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佛對人什麽要求都沒有。佛如果對人還有要求,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凡夫才會起心動念,佛怎麽會起心動念?所以佛的心永遠是不動的,不動是真心、不動是本性。凡是動的,動的東西是無明,不是自性。凡夫、小乘都把動的無明,誤認爲是自己的心性,這個錯了。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把這樁事情辨別得很清楚,我們不能夠錯認了心,不要說錯用,錯認了都不可以。所以佛法裏面表法用*輪,*輪就含這個意思,輪是圓,圓心,圓心是不動的。它如果要動,它就不能成爲圓心,它就會有偏差。有偏差,那個圓就不圓了,圓一定變成橢圓,決定不是真正的圓。真正的圓,那個心決定不動;稍微動一點點,決定不是真正的圓,諸位細細去想這個意思。所以你的心能真正到不動了,你才能證得大圓滿。大圓滿是自性的相用,不動的是體,我們這個經題上講,不動的就是大,圓滿就是方廣;方是講相,廣是講作用。相圓滿,用圓滿,爲什麽?不動。你那個心不動,所以現相圓滿、作用圓滿,無論現什麽相,盡虛空、遍法界。正如同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的這些神衆,前面跟諸位交代過,全是諸佛如來示現的,他們示現神衆也是大圓滿。示現的身衆神他怎麽不圓?他不動。諸位要記住,十尊身衆神只有這一尊不動,別的都沒有說不動。我們要這樣子看經,叁世佛都喊冤枉,這叫什麽?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。叁世佛都喊冤枉,你把佛的意思全解錯了。豈不聞《華嚴經》上跟我們講,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每一尊佛的名號裏面就圓滿含攝一切神的名號,不但是圓滿含攝一切身衆神的名號,《華嚴經》自始至終所列的一切大衆的名號,都在這一個名號之中。爲什麽?圓滿的性德。你說一個名號要是不具足,你的性德就欠缺一分,你就不圓滿。由此可知,每一尊神都是互相攝持,這是一點不錯,這是事實真相。千萬不要說認一位,我要跟這一個學;學一個就是學一切,學一切可以融攝在一尊菩薩、一尊神衆之中。若非如是,你永遠不能契入華嚴境界,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透徹的明了。所以你要說修,從哪裏修?首先要修不動,關系太多了。我們今天最大的障礙,實在講最大的魔障就是叫你起心動念;一切時、一切處叫你起心動念,那是魔王。讀經叫你起心動念,這部經是真的,那部經是假的,你讀那部經,不如讀這部經,叫你聽了起心動念,把你那個不動破壞掉了。念佛堂裏也叫你起心動念,把你那個不動破壞掉了。念佛堂裏頭修不動心,大家容易懂。我們念佛修的是什麽?《彌陀經》上講的“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”,我們念佛的目的是求這個。所以我們的念佛堂一個字都沒有,全是佛像,就是叫你在念佛堂裏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修不動。起心動念都落在阿彌陀佛佛號上,這個多殊勝。念佛堂裏面所供養的佛像,完全是一致的,你怎麽去看,都是看到這一尊佛像。所以不可以供不同的佛像,不同的佛像一看又起心動念了。正因爲不動心太難太難了,所以我們要用種種善巧方便,諸位一定要明了,無量善巧方便幫助你修不動光明。果然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,自性般若光明就現前,智慧就透露,你的身就放光了。你身放光,凡夫看不到,爲什麽凡夫看不到?凡夫的業障太重,障礙了他的慧眼,障礙了他的法眼,他見不到。佛菩薩看到,有一些鬼神,鬼神有五通的他看到。你以前光很小,光顔色不好,灰色的、暗色的、黑色的、藍色的,光都不好。爲什麽?你心裏頭貪嗔癡慢,邪思惡念放出來的光不好。現在你是到了不動光明,你放出來的光是金色的光明,顔色不一樣,光也大了,都不一樣。在佛法裏面叫做光,在中國內地裏面練氣功的人叫氣,外國人叫磁場,實在講都是一樁事情,確實有。講到這些磁場,科學儀器也可以能夠偵測。如果現在再進步,像照相機一樣,可以能把你的光照出來,把你光的顔色照出來。我也聽說現在也有,有這些玩意兒出來了。我們也有同修去照過,拿來給我看,我說靠不住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但是科技將來進步,我想是可以做得到的,這不是一樁難事情。所以這一句意思很深很廣。下面是這一類的總結:【如是等而爲上首等。】“等”就太多太多了。多少?【有佛世界微塵數。】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,這個法會是無比的莊嚴。下面是歎德,歎德跟菩薩來比就簡單多了。諸位要曉得,只是簡單略說,他們的德行實際上不比佛菩薩減少,佛菩薩那裏多說,此地略說;略是廣中之略,廣是略中之廣,廣略不二,你要懂得這個意思。千萬不要以爲,他們贊德只一兩句,你這個想法,你完全錯誤了,他們的德行贊歎不盡。【皆於往昔成就大願,供養承事一切諸佛。】這是他們德行裏面的總綱領。德行要細說,說之不盡。第一個,“皆於往昔成就大願”,它不是說往昔曾發大願,不是的;成就,這兩個字很重要。在往昔發大願,發大願未必成,已經成就了,成就就是他的願已經滿了,已經圓滿了。圓滿是什麽境界?這不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雖然是暗示,實際上很明顯,成佛了,他是佛再來的。如果是菩薩,不能說成就大願。成就大願,這些身衆神是諸佛如來倒駕慈航,來表演這個身分給我們看,示現的;應以身衆神身得度者,他就現身衆神,這麽回事情,實際上早就成佛。這裏面所講的,所有的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身衆神,皆是如此。後面我們還沒讀到,但是我們從這一法就能夠貫穿一切法,後面所有的這些諸神,想必亦複如是。這對了,真的是如是。由此可知,佛家常講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,真的是千佛嗎?不止。一佛出世,盡虛空遍法界過去、未來一切諸佛都擁護,一尊佛都沒漏,無量無邊諸佛,哪裏只千佛?千不是數字,千是代表大圓滿。《華嚴》表法用十,十是圓滿,百也是圓滿,千代表大圓滿,表這個意思,不是一個數字。所以成佛的時候,一切諸佛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沒有一尊佛不擁護。如果那一尊佛不擁護,我們立刻就想到那一個沒成佛,決定沒成佛。他要成佛,一定擁護;他不擁護,決定沒成佛。如果他要不擁護,還要來找麻煩,決定是魔王波旬,毫無疑問的;他要不是魔王,決定不會障道。這經讀了不但拓開心量,真開智慧,一點都不假。所以這一句裏面含的意思多深,雖然是暗示,可是我們看到太明顯了。下面教給我們兩樁綱領的大事,就是示現身衆神他什麽事他都要做,這兩樁是他主要的:一個是供養,一個是承事。“一切諸佛”,給諸位說,除自己之外,統統是諸佛。所以身衆神他看我們都是諸佛,爲什麽?他成佛了,他是佛倒駕慈航來示現的。佛眼睛裏面看一切衆生都是諸佛,所以對一切諸佛,他都供養承事。哪一天我們一下意識到,所有一切衆生都是諸佛,你就差不多,差不多快成佛了。你還看衆生,看這個不順眼,看那個不順眼,你差遠了,你的距離太遠了。這一定的道理,佛在經上說得太多太多了。佛眼睛裏看一切衆生都是佛,菩薩眼睛裏看一切衆生都是菩薩,凡夫眼睛裏看佛菩薩還是凡夫,這不是說得很清楚嗎?境隨心轉。但是要曉得,佛眼睛看的是圓滿真實,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是真實的。把一切衆生看作凡夫,妄相;妄心變現出來的,不是真心,真心看不是這樣的。禅宗裏面說得很好,明心見性,諸位想想見性這個意思,見性就是成佛了。怎樣才能見性?要明心。我們現在的心不明,所以我們見不到性。爲什麽我們的心不明?因爲我們的心在動,浮動。前面講不動光明就是明心,先要做到不動,然後就放光,你這心就放光。放光就見性,見性就是成佛,這是必然的一個道理。法爾如是,絕對不是佛發明的,絕對不是佛故意要我們這麽做的,法爾如是,決定不可以違背,違背那就完全錯了。特別是學《華嚴》,學《華嚴》就是學普賢行願。學《華嚴》的人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給諸位說,不是凡聖同居土,也不是方便有馀土,他生實報莊嚴土,他生常寂光淨土。《華嚴經》對我們有這樣大的殊勝的幫助,實在講任何經典不能爲比。不是我們說是特別贊這部經,貶抑別的經,不是的,這是應機而說。其他的經經文短,沒有這麽長,經文短薰習的時間就短,《華嚴經》長,薰習的時間長。天天講,要講四年到五年,如果這四、五年的時間,你一堂都不缺,你想這個薰習的力量多大,決定在阿賴耶裏面薰成種子,而且是強有力的種子,對你這一生的成就幫助可大了。如果你沒有這樣深長的薰習,它不起作用,偶爾提起來都知道,在境界裏面自己還是作不了主,還是被境界牽著走,那有什麽用處?這是大經,我們贊歎的理由在此地。“供養”範圍就太多太多了,平常講布施。我們對待一般人、對待父母、對待師長、對待佛菩薩,就不叫布施,其實還是布施,叫供養。供養就是布施裏面加上最極的恭敬心,真誠恭敬到極處,這個布施就叫做供養。換句話說,供養裏面沒有真誠的恭敬心,叫做布施,布施跟供養差別在此地。所以普賢菩薩修學的十個總綱領,“廣修供養”,跟六度、十波羅蜜裏面講的布施,意思不一樣。布施這個心不能達到究竟圓滿,所以才說,菩薩不修普賢行,不能夠圓成佛道。爲什麽?恭敬心沒有達到極處。最極恭敬心,是自性性德圓滿的流露,諸位要知道,性德。如果你明心見性,你見性見到圓滿,自自然然流出來就是這樣的。無論對什麽人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對諸佛菩薩、對人天、對畜生、對餓鬼、對地獄,恭敬心沒有絲毫差別,都是最極恭敬心。在中國,古大德也有表演示現,接受信徒的供養,一分轉供佛,一分去供養狗。吃的東西,一半去供佛,一半去喂狗,心是平等不二。對諸佛如來,對畜生,同樣的恭敬心,最極恭敬心。這種顯示他的心達到平等,沒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是我們在生活當中要學習的。說供養,一切都是供養。六度萬行、普賢願行,行行都是供養。六度、十度,每一度都是供養。記住這個原則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句全部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