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被所知障碍;所知障障了我们的智慧,烦恼障障住我们的福德,两样东西都不能现前。我们把这两种障碍除掉,福德、智慧都现前,那就是我们对佛的赞叹:二足尊。足就是满足、圆满,一丝毫欠缺都没有。二就是智慧、福德,如来智慧、福德圆满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福德是从清净心里面得来,清净心破烦恼障;智慧是从平等心里面得来,平等心破所知障。《无量寿经》古人讲那是中本《华严》,是《华严经》的精华,这话说得一点都不过分。《无量寿经》经题字数不多,把全部《华严》里面修因证果统统都显示出来。“大乘无量寿庄严”是如来果地的境界,“清净平等觉”是菩萨因地的修学,因圆果满都在这个经题上,实实在在不可思议。今天有一些执着的人,不知道他到底是有意、还是无意,无意那是愚痴,有意是烦恼障在作祟,排斥会集本,一定要好像废除会集本才好,去念原译本,不知道他用心何在?要读原译本一定要读五种本子,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,把里面重复的部分舍掉,写成一个完整的本子,对後来修净土的人得大方便,依照这个本子修学得大利益。确确实实我们将五种原译本一一来对照,你不能不赞叹会集本。经题这样的圆满,与《华严》心行境界完全吻合,实实在在是难得。真正的福报清净心修,这个诸位要懂得。清净心里面没有界限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所以少许的财布施,得的福报无量无边。同样一个道理,少许的法布施,得无量智慧;少许的无畏布施,就得健康长寿。为什麽?称性。你在修这三种布施,布施是修福,只要有丝毫的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得的福就小,不称性。我们会修行的人,离开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无论修那一种布施、供养,都能够把自性里面无尽的福德引出来,这样的功德利益说之不尽。最後这一位,十普里面最後一位,“普光明相菩萨摩诃萨”,这位菩萨代表相普。相,诸位一定要明了,什麽相?形象,这个很重要。什麽样的形象?智慧的形象,慈悲的形象,清净的形象,平等的形象,从我们身相上表现出来。为什麽要这麽做?利益一切众生。佛家接引一切众生,形象是第一要紧之事。菩萨这个形象与性德完全相应,所以菩萨能够在尽虚空、遍法界普度一切众生,我们要学。我们的形象不好、招牌不好,让众生一接触就讨厌、就掉头而去,你怎麽能把佛法介绍给他?所以我们不能不注重形象。要注重形象,不能不注重细节,不要认为小的事情可以随便一点,不可以,小节都不能够失。不重小节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疏忽之事,我们一定要晓得这个是错误,你自己修行没有问题,你要想度众生不行。度众生一定要注重小节,才能令一切众生接触到你生欢喜心、生恭敬心。你跟他讲经说法,你教导他,他能接受,他愿意奉行。末後讲到形象,摆在最後它很重要。

  〔二〕 十普总述

  这是在华严会上一百七十多个团体,排名这是第一个菩萨众。上首一共是列了二十个人,二十个人实际上就是代表整个华严法会的圆满*轮意义很深很广。我们修学,尤其是要发心修普贤行的同修,这个纲领是必须要抓住。就在菩萨名号之中,我们很清楚的了解名号里面的含义,虽然我们了解得不够深、不够广、不够彻底,只要能够信解几分,都得很大的受用,可以说都是在修普贤行。修普贤行的重要,《无量寿经》上就说得很清楚,在第二品里面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”,我们要如何的学习?这二十位菩萨所表的就是。普贤大士之德无量无边,会修行的人掌握住它的纲领。这里面最重要就是普贤菩萨,诸位一定要记住,他是代表这个法门,这个法门就是佛法当中的根本*轮代表整个“大方广佛华严”这个法门,所以说法门主。为什麽他代表这个法门?因为他是法界之理体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真如自性。真如自性是普,普的意思,普遍虚空法界。後面跟他同名普的菩萨有九位,连普贤十位,这是十普。普贤是别中之总,其馀九位是总中之别。总别圆融,普的意思才圆满,这里面有总、有别。後面从海月光大明菩萨摩诃萨以下这十位菩萨异名,跟前面这十位菩萨同名,这又显示第二层的意思。前面这十位里面讲总别,这两段合起来看就是同异。同是异中之同,异是同中之异。总别不二,同异不二,这才显示出一真法界,显示出大圆满。总别也好,同异也好,都是讲我们自己真心本性,不是讲别的事情,这一点一定要把它掌握住,然後才知道这部大经跟我们的关系多麽密切。什麽关系?生活的关系、工作的关系、修学的关系,了生死、出三界、成佛果的关系,没有任何经典能跟这部经相比。这一部经,我们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,这个机缘无比的希有,我们要能体会到。前面虽然把同名的菩萨介绍过,为了加强我们的认识,便利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、修学当中,真能够用得上力,我们再将这段经文简单作一个总结,加深我们的印象。普德菩萨,我们可以简略的称,中国人喜欢简单,普德最胜灯光照这个名字太麻烦、太多,我们就用两个字,大家就知道。普德菩萨,这是讲大德普,那些是大德?在佛经里面总说三德密藏,三德是般若、法身、解脱。要细说那就讲差别的德相无量无边,无量无边的差别德相,归纳起来这三大类∶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脱德。三德密藏我们听说,没见过,跟自己可以说毫无印象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为什麽?法身菩萨才证得,十法界里面的众生都没有,都只是听说而已,所以我们得回过头来,落实在差别的德相里面。差别德相里面,我们也要抓到总纲领,总纲领是什麽?孝敬,这是差别德里头的总纲领。诸位要知道,整个的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佛法的教学,教初学从戒律教起,从规矩教起,《菩萨戒经》里面所说“孝名为戒”。所以我们在地藏法会里面,给诸位同修报告,佛法自始至终就是讲一个孝道,从孝亲开始,孝道做到最圆满就成佛。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,孝道还欠缺一分,还不圆满。这个是总纲领。孝养父母,《观经》上三福十一条是普德,我们讲差别的普德。养父母之身,父母年老,生活起居,做儿女要尽心照顾,这是养父母之身。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心,让他的心情愉快,没有烦恼、没有忧虑,这才算尽孝。除这个之外,还要懂得养父母之志,什麽是志?父母的愿望,违背父母的愿望,那就是不孝。你能够养父母的身、养父母的心,你不能养父母的志,父母的愿望你做不到。古时候人心纯朴,虽然教育不普及,可是古代的这些帝王,地方上这些宰官,我们现在讲县市长;父母官爱民如子,他要教化人民,国家没有办那麽多学校,用什麽方法教?用歌舞、用诗词、用戏剧,用这个方法来教,收到良好的效果。这一种教学的方式是中国古时代传下来,孔老夫子做了一番整理,删诗书、订礼乐。夫子做这个工作,提倡用歌舞、戏剧,用这些方式来教化老百姓,把教育跟娱乐结合在一起,非常高明、非常有效。中国古代的戏剧,歌舞就更不必说,内容是些什麽?常讲用四个字∶忠孝节义,教忠、教孝、教节、教义,戏剧的内容总不外乎这个原则。而歌舞里面,也是有一个很高的原则必须要遵守:孔老夫子制订的所谓“诗三百”;从前的诗就是唱歌的歌词。孔老夫子选了三百篇,他是到处去收集,收集来之後选里面内容最精彩,不符合标准都把它淘汰掉,这样保留下来。他的标准是什麽?“思无邪”三个字;诗三百,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。歌舞启发人正知正见,所以中国古时候的教育,育教於乐,完全走上了艺术化,使人观听印象深刻。他看了、听了,他学会了,一生处事待人接物他就有了标准,以这个为准则。这都是大德。“孝”这一字,我们平常也讲得很多,这一个字两个小时也讲不完。佛法是以孝道为基础,因为佛法是师道,师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。今天佛法为什麽这麽衰?有道理,孝道衰了,师道怎麽能不衰?没有这个道理,你的基础松动,孝道是基础。所以我们讲到德,第一个就是孝道,师道就是尊师重道。古圣先王治国平天下,他就把这两桩事情抓到,他的国家就安定、就稳固,孝道跟师道太重要。现代人把这个问题疏忽掉,疏忽掉之後这社会是什麽样子?天下大乱,人民生活过得很痛苦,这都是事实,我们亲身所经历。今天我们读佛经,我们的感触应当比古时候的人要深刻很多倍。古时候基础稳固,苦少,还有一点小乐;现在我们的基础松动,可以说是苦多没乐,那有乐?所以读了佛经,感慨万千。儒家讲的德目,目是纲目,德行的纲目,五伦八德,儒家教学教人的。五伦是讲人与人的关系,关系要清楚、关系要搞好,伦常。五伦造端於夫妇,古人讲得非常有道理,夫妇是两个人住在一个房间,室,这最小的一个单位。室的外面是家,所以教学从那里教起?从夫妇开端。夫妇和睦,给诸位说,家庭兴旺,国家富强,天下太平。这个道理现在几个人懂?没人懂了。我们今天看到这个社会离婚率这麽高,就知道家庭破碎,社会就不能安定,世界就没有和平。你能说你没有责任吗?整个世界的动乱不能怪别人,回过头来想想,自己造成的。从室展开这是家,家里面有父子、有兄弟,父子相亲、兄弟友爱,这向外扩展。家的外面是社会,社会有君臣、有朋友,君臣有义、朋友有信,四海之内皆朋友也。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,互助合作,共同创造整体的繁荣兴旺,这是伦常的教育。懂得人与人的关系,然後再给你说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,与大自然的关系,再推展

  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,这是中国古代教学的内容。中国这个教育政策,最早汉武帝制订,虽然两千多年来改朝换代,可是教育政策始终没变。从汉武帝一直到清朝,中国的教学都还重视伦常八德,都是以这个来教导。常,五常,五种常道,所以常永远不能变更。如果不守常道,这个人就跟畜生没有两样。人是动物,人为什麽比其他的动物高一等?人懂得五常。五常是什麽?仁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