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话,《般若经》上不晓得重复百千次,所以诸位展开《大般若经》,重要的纲领你一定会牢牢记住,重复的遍数太多。前清葛慧居士,也是个了不起的人,他将六百卷经作了一个节要,变成十卷,把六百卷浓缩成十卷,《大般若经纲要》,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。我在台北也曾经讲过,没讲完,选讲,趣味无穷。《金刚经》一开端告诉我们,都是讲事实真相。告诉我们,觉悟的人跟不觉悟的人差别在哪里?不觉悟的人着相,觉悟的人不着相,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。不觉悟的人,他执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诸佛菩萨觉悟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你要问我:我觉悟了、没觉悟?你拿这四句经文对照一下,就知道你有没有觉悟。你到底是凡夫?你到底是菩萨?菩萨是个普通的名词,菩萨不是神仙,菩萨是个明白人、觉悟的人,叫菩萨;换句话说,菩萨决定不执着四相。不着四相,真的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就恒与智俱;离四相是智,真智。如果我们念念当中还执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那你就恒与烦恼俱,你恒与迷俱,你没觉悟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说得很好,受持任何四句偈,都能开悟;受持,受是接受,接受要把它做到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,念念都与离四相相应,你怎麽会不开悟?你怎麽会不成佛?如果念念还与烦恼俱,我们要真正提高警觉,我们学佛要想进一步,大难大难。 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,四弘誓愿这四句话,前後是四个顺序。今人学教为什麽比不上古人?古人按次序去做,所以他很顺利。我们在《高僧传》里面、在《居士传》里面看到,三年、五年开悟,十年、八年证果,大有人在。为什麽最近我们听都听说不到?一个也没听说。原因在哪里?没有按次第做。我们今天把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舍掉,没有这个心量。这个人我看到顺眼,喜欢他,我度他;那个人讨厌,我才不度他。那怎麽行?完全是感情用事,迷惑当家,这怎麽成功?断烦恼这桩事情不干,把它放下,不理会它,再学法门,从这里来学起。四弘誓愿他从当中学起,像盖大楼一样,他不要地基,不要第一层,他从第二层盖起,永远盖不成功;今人学佛,犯这个毛病。古人学佛是从地基上做起,所以我们看到成就辉煌,成就的人多。现在学佛一个成就都没听说过;别说没见过,听都没听说过。 要晓得毛病发生在哪里?生在我们没有依教奉行,没有从根做起,不知道从根本修,那怎麽行?佛法学了几十年,好像样样都通达,也能言能道,还有著作等身,仔细看看他的内容,没有一句相应。什麽相应?与智相应,与性德相应,没有,全落在世智辩聪之中,真可惜。我们在旁边看到,可惜他的光阴,可惜他的精神,到後来一无所得。古人所讲的,临命终的时候,该怎麽生死,还是怎麽生死,用不上,反而不如一个老实念佛的老太婆,比不上她。她念个几年佛,预知时至,不生病,晓得自己哪一天走,站着走、坐着走,你看多自在,她真有成就。她的成就凭什麽?凭老实。我们今天的大毛病就是不老实,这个要知道。念佛不老实、学教不老实、做人不老实,没有一样是老实,他怎麽能成就?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。再给诸位说,与智相应的,老实。你不要看老太婆什麽都不懂,真智慧。为什麽?教她这一句佛号,她真相信。教她念佛,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她真正做到,这就是老实,这就是真智慧,没有真智慧她不能信。她的信心就显示出她的真智慧,绝对不是世智辩聪,所以这些人能够圆成佛道。 清凉大师在这两句里面,他给我们说,这文里头含着有两个意思,可以提一提,作为我们修学的参考。他说“望前,虽在因中一地,而愿力持一切地功德,皆与智俱,尽未来际”。我们先说这一段的意思。它这个前跟後就是讲因地与果地,因在前果在后。像四弘誓愿这四愿,前面三条是因地,后面佛道无上誓愿成是果地。果地没得求、没得说,前面三条做到,果就成就。实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当中两条:断烦恼、学法门,这两样圆满,第一愿实现;众生无边誓愿度,你有能力。现在我们发这个愿,心有馀而力不济,力量达不到。如果烦恼断尽,法门修学圆满,我们这个身可以分身,通常讲三身,《华严》里面讲十种身,我们全都具足,全都现前。不怕这个世界大,法界再大也不怕,众生再多也不怕,哪个地方众生有感,分身去应,他有能力分身。像《梵网经》上所说,“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”,有这个能力,这个能力是本能,不是从外头来。我们现在这个能力不能够现前,就是因为烦恼障碍、所知障碍;断烦恼破烦恼障,学法门破所知障。 所以因中要做的,我们一定清楚、一定明了。因中的愿虽然做不到,心有余而力量达不到,可是愿永远要有,决定不能失掉。如果愿要忘掉,《华严经》上说,你一切的修学,魔所摄故;佛跟魔的差别就是个愿力。与四弘誓愿相应的,那是佛法;与四弘誓愿相违背的是魔法,学佛就学成魔,那就错了。佛给我们建立很好的标准,这个标准不是叫我们去看别人,是教我们反省自己,我自己是在菩萨道、还是在魔道。时时刻刻警惕,稍不小心,我们自己走到魔道,自己都不知道,还认为自己在学佛。所以因中一地,愿力持一切地功德,他注解里面就跟我们讲清楚。一切地的功德,能在一地里面展现,所以初住菩萨就能示现八相成道。无量无边的众生,应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能现什麽身,这是一切地的功德。应该对众生说什麽法,他就能应机说法。随类现身,应机说法,这是一切地的功德。皆与智俱,都与般若智慧相应,也可以说都与大方广相应,都与清净、平等、觉相应,这都是皆与智俱意思。“尽未来际”,尽未来际就是恒,永远的。他文上讲“皆”,是从空间上讲、是从事相上讲,都无量无边。穷未来际从时间上讲,在时间上讲是永远没有终止的时候。“不离一地,如一地,馀地亦尔”,他确确实实是初住菩萨,确确实实是初地菩萨,但是展现出来的智慧德能,四十一个阶级里面的功德统统可以流露出来,地地如是。“是故因门尽於未来,但是一一诸位菩萨,不见作佛时”,因为他在因地。第二个意思,“望後,以尽未来之大智,入如来之果海也”。这是果位,四弘誓愿里面“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究竟圆满的果位。这个果位,能入是智,所入的是法界,如来果海就是法界。《华严经》清凉大师把它分成四分,末后一分“入法界品”,法界就是如来果地上不思议境界;在这个四十品题里面,入不思议解脱境界,就是如来之果海。普贤行愿是能入,普贤行愿就是大智,就是尽未来际之大智。这个地方经文讲智穷来际,就是智穷尽未来际,就这个意思。在《行愿品》里面,就是普贤行愿。由此可知,普贤行愿归纳为十条,每一条都是恒与智俱,每一愿都是建立在圆满智慧的基础上,所以这个难学。我们今天为什麽做不到?智没现前,很想做,做不到。可是给诸位说,不能不学,为什麽?我们希不希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?真想改变自己生活环境,不能不学。你要学了,那个改变是非常有效果的,真正无比殊胜,佛法里面讲离苦得乐,你真的会得到,确确实实能离一切苦,得究竟乐。依高度的智慧,依圆满的智慧,学普贤行愿,你就得到。 所以普贤行愿不能用感情去修。世间人往往学佛用感情来学,他怎麽会成就?所以有人说,不学佛我的烦恼还少,这一学佛烦恼多。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真的,学佛怎麽会学成烦恼多,学成是非多?你不学佛,你每一天接触是你的一些亲戚朋友,总有限,彼此认识很久,都有点了解。这一学佛,这个道场也跑、那个道场也跑,一下就认识了几千人、几万人,一下听到许许多多的事情;古人讲“知事多时烦恼多,识人多处是非多”,你的烦恼、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来,所以学佛反而不如不学佛。我们很清楚知道这个现象,是你学错,你没学得对。 今天在开讲之前,我在二楼客厅里面坐着,有一位法师来告诉我,他说:现在在大陆有一些地方,大概也是从台湾去的一些年轻法师,提出来《无量寿经》的会集本不能读,搞得人心惶惶。他看到这个现象,也不知道如何来适应。我就告诉他,非常简单,你跟哪一个人学?这问题立刻就解决。你跟我学夏老居士的会集本,那你就听我的,你就不可以听别人的。你要跟那个法师学,那你老老实实跟他学,不要听我的。各人都有成就,身心都安定。那一位法师提倡康僧铠的本子,好,不是不好,统统都有成就。我们用这个本子破那个本子,那个本子破这个本子,两边都不能成就,这是错误。所以学佛,佛法是师道,最重要的是师承,关键在此地。这些情形使我们更深体会师承的重要性,但是现在不讲求,所以现在修学是非常非常的困难。就是刚才所说,不学佛心里还很清净,愈学愈糟糕。古时候无论是世法、出世法,都讲求师承,你是跟哪个老师学?你是哪一宗、哪一派?他有成就。 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,这是沾到一点师承的边缘。他教导我,只可以听他一个人讲经说法;我跟他学,我只能听他一个人。除他之外,任何法师、居士、大德讲经说法,一概不准听,这叫师承。我们心清净,清净心受益。第二个约定,无论看什麽书,世间书、佛教的经典,没有经过他的同意,不准看。第三个约定,你过去所学一律作废,老师不承认,从今天起从头学起。这是自古以来,几千年代代相传,并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发明的,不是。 早年,谛闲老和尚也是这三条教给演培法师,那时演培法师是沙弥,在观宗寺。民国初年的时候,他在谛闲老法师的会下。他告诉我,老和尚也是教三条。可是怎麽样?他不听,他偷偷的溜了。他离开观宗寺是开小差走的,没有向老和尚告假,老和尚不会答应他,他是偷偷的溜了。溜到哪里去?听到太虚大师在南普陀办佛学院,他去参加他的佛学院。佛学院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