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話,《般若經》上不曉得重複百千次,所以諸位展開《大般若經》,重要的綱領你一定會牢牢記住,重複的遍數太多。前清葛慧居士,也是個了不起的人,他將六百卷經作了一個節要,變成十卷,把六百卷濃縮成十卷,《大般若經綱要》,這個本子我們印得很多。我在臺北也曾經講過,沒講完,選講,趣味無窮。《金剛經》一開端告訴我們,都是講事實真相。告訴我們,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差別在哪裏?不覺悟的人著相,覺悟的人不著相,這是一個很明顯的差別。不覺悟的人,他執著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諸佛菩薩覺悟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你要問我:我覺悟了、沒覺悟?你拿這四句經文對照一下,就知道你有沒有覺悟。你到底是凡夫?你到底是菩薩?菩薩是個普通的名詞,菩薩不是神仙,菩薩是個明白人、覺悟的人,叫菩薩;換句話說,菩薩決定不執著四相。不著四相,真的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就恒與智俱;離四相是智,真智。如果我們念念當中還執著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那你就恒與煩惱俱,你恒與迷俱,你沒覺悟。佛在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好,受持任何四句偈,都能開悟;受持,受是接受,接受要把它做到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念念都與離四相相應,你怎麽會不開悟?你怎麽會不成佛?如果念念還與煩惱俱,我們要真正提高警覺,我們學佛要想進一步,大難大難。 諸位同修一定要曉得,四弘誓願這四句話,前後是四個順序。今人學教爲什麽比不上古人?古人按次序去做,所以他很順利。我們在《高僧傳》裏面、在《居士傳》裏面看到,叁年、五年開悟,十年、八年證果,大有人在。爲什麽最近我們聽都聽說不到?一個也沒聽說。原因在哪裏?沒有按次第做。我們今天把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舍掉,沒有這個心量。這個人我看到順眼,喜歡他,我度他;那個人討厭,我才不度他。那怎麽行?完全是感情用事,迷惑當家,這怎麽成功?斷煩惱這樁事情不幹,把它放下,不理會它,再學法門,從這裏來學起。四弘誓願他從當中學起,像蓋大樓一樣,他不要地基,不要第一層,他從第二層蓋起,永遠蓋不成功;今人學佛,犯這個毛病。古人學佛是從地基上做起,所以我們看到成就輝煌,成就的人多。現在學佛一個成就都沒聽說過;別說沒見過,聽都沒聽說過。 要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裏?生在我們沒有依教奉行,沒有從根做起,不知道從根本修,那怎麽行?佛法學了幾十年,好像樣樣都通達,也能言能道,還有著作等身,仔細看看他的內容,沒有一句相應。什麽相應?與智相應,與性德相應,沒有,全落在世智辯聰之中,真可惜。我們在旁邊看到,可惜他的光陰,可惜他的精神,到後來一無所得。古人所講的,臨命終的時候,該怎麽生死,還是怎麽生死,用不上,反而不如一個老實念佛的老太婆,比不上她。她念個幾年佛,預知時至,不生病,曉得自己哪一天走,站著走、坐著走,你看多自在,她真有成就。她的成就憑什麽?憑老實。我們今天的大毛病就是不老實,這個要知道。念佛不老實、學教不老實、做人不老實,沒有一樣是老實,他怎麽能成就?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。再給諸位說,與智相應的,老實。你不要看老太婆什麽都不懂,真智慧。爲什麽?教她這一句佛號,她真相信。教她念佛,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她真正做到,這就是老實,這就是真智慧,沒有真智慧她不能信。她的信心就顯示出她的真智慧,絕對不是世智辯聰,所以這些人能夠圓成佛道。 清涼大師在這兩句裏面,他給我們說,這文裏頭含著有兩個意思,可以提一提,作爲我們修學的參考。他說“望前,雖在因中一地,而願力持一切地功德,皆與智俱,盡未來際”。我們先說這一段的意思。它這個前跟後就是講因地與果地,因在前果在後。像四弘誓願這四願,前面叁條是因地,後面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果地。果地沒得求、沒得說,前面叁條做到,果就成就。實在真正用功的地方就是當中兩條:斷煩惱、學法門,這兩樣圓滿,第一願實現;衆生無邊誓願度,你有能力。現在我們發這個願,心有馀而力不濟,力量達不到。如果煩惱斷盡,法門修學圓滿,我們這個身可以分身,通常講叁身,《華嚴》裏面講十種身,我們全都具足,全都現前。不怕這個世界大,法界再大也不怕,衆生再多也不怕,哪個地方衆生有感,分身去應,他有能力分身。像《梵網經》上所說,“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”,有這個能力,這個能力是本能,不是從外頭來。我們現在這個能力不能夠現前,就是因爲煩惱障礙、所知障礙;斷煩惱破煩惱障,學法門破所知障。 所以因中要做的,我們一定清楚、一定明了。因中的願雖然做不到,心有余而力量達不到,可是願永遠要有,決定不能失掉。如果願要忘掉,《華嚴經》上說,你一切的修學,魔所攝故;佛跟魔的差別就是個願力。與四弘誓願相應的,那是佛法;與四弘誓願相違背的是魔法,學佛就學成魔,那就錯了。佛給我們建立很好的標准,這個標准不是叫我們去看別人,是教我們反省自己,我自己是在菩薩道、還是在魔道。時時刻刻警惕,稍不小心,我們自己走到魔道,自己都不知道,還認爲自己在學佛。所以因中一地,願力持一切地功德,他注解裏面就跟我們講清楚。一切地的功德,能在一地裏面展現,所以初住菩薩就能示現八相成道。無量無邊的衆生,應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能現什麽身,這是一切地的功德。應該對衆生說什麽法,他就能應機說法。隨類現身,應機說法,這是一切地的功德。皆與智俱,都與般若智慧相應,也可以說都與大方廣相應,都與清淨、平等、覺相應,這都是皆與智俱意思。“盡未來際”,盡未來際就是恒,永遠的。他文上講“皆”,是從空間上講、是從事相上講,都無量無邊。窮未來際從時間上講,在時間上講是永遠沒有終止的時候。“不離一地,如一地,馀地亦爾”,他確確實實是初住菩薩,確確實實是初地菩薩,但是展現出來的智慧德能,四十一個階級裏面的功德統統可以流露出來,地地如是。“是故因門盡於未來,但是一一諸位菩薩,不見作佛時”,因爲他在因地。第二個意思,“望後,以盡未來之大智,入如來之果海也”。這是果位,四弘誓願裏面“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究竟圓滿的果位。這個果位,能入是智,所入的是法界,如來果海就是法界。《華嚴經》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四分,末後一分“入法界品”,法界就是如來果地上不思議境界;在這個四十品題裏面,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就是如來之果海。普賢行願是能入,普賢行願就是大智,就是盡未來際之大智。這個地方經文講智窮來際,就是智窮盡未來際,就這個意思。在《行願品》裏面,就是普賢行願。由此可知,普賢行願歸納爲十條,每一條都是恒與智俱,每一願都是建立在圓滿智慧的基礎上,所以這個難學。我們今天爲什麽做不到?智沒現前,很想做,做不到。可是給諸位說,不能不學,爲什麽?我們希不希望改變我們的生活環境?真想改變自己生活環境,不能不學。你要學了,那個改變是非常有效果的,真正無比殊勝,佛法裏面講離苦得樂,你真的會得到,確確實實能離一切苦,得究竟樂。依高度的智慧,依圓滿的智慧,學普賢行願,你就得到。 所以普賢行願不能用感情去修。世間人往往學佛用感情來學,他怎麽會成就?所以有人說,不學佛我的煩惱還少,這一學佛煩惱多。這個話聽起來好像是真的,學佛怎麽會學成煩惱多,學成是非多?你不學佛,你每一天接觸是你的一些親戚朋友,總有限,彼此認識很久,都有點了解。這一學佛,這個道場也跑、那個道場也跑,一下就認識了幾千人、幾萬人,一下聽到許許多多的事情;古人講“知事多時煩惱多,識人多處是非多”,你的煩惱、是非就一大堆一大堆的來,所以學佛反而不如不學佛。我們很清楚知道這個現象,是你學錯,你沒學得對。 今天在開講之前,我在二樓客廳裏面坐著,有一位法師來告訴我,他說:現在在大陸有一些地方,大概也是從臺灣去的一些年輕法師,提出來《無量壽經》的會集本不能讀,搞得人心惶惶。他看到這個現象,也不知道如何來適應。我就告訴他,非常簡單,你跟哪一個人學?這問題立刻就解決。你跟我學夏老居士的會集本,那你就聽我的,你就不可以聽別人的。你要跟那個法師學,那你老老實實跟他學,不要聽我的。各人都有成就,身心都安定。那一位法師提倡康僧铠的本子,好,不是不好,統統都有成就。我們用這個本子破那個本子,那個本子破這個本子,兩邊都不能成就,這是錯誤。所以學佛,佛法是師道,最重要的是師承,關鍵在此地。這些情形使我們更深體會師承的重要性,但是現在不講求,所以現在修學是非常非常的困難。就是剛才所說,不學佛心裏還很清淨,愈學愈糟糕。古時候無論是世法、出世法,都講求師承,你是跟哪個老師學?你是哪一宗、哪一派?他有成就。 我過去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這是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。他教導我,只可以聽他一個人講經說法;我跟他學,我只能聽他一個人。除他之外,任何法師、居士、大德講經說法,一概不准聽,這叫師承。我們心清淨,清淨心受益。第二個約定,無論看什麽書,世間書、佛教的經典,沒有經過他的同意,不准看。第叁個約定,你過去所學一律作廢,老師不承認,從今天起從頭學起。這是自古以來,幾千年代代相傳,並不是李炳南老居士他自己發明的,不是。 早年,谛閑老和尚也是這叁條教給演培法師,那時演培法師是沙彌,在觀宗寺。民國初年的時候,他在谛閑老法師的會下。他告訴我,老和尚也是教叁條。可是怎麽樣?他不聽,他偷偷的溜了。他離開觀宗寺是開小差走的,沒有向老和尚告假,老和尚不會答應他,他是偷偷的溜了。溜到哪裏去?聽到太虛大師在南普陀辦佛學院,他去參加他的佛學院。佛學院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