生的音聲,這些事情不可以知足,爲衆生的利益,一定要達到最上。我們現在在做,做得不夠,還要向上提升,不斷的向上提升,提升到最上,再沒有更上了,圓教佛果的境界。等覺菩薩還不是最上,上面還有,到如來果地,那就最上。他這個德號裏頭用意多深。沒有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絕不中悔、絕不退轉、絕不懈怠,教我們是這些事情。這樣才是真正名副其實勇猛精進,把最上的標准指給我們。第七尊:【淨光香雲身衆神。】名號裏頭有香有光,香光一般都是表淨土,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叫“入香光室”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裏面看到,極樂世界是光明世界,極樂世界人身放光,所有一切萬物都放光,連大地都放光,一片光明。極樂世界不需要日、月、燈,不需要這個東西,永遠沒有黑暗,所以那個地方沒有年、月、日、時。不但所有一切物相放光,而且放香,經上講寶香普薰。不但普薰極樂世界,而且還普薰無量世界。我們這個世界能不能聞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寶香?能聞到。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我們也能見到,只是一些有緣的人,他們聞到、他們見到。我們沒有緣,所以很少見到,也很少聞到。偶爾的時候,一念相應的那個時候見到佛光、聞到寶香;這個香確確實實從來沒有聞過的,這世間沒有的。我相信有許多同修,在修學過程當中有這個感應,有這種體驗。如果你見到光,多半是佛光,這個沒有什麽大問題。聞到香,不見得是西方極樂世界寶香,何以見得?我們在這個地方讀經,或者在這個地方念佛,或者在這個地方討論佛法,偶爾有天神從這個地方經過,他看到了。看到這些心善行善之人,天神見到歡喜,他一定向你致敬,他在那兒站一會,合掌致敬。他只要一停留,天人身上有香氣,所以你會聞到一陣異香,時間有幾秒, 鍾,也有幾分鍾;他走了,香氣就沒有了。我們乍聞異香,許許多多是天人。所以淨宗稱爲“香光莊嚴”。上面又加上一個“淨”字,諸位凡是看到淨,都是與般若相應,與離四相相應。底下一個“雲”字,雲的意思是非有非無,亦有亦無,都是表事實的真相。第八尊:【守護攝持身衆神。】我們在德號裏面看到,凡是與會這些團體,無論是哪一種社團,無論他示現的是一種什麽身分,對於莊嚴道場、護持佛法,幾乎都是相同的。在這裏面給我們一個很深刻的體驗,就是如理如法的修持,護持的這些神衆無量無邊。就以這部經,這經只是略說,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,經上給我們說出席的大衆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這一百七十多個團體都是菩薩、聲聞、天神諸衆,每一個團體有一個人來護法,來護持你,你身邊的護法神就有一百七十多位,這是當然之理。我們在華嚴會上,要看不到這個事實真相,這個經也就白讀了。所以才曉得真正發心修學,你的護法神有多少,太多了,真正是不可思議。“守護攝持”,一切菩薩、一切善神發心守護攝持,我們也要發心。我們如果不發心,跟他們就起不了感應道交的作用。每一位神的德號,我們念了之後,都把他落實到自己,我們跟他就相應了。世間人講“心心相印”,我們跟所有的神衆、菩薩衆心心相印,他怎麽不護法?他護我們,我們護他。我們怎麽護他?我們照做就是護他,我們依照名號義理去學習就是護他,彼此互相的護持,不是單方面的。我不護他,他就不護我,我要懂得護他。懂得護他,這裏面字字句句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我一定照做,我一定學習。我護他,他護我;他落實護持,我也落實護持。守護意思很廣,我們從小的事情來說,守護修學,我們對修學要認真努力,絕不懈怠、絕不懶惰,要守護。守護道場,使道場樣樣都能夠如理如法,循規蹈矩。守護大衆,在這個團體裏面,無論是清衆,清衆是修行的人,念佛堂念佛的人;無論是執事,執事是服務的,在道場許許多多的事務,需要義工來服務,服務的大衆一般稱爲執事。除了這些人之外,還有臨時到道場來參訪的。甚至於還有一些道場有觀光旅遊的,我們這個道場沒有觀光旅遊的。這一些所有的大衆,我們都要守護。“守”,守住我們自己的原則,守住我們自己的威儀,守住我們自己的學風道風。“護”是自他都護。“攝”是攝受,就是前面所說的,把佛法隨時、隨處、隨緣介紹給一切大衆。特別是對於來到我們道場參學的,他沒有參加我們的修學,這些人是來作客,我們要熱誠的接待,把我們的道場介紹給他,把佛法介紹給他。“持”,永恒不息,這個工作不是做一天、兩天,永無間斷,時時刻刻有心幫助一切大衆,成就達到究竟圓滿。身衆神他們這樣做,我們也要這樣學習。第九尊∶【普現攝取身衆神。】“普”是普遍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虛空法界平等平等,這是普的意思。如果有親疏、有遠近,就不是普的意思。諸佛菩薩、諸天善神攝受一切衆生,有沒有先後,有沒有次第?有。合不合乎普?他合乎。他那個普我們看到是親疏,實際上沒有親疏;我們看到好像有遠近,實際上沒有。那是怎麽一回事情?緣成熟。緣先成熟的先得度,緣後成熟的後得度。所以從這裏面看到了差別現象,這種差別就是無差別,無差別當中現差別相,要明白這個意思,確確實實沒有親疏次第,沒有。緣成熟,這一接觸,他就相信,他就發願,他就很喜歡;佛菩薩當然立刻要照顧他、要幫助他,要爲他講經說法。緣沒成熟的,你給他講,他半信半疑,他不想聽;你說得再多,再多是叫說廢話,沒聽進去。對這樣緣分的人,佛菩薩一定要少說幾句。所以都在衆生那一邊,衆生的機緣有沒有成熟,決定不是佛菩薩這一邊的事,也不是護法神這邊之事。護法神也非常公平,你的緣沒成熟,他並不是不護持你,他還是護持你,但是跟緣成熟的護持不一樣。緣成熟他要全心全力照顧你、幫助你,斷絕一切魔障,他有責任。緣不成熟的,他照顧你,但不是這樣懇切。爲什麽?你還有魔障,你必須還要去還債;欠命的還命,欠錢的還錢。護法神在此地,你造作,你應該受什麽果報,你一定自己去承受。他在旁邊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那也是護持,不是不照顧。你沒有走上菩提正道,魔來擾亂,他不幹涉。爲什麽?應當有的果報,你應該要承受。如果你要是回心轉意,一下走上菩提正道,魔來擾亂,他要來勸阻、他要攔阻,讓你成就。你不在道上,根本就不能成就,你還是搞六道叁途,那該怎麽受,你還是要怎樣去受;他清楚、他明白,所以照顧不相同。不是他的心不平等,這裏面因果非常複雜。“普現攝取”,現是現身。跟前面講的菩薩一樣,菩薩是應以什麽身得度,就現什麽身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。這些神衆亦複如是,他們也是隨類化身,也是隨機護法,護持也隨機。“攝取”,攝是攝受,取也是攝受。此地攝取,全心全力協助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他普現一切身,應以什麽身,他就現什麽身來幫助你、來協助你、來成全你,在身衆神裏頭有這一類。末後這一尊∶【不動光明身衆神。】這名號裏面教給我們的義趣就很深很遠。“不動”,太重要了,無論是世法、無論是佛法,成就的關鍵就在這兩個字。不動就是真性的顯露;不動是定,“光明”是慧,這名號裏給我們顯示定慧等持。不動不是身不動,身要不動,什麽事業都不能成就,不動是說心不動。所以說如果你心不動,你的自性就現前,明心見性,就現前了。六道凡夫見不到自性,四聖法界也沒見性,這講十法界。十法界裏面這些人爲什麽沒有見性?因爲心動。諸位要知道,動就見不到自性,不動就見性。什麽人做到不動?本經裏面講的初住菩薩。這個經是圓教,圓教初住菩薩不動心了;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這個道理要懂得。決定不是釋迦牟尼佛勉強,一定要要求我們入這個甚深禅定的境界,不是佛要求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