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被所知障礙;所知障障了我們的智慧,煩惱障障住我們的福德,兩樣東西都不能現前。我們把這兩種障礙除掉,福德、智慧都現前,那就是我們對佛的贊歎:二足尊。足就是滿足、圓滿,一絲毫欠缺都沒有。二就是智慧、福德,如來智慧、福德圓滿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福德是從清淨心裏面得來,清淨心破煩惱障;智慧是從平等心裏面得來,平等心破所知障。《無量壽經》古人講那是中本《華嚴》,是《華嚴經》的精華,這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。《無量壽經》經題字數不多,把全部《華嚴》裏面修因證果統統都顯示出來。“大乘無量壽莊嚴”是如來果地的境界,“清淨平等覺”是菩薩因地的修學,因圓果滿都在這個經題上,實實在在不可思議。今天有一些執著的人,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、還是無意,無意那是愚癡,有意是煩惱障在作祟,排斥會集本,一定要好像廢除會集本才好,去念原譯本,不知道他用心何在?要讀原譯本一定要讀五種本子,會集本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,把裏面重複的部分舍掉,寫成一個完整的本子,對後來修淨土的人得大方便,依照這個本子修學得大利益。確確實實我們將五種原譯本一一來對照,你不能不贊歎會集本。經題這樣的圓滿,與《華嚴》心行境界完全吻合,實實在在是難得。真正的福報清淨心修,這個諸位要懂得。清淨心裏面沒有界限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少許的財布施,得的福報無量無邊。同樣一個道理,少許的法布施,得無量智慧;少許的無畏布施,就得健康長壽。爲什麽?稱性。你在修這叁種布施,布施是修福,只要有絲毫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得的福就小,不稱性。我們會修行的人,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無論修那一種布施、供養,都能夠把自性裏面無盡的福德引出來,這樣的功德利益說之不盡。最後這一位,十普裏面最後一位,“普光明相菩薩摩诃薩”,這位菩薩代表相普。相,諸位一定要明了,什麽相?形象,這個很重要。什麽樣的形象?智慧的形象,慈悲的形象,清淨的形象,平等的形象,從我們身相上表現出來。爲什麽要這麽做?利益一切衆生。佛家接引一切衆生,形象是第一要緊之事。菩薩這個形象與性德完全相應,所以菩薩能夠在盡虛空、遍法界普度一切衆生,我們要學。我們的形象不好、招牌不好,讓衆生一接觸就討厭、就掉頭而去,你怎麽能把佛法介紹給他?所以我們不能不注重形象。要注重形象,不能不注重細節,不要認爲小的事情可以隨便一點,不可以,小節都不能夠失。不重小節是我們一般人很容易疏忽之事,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是錯誤,你自己修行沒有問題,你要想度衆生不行。度衆生一定要注重小節,才能令一切衆生接觸到你生歡喜心、生恭敬心。你跟他講經說法,你教導他,他能接受,他願意奉行。末後講到形象,擺在最後它很重要。

  〔二〕 十普總述

  這是在華嚴會上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排名這是第一個菩薩衆。上首一共是列了二十個人,二十個人實際上就是代表整個華嚴法會的圓滿*輪意義很深很廣。我們修學,尤其是要發心修普賢行的同修,這個綱領是必須要抓住。就在菩薩名號之中,我們很清楚的了解名號裏面的含義,雖然我們了解得不夠深、不夠廣、不夠徹底,只要能夠信解幾分,都得很大的受用,可以說都是在修普賢行。修普賢行的重要,《無量壽經》上就說得很清楚,在第二品裏面“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”,我們要如何的學習?這二十位菩薩所表的就是。普賢大士之德無量無邊,會修行的人掌握住它的綱領。這裏面最重要就是普賢菩薩,諸位一定要記住,他是代表這個法門,這個法門就是佛法當中的根本*輪代表整個“大方廣佛華嚴”這個法門,所以說法門主。爲什麽他代表這個法門?因爲他是法界之理體,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自性。真如自性是普,普的意思,普遍虛空法界。後面跟他同名普的菩薩有九位,連普賢十位,這是十普。普賢是別中之總,其馀九位是總中之別。總別圓融,普的意思才圓滿,這裏面有總、有別。後面從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以下這十位菩薩異名,跟前面這十位菩薩同名,這又顯示第二層的意思。前面這十位裏面講總別,這兩段合起來看就是同異。同是異中之同,異是同中之異。總別不二,同異不二,這才顯示出一真法界,顯示出大圓滿。總別也好,同異也好,都是講我們自己真心本性,不是講別的事情,這一點一定要把它掌握住,然後才知道這部大經跟我們的關系多麽密切。什麽關系?生活的關系、工作的關系、修學的關系,了生死、出叁界、成佛果的關系,沒有任何經典能跟這部經相比。這一部經,我們能夠在一起共同學習,這個機緣無比的希有,我們要能體會到。前面雖然把同名的菩薩介紹過,爲了加強我們的認識,便利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、修學當中,真能夠用得上力,我們再將這段經文簡單作一個總結,加深我們的印象。普德菩薩,我們可以簡略的稱,中國人喜歡簡單,普德最勝燈光照這個名字太麻煩、太多,我們就用兩個字,大家就知道。普德菩薩,這是講大德普,那些是大德?在佛經裏面總說叁德密藏,叁德是般若、法身、解脫。要細說那就講差別的德相無量無邊,無量無邊的差別德相,歸納起來這叁大類∶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。叁德密藏我們聽說,沒見過,跟自己可以說毫無印象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爲什麽?法身菩薩才證得,十法界裏面的衆生都沒有,都只是聽說而已,所以我們得回過頭來,落實在差別的德相裏面。差別德相裏面,我們也要抓到總綱領,總綱領是什麽?孝敬,這是差別德裏頭的總綱領。諸位要知道,整個的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佛法的教學,教初學從戒律教起,從規矩教起,《菩薩戒經》裏面所說“孝名爲戒”。所以我們在地藏法會裏面,給諸位同修報告,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講一個孝道,從孝親開始,孝道做到最圓滿就成佛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孝道還欠缺一分,還不圓滿。這個是總綱領。孝養父母,《觀經》上叁福十一條是普德,我們講差別的普德。養父母之身,父母年老,生活起居,做兒女要盡心照顧,這是養父母之身。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心,讓他的心情愉快,沒有煩惱、沒有憂慮,這才算盡孝。除這個之外,還要懂得養父母之志,什麽是志?父母的願望,違背父母的願望,那就是不孝。你能夠養父母的身、養父母的心,你不能養父母的志,父母的願望你做不到。古時候人心純樸,雖然教育不普及,可是古代的這些帝王,地方上這些宰官,我們現在講縣市長;父母官愛民如子,他要教化人民,國家沒有辦那麽多學校,用什麽方法教?用歌舞、用詩詞、用戲劇,用這個方法來教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這一種教學的方式是中國古時代傳下來,孔老夫子做了一番整理,刪詩書、訂禮樂。夫子做這個工作,提倡用歌舞、戲劇,用這些方式來教化老百姓,把教育跟娛樂結合在一起,非常高明、非常有效。中國古代的戲劇,歌舞就更不必說,內容是些什麽?常講用四個字∶忠孝節義,教忠、教孝、教節、教義,戲劇的內容總不外乎這個原則。而歌舞裏面,也是有一個很高的原則必須要遵守:孔老夫子製訂的所謂“詩叁百”;從前的詩就是唱歌的歌詞。孔老夫子選了叁百篇,他是到處去收集,收集來之後選裏面內容最精彩,不符合標准都把它淘汰掉,這樣保留下來。他的標准是什麽?“思無邪”叁個字;詩叁百,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。歌舞啓發人正知正見,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教育,育教於樂,完全走上了藝術化,使人觀聽印象深刻。他看了、聽了,他學會了,一生處事待人接物他就有了標准,以這個爲准則。這都是大德。“孝”這一字,我們平常也講得很多,這一個字兩個小時也講不完。佛法是以孝道爲基礎,因爲佛法是師道,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今天佛法爲什麽這麽衰?有道理,孝道衰了,師道怎麽能不衰?沒有這個道理,你的基礎松動,孝道是基礎。所以我們講到德,第一個就是孝道,師道就是尊師重道。古聖先王治國平天下,他就把這兩樁事情抓到,他的國家就安定、就穩固,孝道跟師道太重要。現代人把這個問題疏忽掉,疏忽掉之後這社會是什麽樣子?天下大亂,人民生活過得很痛苦,這都是事實,我們親身所經曆。今天我們讀佛經,我們的感觸應當比古時候的人要深刻很多倍。古時候基礎穩固,苦少,還有一點小樂;現在我們的基礎松動,可以說是苦多沒樂,那有樂?所以讀了佛經,感慨萬千。儒家講的德目,目是綱目,德行的綱目,五倫八德,儒家教學教人的。五倫是講人與人的關系,關系要清楚、關系要搞好,倫常。五倫造端於夫婦,古人講得非常有道理,夫婦是兩個人住在一個房間,室,這最小的一個單位。室的外面是家,所以教學從那裏教起?從夫婦開端。夫婦和睦,給諸位說,家庭興旺,國家富強,天下太平。這個道理現在幾個人懂?沒人懂了。我們今天看到這個社會離婚率這麽高,就知道家庭破碎,社會就不能安定,世界就沒有和平。你能說你沒有責任嗎?整個世界的動亂不能怪別人,回過頭來想想,自己造成的。從室展開這是家,家裏面有父子、有兄弟,父子相親、兄弟友愛,這向外擴展。家的外面是社會,社會有君臣、有朋友,君臣有義、朋友有信,四海之內皆朋友也。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,互助合作,共同創造整體的繁榮興旺,這是倫常的教育。懂得人與人的關系,然後再給你說人與一切萬物的關系,與大自然的關系,再推展

  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,這是中國古代教學的內容。中國這個教育政策,最早漢武帝製訂,雖然兩千多年來改朝換代,可是教育政策始終沒變。從漢武帝一直到清朝,中國的教學都還重視倫常八德,都是以這個來教導。常,五常,五種常道,所以常永遠不能變更。如果不守常道,這個人就跟畜生沒有兩樣。人是動物,人爲什麽比其他的動物高一等?人懂得五常。五常是什麽?仁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