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。仁是仁慈,知道關心別人、愛護別人、幫助別人,這是仁。中國造字,“仁”的寫法是二人,就是教你想到自己,同時要想到別人,推己及人,這才算是個人。如果連這都不懂,那人跟畜生沒兩樣。義是只盡義務,不接受權力。我幫助別人,我爲社會大衆服務,不求報償,這叫做義務。如果說是我做多少事情,需要多少報酬,這就不是義。那是什麽?是禮,禮是講往來,禮尚往來,是要回報、回禮,送禮要回禮。義務是不要人家回報,我們現在講做義工,義工就是不要報酬,義務,應當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一切衆生服務。諸佛菩薩就如是,做最好的樣子給我們看,所以經典裏面稱諸佛菩薩爲大德。他知道盡義務,他自己生活所需非常簡單:叁衣一缽;過最簡單的生活,對社會做最圓滿的貢獻,他們是一種義務教育的工作者。義務教育就是不求報酬,不希求果報,這樣才值得社會大衆尊敬,才爲社會大衆的好榜樣。天人導師,這是一切衆生對如來的尊稱,真做出了一個好樣子。第叁是禮,剛才講禮才有往來,禮有節度。換句話說,禮是規矩、秩序,社會的秩序、規矩,今天的法律也包括在這個裏面,它的範圍非常廣大。人人能守規矩,人人守禮,人人守法,大家就可以和睦相處。譬如說人與人相見,相見有禮,最恭敬的禮是叁鞠躬。我們是現代人,要學現代的禮。學佛的人,我們只有對佛像才行跪拜禮;對人,從我們本身提倡不行跪拜禮,合掌叁問訊最敬禮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我們常講佛法要現代化、本土化,大家要真幹。你要走上現代化、本土化,佛法推廣容易,大家都願意入佛門來學佛法。有很多很多人一看到學佛,見到法師都要跪拜,他不學了,怎麽樣他也不進來,他膝蓋骨很硬,彎不下去。我們用這個方法,把許許多多人擋在佛門之外,罪過!如果是合掌叁問訊,他說:這個我也可以;你就帶多少人入佛門。要從我們本身做起,任何場合見到法師,我們嘴巴裏頭給法師頂禮,實際上問訊,絕對不要去頂禮;法師絕對不會怪你,他要是怪你的話,你把我講的話跟他說。我們有個道理在,會嚇到很多初學的人不敢學佛。還有一個吃素,這也障礙許許多多人入佛門。大家一聽要吃素,不學佛了,素食障礙了多少人的法身慧命。所以李炳老一生教學,他教得很成功,他有他一套辦法。他絕不勸人吃素,絕不勸人受戒;他只勸人皈依,不勸人受戒,不勸人吃素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你自己發心,這個很有道理。他在臺中能夠接引幾十萬人念佛,有他的道理在。有些同修問:吃了多少年的素,忽然之間又有人強迫,家裏人說他身體不好要他吃肉,著急得不得了。法師:我這樣能不能往生?我說:你去查,淨土五經一論裏面都沒有說,吃肉就不能往生,沒這一條。所以我們也不要堅固的去執著,好像看到人家吃肉,就好像犯了好大的罪一樣,不可以用這個眼光,不可以用這個心態去看人。素食可以勸他,要說一個道理出來。素食對於健康真有好處,這個有道理。現在肉食,給諸位說,跟從前不一樣。五十年前你說吃肉食,我也贊成;今天的肉食,你請我吃,我也不敢吃。爲什麽?毒,這肉不能吃。這個地方我不太清楚,臺灣那一邊那些同修們告訴我,臺灣養豬六個月就殺。天天打荷爾蒙、打針,讓它趕快長胖,非常不正常,所以豬吃的都是有毒的東西,肉怎麽會沒毒?現在人吃肉食,得些奇奇怪怪的病,病從那裏來?古人講得很清楚“病從口入”。雞就更不能吃,六個星期就殺,而且都是養在籠子裏面。養在籠子裏面,我們想一想,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把他關到監牢獄,關到養胖了再把他拿來殺,你說他是什麽樣的心情?那個怨恨,怨恨是毒,不要以爲人有怨恨,動物都有怨恨。過去我們養的家畜都是養在外面,沒有殺它的時候,它很自由、很自在,它生活得很快樂,心情不一樣。現在是統統坐監牢,每一天喂毒藥,那個肉能吃嗎?從前一般也吃肉,生怪病的少,現在生病的不曉得有多少,奇奇怪怪的病。實在講現在麻煩還大,蔬菜都有農藥,你說糟糕不糟糕,但是畢竟比肉食是要好得多。蔬菜裏頭農藥是沒錯,肉食裏頭有細菌病毒,比素食要高很多倍。所以我們想一想,爲了自己身體健康,我們選擇素食。你這樣分析給人家聽,人家想想有一點道理。看到我們素食的人很健康,不比他們天天吃肉食、吃補品,不比他差,甚至於他健康程度還不如我們吃素的。讓他知道素食對於健康長壽有真正的利益,用這個方式來勸導他,這就對。五常裏面智就是現代人講的理智,不感情用事。信是講言而有信。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這五種常道,做人一定要懂得。如果這五種常道不講,沒有了,《左傳》上有一句話,“人棄常則妖興”,妖魔鬼怪就興旺。人要不講求這五種常道,社會上妖魔鬼怪就多。什麽是妖魔鬼怪?妖魔鬼怪不講仁義禮智信;換句話說,不講仁義禮智信的就是妖魔鬼怪。這也正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,我們這個末法時期“邪師說法如恒河沙”,邪師就是《左傳》上講的妖魔鬼怪。這五種常道,倫常兩個字就包括這個內容。另外在德目上有八條,叫八德;八德在古書裏面一般的說法:孝悌忠信、禮義廉恥,這是八德。非常重要,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奉行,你才算是個人。儒家定人的標准是這個,你這個做不到,你就不算是個人,你做到了才算是個人。而佛法的標准是五戒十善,你能修五戒、行十善,你這才算是個標准的人道。人有人的道,人的道就是五戒十善,符合叁福裏面第一條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你能把這四句做到,佛法裏面講的人道,得生人道的條件。如果你這四句做不到,人身失了之後,你就不能再得人身。所以佛說,一個人失掉人身之後,也就是你死了以後,再得人身,來生再得人身,佛說“如爪上土”,指甲縫裏頭留的一點土,這是佛的一個比喻。世尊當年在祇樹給孤獨園,他做了一個表示,向地上抓了一把泥土,抓了一把土然後撒掉,手上沒有了,指甲裏頭還有一點。學生看到釋迦牟尼佛做這個,問他什麽意思。老師:你這表什麽意思?佛就說,人失掉人身,來生再得人身,就像我指甲上的土;不能得人身,像我撒在大地上的土。說明這個比例少,機會很少,我們想想有道理。我們現在世間這麽多人,幾個人真正在一生奉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,幾個人?幾個人認真在做?他如果毀犯,不孝父母、不敬師長,造十惡業,來生不就如大地土,叁惡道去。所以倫常八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,我們講差別德相裏面,差別德行裏頭最大、最重要,我們要掌握到,決定不能夠疏忽。其馀細說太多了,也不必在這裏一一舉。每一尊菩薩的德號,都是代表性德裏面的差別相。普光如來,這是表慧普。因爲後面有智普,智跟慧就要分開來講。什麽叫慧?什麽叫智?慧是善於揀別,就是他對於邪正是非、善惡利害,他懂得區分,他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慧。普光師子幢菩薩摩诃薩代表這個德行,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看破,慧眼才能看破世間。看破意思是什麽?正確的明了,沒看錯,沒有看偏差,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通達明了,這是慧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這個慧也遍法界,這是普的意思。慧高,高明,幢的意思。第四位,普寶焰妙光,他代表行,日常的生活行爲,他修的是淨行。我們的行,佛講凡夫的行,歸納起來有叁大類∶善的行、惡的行、無記行,分爲這叁大類。善行感叁善道的果報,惡行感叁惡道的果報,所謂是善有善果,惡有惡報。菩薩高明,他修的是淨行。寶,寶都是清淨,沒有汙染,汙染的寶石就不值錢。真正名貴的寶石一塵不染,一絲毫瑕疵都沒有,這個寶石才名貴,所以寶有淨的意思、有光的意思。淨行,清淨心,能夠叫一切衆生看到他、聽到他、接觸到他,都能夠受感動,那就是放光,光明遍照就有這個意思在,他代表淨行普。淨行從那裏修?從清淨心修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寶焰就放光。爲什麽?外面境界清淨。給諸位說,人事的境界清淨,物質環境的境界也清淨。我們今天修行修淨業,外面環境沒轉?對,沒轉,爲什麽沒轉?你自己都沒有轉過來,你怎麽能轉得了境界?先轉正報,然後依報會隨著轉。正報就是身清淨,這是我們修學最起碼的功夫。你真正修行的人,心地真誠、清淨、慈悲,那個相貌會改,相隨心轉;體質會改,身也隨心轉。你的相貌沒轉過來,你的體質沒轉過來,你怎麽能轉外面的境界?所以外面境界不好,是我們修得不好。我們身相不好、身體不好,我們就修得更糟糕。一定要懂理論、懂方法,轉自己的境界。如理如法的修學,效果非常顯著。第五尊菩薩,普音菩薩,這個音也是遍虛空法界。什麽音?圓滿音。清涼大師在注解裏面給我們說,什麽是圓滿音?宣揚諸佛淨土之音。從普音菩薩他所表,凡是宣揚大乘佛法,將大乘佛法介紹給一切衆生,這個音聲叫圓滿音。何以說是圓滿?圓滿一切諸佛如來度衆生、成佛道的本懷。在供養佛裏面,實在說佛是智慧、福德都圓滿,我們拿什麽供養?我們覺得供養這一朵花很美、很香,如果佛要像我們凡夫一樣,看到這花一文不值;我們說很香,他說氣味難聞,不知道他們那個寶香,我們是用這表一點心意而已,實在是沒有法子表示,送一點小禮物,表示一點心意。可是佛不在乎這個表示,在乎真誠,所以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最,法供養當中第一條是依教修行供養,我們能夠依教修行,這是佛菩薩最歡喜的事情。佛菩薩最歡喜我們是把大乘佛法普遍介紹別人,我們自己得佛法殊勝的利益,也要把這個利益與一切衆生共享,這是諸佛如來度衆生、成佛道的本願。特別是淨土法門,淨土法門裏面尤其殊勝《無量壽經》,不是講經、不是說法,講經說法不一定把這經從頭到尾說過,不一定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爲人說四句偈,就是經文裏面隨便那四句,每一天遇到人就講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