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自然灾害,现在科学虽然发达,没有办法把南北极的冰块维持现状,叫它不融化,他做不到。海水温度上升,造成外国人所谓“圣婴现象”,现在全世界气候都不正常,海水温度上升。佛讲的没人相信,佛说这是众生贪造成,贪嗔痴造成。火山爆发,大地震,火山是怎麽爆发?嗔恚心。人一生气,那个火就往上升,火山要爆发。人心不平,佛给我们讲,地震的原因;愚痴是风灾。深入经藏的人,听了佛这个说法会点头,佛说得没错。现在这灾难,给诸位说,水灾、风灾、火灾、地震,统统都要来,怎麽办?我们自己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相信佛的话,佛不欺骗我们,我们断贪嗔痴慢。不但要断吝贪,积极的去修布施;不仅要断嗔恚,更应当修慈悲心;不但要断愚痴,要求智慧。愚痴的对面是智慧,贪爱的对面是布施,嗔恚的对面是慈悲,傲慢的对面是谦虚恭敬。我们真诚心断这些烦恼,我们修布施,学习布施、学慈悲、学智慧、学谦敬,在这个大灾难当中,大家要受这个共业,我有别业,别业不受这个共业,这个灾难可以度过。佛教给我们,你相信不相信?你如果肯相信,真肯干,这个灾难可以度过。真正学佛的同修们,我们不但自己要认真去干,消除业障,转移境界,《楞严经》上说,“若能转境则同如来”,如来是个真正觉悟者,他能转境界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。四弘誓愿第二愿是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。你要晓得,你能断烦恼,你就能转境界,而且转得非常明显、非常殊胜,效果很明显。第一个容貌转变,以前是凡夫的容貌,是业障习气很深厚的容貌,这一转转成佛菩萨的容貌,清新秀丽,不一样。容貌会转,会转得很清新、很慈祥,让大众接触你、看到你,生欢喜心,生敬重之心,它有这个效果。第二个体质转,本来体质多病,现在这个体质不生病,所有一切病不治自然就好,体质转。转变境界一定从自身,因为自身是最贴近第一个境界,然後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,逐步逐步往外去推展。真的转变环境。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,佛家常讲“佛氏门中有求必应”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有求必应是转变,如果你要不会转变,那你有求就不应。所以这个东西在佛菩萨面前去求求不到,泥塑木雕的佛菩萨,你求他,他怎麽会帮助你?泥塑木雕的佛菩萨,虽然他不会说话,他也不会保佑你,你向他求,什麽也求不到,他有一个好处;我们塑造佛菩萨的形像,是让这一尊像时时刻刻提醒我们,见到佛像如同真佛在,想到佛在经典上的教诲,是提醒这个意思。不见到佛像,佛讲的道理忘掉,提不起来;一看到佛像就想起来,佛教给我们应当怎麽做法,菩萨教给我们应当怎麽做法,这个功德利益就很大。供佛像是这麽个意思,决定不是迷信,我们要清楚、要明了。佛教给我们断烦恼、改习气,诸位想想看,四弘誓愿第一愿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第二愿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,是不是贯穿一切的地位?从初发心到等觉位都离不开,“而以一切愿海所持”。第三愿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求学;你要不求学,你什麽时候才能恢复你自性的智慧德能,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?实在讲不求学也可以达到,慢,时间慢,如果又肯勤学,可以把开智慧的时间提前。以前我在台中求学的时候,我的老师告诉我,如果你不肯发心努力去求学,完全靠参禅、念佛、修定,等着开悟,真的是能开悟,不是不能开悟。他举个例子,譬如十年你才能得定、才能开悟,如果你一面听经、一面研教,你五年就可以开悟,把开悟的时间提前一半。这是当年老师劝我学教,我们想想很有道理,可以把开悟的时间提前,那就是要学佛法,要研究经教,研究经教要深入义趣。前几天跟诸位说过,怎麽样才能深入?要断烦恼。烦恼断一品,你深入一品;断两品,深入两品。不断烦恼为什麽不能深入?烦恼是障碍,你障碍除掉,性德才显露。“一切众生”,这《华严经出现品》里头说,“皆有如来智慧德相”,我们跟诸佛如来的智慧德能完全平等。佛的智慧圆满,佛的相貌庄严,佛的相里面无论任何部位,找一个缺陷都找不到,圆满相,好相。我们凡夫相哪有这麽圆满?缺陷太多。每一个人都想自己有个好相,哪一个人不喜欢美、不喜欢漂亮,为什麽得不到?佛告诉我们,你要想美,先要从心里头做起,你那个心很美,相就很美,就这麽个道理。相美心不美,那个相是假的,会变,不多久他那个美就变得很丑。我见过,我过去在台北,有一个居士常常来听经,跟我很熟。他娶了个媳妇,大媳妇,在没有结婚的时候是美女,真的美,结婚之後相貌就变,就变得不美,所以那个不是真的。如果心也美,他那个相貌永远美,他不会变,相随心转。所以心它有变化,相貌、体质都随心转,心是主宰。我们一个人一生生命的主宰是心,所以佛叫我们要存一个好心。最好的心是佛心,佛是圆满觉悟的心,永离一切妄想、烦恼、执着,永远离了。所以我们标榜的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,这个是圆满的佛心,最好的心。你要能存这个心,你的容貌自然是真诚的、清净的、平等的、觉悟的、慈悲的,诚於中一定形於外,世出世间圣人都是这麽肯定,这哪里会有错?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。 法门无量无边,哪些法门?穿衣吃饭都是法门,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没有一样不是法门,样样都可以帮助我们悟入佛的境界。佛的境界就是清净、平等、觉的境界,就是自性原本的境界,禅宗里面所谓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”,你要入本来面目的境界,那是真的,不是假的,纯真无妄,佛法的教学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地。这个目的在佛门里面称之为成佛,成就果德,无比的殊胜。所以法门这两个字,我们一定要透彻了解它。 经文下面一句,“恒与智俱,尽未来际”。恒是恒常,永远不间断,与自性般若相应;俱就是相应的意思。这一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。我们凡夫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他不是恒与智俱,恒与烦恼俱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这个里面都是烦恼,绝对没有离开烦恼。你里面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贪嗔痴慢,都与这些相应,这才造成生死轮回的现象。生死轮回为什麽不断?因为你恒与烦恼俱,非常可怕。今天佛教给我们,我们把它反过来,恒与智俱,高度的智慧。 由此可知,我们在平常讲席里面所说,说了很多次,诸位的印象不够深刻。我在台上看看大家面孔表情,我知道,为什麽不够深刻?理解得不透彻。虽然多次听说,提起来有这麽个印象,究竟是什麽意思?还是不清楚、还是很模糊,这样得受用,当然就要大大起折扣。凡夫过的是烦恼的苦日子,诸佛菩萨所过的是智慧的乐日子,怎麽会一样?佛法里面常讲离苦得乐,我们学佛学它干什麽?就是学个离苦得乐。你不学佛,你永远过苦日子,苦从哪里来的,你都不晓得;学佛之後恍然大悟,明白了。我不甘心再过苦日子,我要过佛菩萨大自在、幸福快乐的生活,我也常讲,高度智慧的生活。譬如我们刚才说的,世出世间这些灾变,这些灾变的原因我们知道、发展我们知道,将来的後果我们也清楚;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一点都不迷惑,这里面就有乐。这个乐不是苦乐之乐,苦乐之乐都是苦,乐是坏苦,为什麽?感情用事。恒与智俱,就不是感情用事,智慧用事。我们在一生生活当中谁作主?智慧作主,不是感情作主。感情作主,容易造成许许多多的错误;智慧作主,就不会有过失。造作一切的过失,佛家讲叫造业,造作罪业。如果完全没有过失,这个人不造业。不造业他怎麽会有业报?三途六道叫业报。我们不造三途六道的业,当然就能够超越六道轮回,念佛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才真有把握没有障碍。“智”这一个字范围深广无际。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,讲经说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当中讲智慧用了多少时间?二十二年。不是容易事情,二十二年讲般若。我们从这个历史上也能够体会到,佛法教学的中心是智慧;也就是说,他老人家一生教学,最主要的一个课程是般若,般若就是智慧,这是主要的课程。在中国中文经典里面,《般若经》的分量也是最大,六百卷。我们《华严经》八十跟四十合起来,除掉重复,《华严》才九十九卷,比《般若》差得远,仅仅是《般若》六分之一而已。这样大的经典,学习当然就感到困难,特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,我们的生活跟过去的人起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变化;从前是农业时代,现在走上工商业时代,尖端科技的时代。过去几千年来,在农业社会里面心都很安定,生活很安定、很平淡。现在社会这一转型,我们就很难适应,每一天心思是乱糟糟的。什麽人在一天当中心能够平静几分钟?不要说多,你能够平静十分钟、十五分钟,恐怕都没有,你说这个多苦。在过去农业时代,一个人一天心里平静一、两个小时,很正常的事情。现在这个心情,能平静十分钟到十五分钟,都很难做到。现在人过的什麽日子?这一些事实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了解。然后才知道,我们遇到佛法是多麽的幸运。你要遇不到佛法,没有人跟你讲,不读这些书籍,你怎麽会知道这个事实状况?你怎麽晓得这个事态的严重? 中国人对於《般若》,不能不重视,也非常重视。《般若经》太长,没法子学习,抓纲要。所以在六百卷里面选一卷,这一卷是什麽?《金刚般若》。《金刚般若》是六百卷里面的一卷,中国人非常喜欢这一卷,我们一般称《金刚经》。是好,这一卷文字不长,只有五千多字,可是六百卷所说精华都在其中。你能把这一卷贯通,换句话说,那六百卷也就通。就像此地讲,一位它能够贯穿一切位,一卷能够贯穿六百卷,所以《金刚经》要能够懂得,也不是个简单的事情。前年我们在此地讲过一遍,用了四个月的时间,这略说个大概而已,提供诸位同修作参考。意思说不尽,一卷的意思永远都说不尽。可是这经里面,最重要的纲要我们掌握到,念念与它相应,利益就无量无边。《金刚经》上每一句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