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自然災害,現在科學雖然發達,沒有辦法把南北極的冰塊維持現狀,叫它不融化,他做不到。海水溫度上升,造成外國人所謂“聖嬰現象”,現在全世界氣候都不正常,海水溫度上升。佛講的沒人相信,佛說這是衆生貪造成,貪嗔癡造成。火山爆發,大地震,火山是怎麽爆發?嗔恚心。人一生氣,那個火就往上升,火山要爆發。人心不平,佛給我們講,地震的原因;愚癡是風災。深入經藏的人,聽了佛這個說法會點頭,佛說得沒錯。現在這災難,給諸位說,水災、風災、火災、地震,統統都要來,怎麽辦?我們自己如果明白這個道理,相信佛的話,佛不欺騙我們,我們斷貪嗔癡慢。不但要斷吝貪,積極的去修布施;不僅要斷嗔恚,更應當修慈悲心;不但要斷愚癡,要求智慧。愚癡的對面是智慧,貪愛的對面是布施,嗔恚的對面是慈悲,傲慢的對面是謙虛恭敬。我們真誠心斷這些煩惱,我們修布施,學習布施、學慈悲、學智慧、學謙敬,在這個大災難當中,大家要受這個共業,我有別業,別業不受這個共業,這個災難可以度過。佛教給我們,你相信不相信?你如果肯相信,真肯幹,這個災難可以度過。真正學佛的同修們,我們不但自己要認真去幹,消除業障,轉移境界,《楞嚴經》上說,“若能轉境則同如來”,如來是個真正覺悟者,他能轉境界,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。四弘誓願第二願是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。你要曉得,你能斷煩惱,你就能轉境界,而且轉得非常明顯、非常殊勝,效果很明顯。第一個容貌轉變,以前是凡夫的容貌,是業障習氣很深厚的容貌,這一轉轉成佛菩薩的容貌,清新秀麗,不一樣。容貌會轉,會轉得很清新、很慈祥,讓大衆接觸你、看到你,生歡喜心,生敬重之心,它有這個效果。第二個體質轉,本來體質多病,現在這個體質不生病,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,體質轉。轉變境界一定從自身,因爲自身是最貼近第一個境界,然後再是我們生活的環境,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。真的轉變環境。真正能做到隨心所欲,佛家常講“佛氏門中有求必應”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有求必應是轉變,如果你要不會轉變,那你有求就不應。所以這個東西在佛菩薩面前去求求不到,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你求他,他怎麽會幫助你?泥塑木雕的佛菩薩,雖然他不會說話,他也不會保佑你,你向他求,什麽也求不到,他有一個好處;我們塑造佛菩薩的形像,是讓這一尊像時時刻刻提醒我們,見到佛像如同真佛在,想到佛在經典上的教誨,是提醒這個意思。不見到佛像,佛講的道理忘掉,提不起來;一看到佛像就想起來,佛教給我們應當怎麽做法,菩薩教給我們應當怎麽做法,這個功德利益就很大。供佛像是這麽個意思,決定不是迷信,我們要清楚、要明了。佛教給我們斷煩惱、改習氣,諸位想想看,四弘誓願第一願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第二願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,是不是貫穿一切的地位?從初發心到等覺位都離不開,“而以一切願海所持”。第叁願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求學;你要不求學,你什麽時候才能恢複你自性的智慧德能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?實在講不求學也可以達到,慢,時間慢,如果又肯勤學,可以把開智慧的時間提前。以前我在臺中求學的時候,我的老師告訴我,如果你不肯發心努力去求學,完全靠參禅、念佛、修定,等著開悟,真的是能開悟,不是不能開悟。他舉個例子,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、才能開悟,如果你一面聽經、一面研教,你五年就可以開悟,把開悟的時間提前一半。這是當年老師勸我學教,我們想想很有道理,可以把開悟的時間提前,那就是要學佛法,要研究經教,研究經教要深入義趣。前幾天跟諸位說過,怎麽樣才能深入?要斷煩惱。煩惱斷一品,你深入一品;斷兩品,深入兩品。不斷煩惱爲什麽不能深入?煩惱是障礙,你障礙除掉,性德才顯露。“一切衆生”,這《華嚴經出現品》裏頭說,“皆有如來智慧德相”,我們跟諸佛如來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。佛的智慧圓滿,佛的相貌莊嚴,佛的相裏面無論任何部位,找一個缺陷都找不到,圓滿相,好相。我們凡夫相哪有這麽圓滿?缺陷太多。每一個人都想自己有個好相,哪一個人不喜歡美、不喜歡漂亮,爲什麽得不到?佛告訴我們,你要想美,先要從心裏頭做起,你那個心很美,相就很美,就這麽個道理。相美心不美,那個相是假的,會變,不多久他那個美就變得很醜。我見過,我過去在臺北,有一個居士常常來聽經,跟我很熟。他娶了個媳婦,大媳婦,在沒有結婚的時候是美女,真的美,結婚之後相貌就變,就變得不美,所以那個不是真的。如果心也美,他那個相貌永遠美,他不會變,相隨心轉。所以心它有變化,相貌、體質都隨心轉,心是主宰。我們一個人一生生命的主宰是心,所以佛叫我們要存一個好心。最好的心是佛心,佛是圓滿覺悟的心,永離一切妄想、煩惱、執著,永遠離了。所以我們標榜的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,這個是圓滿的佛心,最好的心。你要能存這個心,你的容貌自然是真誠的、清淨的、平等的、覺悟的、慈悲的,誠於中一定形於外,世出世間聖人都是這麽肯定,這哪裏會有錯?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。 法門無量無邊,哪些法門?穿衣吃飯都是法門,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沒有一樣不是法門,樣樣都可以幫助我們悟入佛的境界。佛的境界就是清淨、平等、覺的境界,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,禅宗裏面所謂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,你要入本來面目的境界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純真無妄,佛法的教學終極的目的就在此地。這個目的在佛門裏面稱之爲成佛,成就果德,無比的殊勝。所以法門這兩個字,我們一定要透徹了解它。 經文下面一句,“恒與智俱,盡未來際”。恒是恒常,永遠不間斷,與自性般若相應;俱就是相應的意思。這一點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很難。我們凡夫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他不是恒與智俱,恒與煩惱俱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這個裏面都是煩惱,絕對沒有離開煩惱。你裏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貪嗔癡慢,都與這些相應,這才造成生死輪回的現象。生死輪回爲什麽不斷?因爲你恒與煩惱俱,非常可怕。今天佛教給我們,我們把它反過來,恒與智俱,高度的智慧。 由此可知,我們在平常講席裏面所說,說了很多次,諸位的印象不夠深刻。我在臺上看看大家面孔表情,我知道,爲什麽不夠深刻?理解得不透徹。雖然多次聽說,提起來有這麽個印象,究竟是什麽意思?還是不清楚、還是很模糊,這樣得受用,當然就要大大起折扣。凡夫過的是煩惱的苦日子,諸佛菩薩所過的是智慧的樂日子,怎麽會一樣?佛法裏面常講離苦得樂,我們學佛學它幹什麽?就是學個離苦得樂。你不學佛,你永遠過苦日子,苦從哪裏來的,你都不曉得;學佛之後恍然大悟,明白了。我不甘心再過苦日子,我要過佛菩薩大自在、幸福快樂的生活,我也常講,高度智慧的生活。譬如我們剛才說的,世出世間這些災變,這些災變的原因我們知道、發展我們知道,將來的後果我們也清楚;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點都不迷惑,這裏面就有樂。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,苦樂之樂都是苦,樂是壞苦,爲什麽?感情用事。恒與智俱,就不是感情用事,智慧用事。我們在一生生活當中誰作主?智慧作主,不是感情作主。感情作主,容易造成許許多多的錯誤;智慧作主,就不會有過失。造作一切的過失,佛家講叫造業,造作罪業。如果完全沒有過失,這個人不造業。不造業他怎麽會有業報?叁途六道叫業報。我們不造叁途六道的業,當然就能夠超越六道輪回,念佛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才真有把握沒有障礙。“智”這一個字範圍深廣無際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,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當中講智慧用了多少時間?二十二年。不是容易事情,二十二年講般若。我們從這個曆史上也能夠體會到,佛法教學的中心是智慧;也就是說,他老人家一生教學,最主要的一個課程是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,這是主要的課程。在中國中文經典裏面,《般若經》的分量也是最大,六百卷。我們《華嚴經》八十跟四十合起來,除掉重複,《華嚴》才九十九卷,比《般若》差得遠,僅僅是《般若》六分之一而已。這樣大的經典,學習當然就感到困難,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衆生,我們的生活跟過去的人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變化;從前是農業時代,現在走上工商業時代,尖端科技的時代。過去幾千年來,在農業社會裏面心都很安定,生活很安定、很平淡。現在社會這一轉型,我們就很難適應,每一天心思是亂糟糟的。什麽人在一天當中心能夠平靜幾分鍾?不要說多,你能夠平靜十分鍾、十五分鍾,恐怕都沒有,你說這個多苦。在過去農業時代,一個人一天心裏平靜一、兩個小時,很正常的事情。現在這個心情,能平靜十分鍾到十五分鍾,都很難做到。現在人過的什麽日子?這一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了解。然後才知道,我們遇到佛法是多麽的幸運。你要遇不到佛法,沒有人跟你講,不讀這些書籍,你怎麽會知道這個事實狀況?你怎麽曉得這個事態的嚴重? 中國人對於《般若》,不能不重視,也非常重視。《般若經》太長,沒法子學習,抓綱要。所以在六百卷裏面選一卷,這一卷是什麽?《金剛般若》。《金剛般若》是六百卷裏面的一卷,中國人非常喜歡這一卷,我們一般稱《金剛經》。是好,這一卷文字不長,只有五千多字,可是六百卷所說精華都在其中。你能把這一卷貫通,換句話說,那六百卷也就通。就像此地講,一位它能夠貫穿一切位,一卷能夠貫穿六百卷,所以《金剛經》要能夠懂得,也不是個簡單的事情。前年我們在此地講過一遍,用了四個月的時間,這略說個大概而已,提供諸位同修作參考。意思說不盡,一卷的意思永遠都說不盡。可是這經裏面,最重要的綱要我們掌握到,念念與它相應,利益就無量無邊。《金剛經》上每一句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