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5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佛对人什麽要求都没有。佛如果对人还有要求,他是凡夫,他不是佛。凡夫才会起心动念,佛怎麽会起心动念?所以佛的心永远是不动的,不动是真心、不动是本性。凡是动的,动的东西是无明,不是自性。凡夫、小乘都把动的无明,误认为是自己的心性,这个错了。世尊在《楞严经》上把这桩事情辨别得很清楚,我们不能够错认了心,不要说错用,错认了都不可以。所以佛法里面表法用*轮,*轮就含这个意思,轮是圆,圆心,圆心是不动的。它如果要动,它就不能成为圆心,它就会有偏差。有偏差,那个圆就不圆了,圆一定变成椭圆,决定不是真正的圆。真正的圆,那个心决定不动;稍微动一点点,决定不是真正的圆,诸位细细去想这个意思。所以你的心能真正到不动了,你才能证得大圆满。大圆满是自性的相用,不动的是体,我们这个经题上讲,不动的就是大,圆满就是方广;方是讲相,广是讲作用。相圆满,用圆满,为什麽?不动。你那个心不动,所以现相圆满、作用圆满,无论现什麽相,尽虚空、遍法界。正如同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的这些神众,前面跟诸位交代过,全是诸佛如来示现的,他们示现神众也是大圆满。示现的身众神他怎麽不圆?他不动。诸位要记住,十尊身众神只有这一尊不动,别的都没有说不动。我们要这样子看经,三世佛都喊冤枉,这叫什麽?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。三世佛都喊冤枉,你把佛的意思全解错了。岂不闻《华严经》上跟我们讲,“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”,每一尊佛的名号里面就圆满含摄一切神的名号,不但是圆满含摄一切身众神的名号,《华严经》自始至终所列的一切大众的名号,都在这一个名号之中。为什麽?圆满的性德。你说一个名号要是不具足,你的性德就欠缺一分,你就不圆满。由此可知,每一尊神都是互相摄持,这是一点不错,这是事实真相。千万不要说认一位,我要跟这一个学;学一个就是学一切,学一切可以融摄在一尊菩萨、一尊神众之中。若非如是,你永远不能契入华严境界,这个理跟事我们都要透彻的明了。所以你要说修,从哪里修?首先要修不动,关系太多了。我们今天最大的障碍,实在讲最大的魔障就是叫你起心动念;一切时、一切处叫你起心动念,那是魔王。读经叫你起心动念,这部经是真的,那部经是假的,你读那部经,不如读这部经,叫你听了起心动念,把你那个不动破坏掉了。念佛堂里也叫你起心动念,把你那个不动破坏掉了。念佛堂里头修不动心,大家容易懂。我们念佛修的是什麽?《弥陀经》上讲的“一心不乱,心不颠倒”,我们念佛的目的是求这个。所以我们的念佛堂一个字都没有,全是佛像,就是叫你在念佛堂里面不起心、不动念,修不动。起心动念都落在阿弥陀佛佛号上,这个多殊胜。念佛堂里面所供养的佛像,完全是一致的,你怎麽去看,都是看到这一尊佛像。所以不可以供不同的佛像,不同的佛像一看又起心动念了。正因为不动心太难太难了,所以我们要用种种善巧方便,诸位一定要明了,无量善巧方便帮助你修不动光明。果然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,自性般若光明就现前,智慧就透露,你的身就放光了。你身放光,凡夫看不到,为什麽凡夫看不到?凡夫的业障太重,障碍了他的慧眼,障碍了他的法眼,他见不到。佛菩萨看到,有一些鬼神,鬼神有五通的他看到。你以前光很小,光颜色不好,灰色的、暗色的、黑色的、蓝色的,光都不好。为什麽?你心里头贪嗔痴慢,邪思恶念放出来的光不好。现在你是到了不动光明,你放出来的光是金色的光明,颜色不一样,光也大了,都不一样。在佛法里面叫做光,在中国内地里面练气功的人叫气,外国人叫磁场,实在讲都是一桩事情,确实有。讲到这些磁场,科学仪器也可以能够侦测。如果现在再进步,像照相机一样,可以能把你的光照出来,把你光的颜色照出来。我也听说现在也有,有这些玩意儿出来了。我们也有同修去照过,拿来给我看,我说靠不住,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但是科技将来进步,我想是可以做得到的,这不是一桩难事情。所以这一句意思很深很广。下面是这一类的总结:【如是等而为上首等。】“等”就太多太多了。多少?【有佛世界微尘数。】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,这个法会是无比的庄严。下面是叹德,叹德跟菩萨来比就简单多了。诸位要晓得,只是简单略说,他们的德行实际上不比佛菩萨减少,佛菩萨那里多说,此地略说;略是广中之略,广是略中之广,广略不二,你要懂得这个意思。千万不要以为,他们赞德只一两句,你这个想法,你完全错误了,他们的德行赞叹不尽。【皆於往昔成就大愿,供养承事一切诸佛。】这是他们德行里面的总纲领。德行要细说,说之不尽。第一个,“皆於往昔成就大愿”,它不是说往昔曾发大愿,不是的;成就,这两个字很重要。在往昔发大愿,发大愿未必成,已经成就了,成就就是他的愿已经满了,已经圆满了。圆满是什麽境界?这不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,虽然是暗示,实际上很明显,成佛了,他是佛再来的。如果是菩萨,不能说成就大愿。成就大愿,这些身众神是诸佛如来倒驾慈航,来表演这个身分给我们看,示现的;应以身众神身得度者,他就现身众神,这麽回事情,实际上早就成佛。这里面所讲的,所有的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身众神,皆是如此。後面我们还没读到,但是我们从这一法就能够贯穿一切法,後面所有的这些诸神,想必亦复如是。这对了,真的是如是。由此可知,佛家常讲“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”,真的是千佛吗?不止。一佛出世,尽虚空遍法界过去、未来一切诸佛都拥护,一尊佛都没漏,无量无边诸佛,哪里只千佛?千不是数字,千是代表大圆满。《华严》表法用十,十是圆满,百也是圆满,千代表大圆满,表这个意思,不是一个数字。所以成佛的时候,一切诸佛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,没有一尊佛不拥护。如果那一尊佛不拥护,我们立刻就想到那一个没成佛,决定没成佛。他要成佛,一定拥护;他不拥护,决定没成佛。如果他要不拥护,还要来找麻烦,决定是魔王波旬,毫无疑问的;他要不是魔王,决定不会障道。这经读了不但拓开心量,真开智慧,一点都不假。所以这一句里面含的意思多深,虽然是暗示,可是我们看到太明显了。下面教给我们两桩纲领的大事,就是示现身众神他什麽事他都要做,这两桩是他主要的:一个是供养,一个是承事。“一切诸佛”,给诸位说,除自己之外,统统是诸佛。所以身众神他看我们都是诸佛,为什麽?他成佛了,他是佛倒驾慈航来示现的。佛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诸佛,所以对一切诸佛,他都供养承事。哪一天我们一下意识到,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诸佛,你就差不多,差不多快成佛了。你还看众生,看这个不顺眼,看那个不顺眼,你差远了,你的距离太远了。这一定的道理,佛在经上说得太多太多了。佛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菩萨眼睛里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凡夫眼睛里看佛菩萨还是凡夫,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?境随心转。但是要晓得,佛眼睛看的是圆满真实,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是真实的。把一切众生看作凡夫,妄相;妄心变现出来的,不是真心,真心看不是这样的。禅宗里面说得很好,明心见性,诸位想想见性这个意思,见性就是成佛了。怎样才能见性?要明心。我们现在的心不明,所以我们见不到性。为什麽我们的心不明?因为我们的心在动,浮动。前面讲不动光明就是明心,先要做到不动,然後就放光,你这心就放光。放光就见性,见性就是成佛,这是必然的一个道理。法尔如是,绝对不是佛发明的,绝对不是佛故意要我们这麽做的,法尔如是,决定不可以违背,违背那就完全错了。特别是学《华严》,学《华严》就是学普贤行愿。学《华严》的人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给诸位说,不是凡圣同居土,也不是方便有馀土,他生实报庄严土,他生常寂光净土。《华严经》对我们有这样大的殊胜的帮助,实在讲任何经典不能为比。不是我们说是特别赞这部经,贬抑别的经,不是的,这是应机而说。其他的经经文短,没有这麽长,经文短薰习的时间就短,《华严经》长,薰习的时间长。天天讲,要讲四年到五年,如果这四、五年的时间,你一堂都不缺,你想这个薰习的力量多大,决定在阿赖耶里面薰成种子,而且是强有力的种子,对你这一生的成就帮助可大了。如果你没有这样深长的薰习,它不起作用,偶尔提起来都知道,在境界里面自己还是作不了主,还是被境界牵着走,那有什麽用处?这是大经,我们赞叹的理由在此地。“供养”范围就太多太多了,平常讲布施。我们对待一般人、对待父母、对待师长、对待佛菩萨,就不叫布施,其实还是布施,叫供养。供养就是布施里面加上最极的恭敬心,真诚恭敬到极处,这个布施就叫做供养。换句话说,供养里面没有真诚的恭敬心,叫做布施,布施跟供养差别在此地。所以普贤菩萨修学的十个总纲领,“广修供养”,跟六度、十波罗蜜里面讲的布施,意思不一样。布施这个心不能达到究竟圆满,所以才说,菩萨不修普贤行,不能够圆成佛道。为什麽?恭敬心没有达到极处。最极恭敬心,是自性性德圆满的流露,诸位要知道,性德。如果你明心见性,你见性见到圆满,自自然然流出来就是这样的。无论对什麽人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对诸佛菩萨、对人天、对畜生、对饿鬼、对地狱,恭敬心没有丝毫差别,都是最极恭敬心。在中国,古大德也有表演示现,接受信徒的供养,一分转供佛,一分去供养狗。吃的东西,一半去供佛,一半去喂狗,心是平等不二。对诸佛如来,对畜生,同样的恭敬心,最极恭敬心。这种显示他的心达到平等,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要学习的。说供养,一切都是供养。六度万行、普贤愿行,行行都是供养。六度、十度,每一度都是供养。记住这个原则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一句全部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