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经典、经书。经书这个意思是超越时空,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,它里面所讲理论、方法、境界,你永远都享受不尽。佛家的这些经典,经典是佛教的教科书,比儒家的更殊胜。儒家的教学我们知道,一世:人的一生;而佛法的教学三世,在时间上讲长,佛法讲有过去世、有现在世、有未来世,这些事实理论在经典里面都有很详细的介绍,很详细的说明。如果理论你明白,这个事实你就会相信,因为这些事实有理论根据,让你不能不信。如果这一桩事情没有真实的理论依据,这事未必可靠,它确实有理论依据。它的教科书超越时空,尤其是大乘经论,《华严》不但是大乘,大乘当中的大乘,古大德称它作一乘的佛法,比大乘还要高,大乘当中的大乘,这称为一乘佛法。凡是这一类的经典必然超越时空,就是此地所讲“身遍一切位”。初学的可以修学最高班级的学分,最高班级的修学也不舍一年级的教学,这正是经上所说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这个道理是什麽?第一个是真性,大乘经典都是从自性里面生,不是从意识里面生。世间的典籍、书籍,为什麽没有这种效果?世间人写文章用思考、研究,统统落在意识心里面,意识心有范围、有界限,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够融通、不能够贯穿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这个法门,这个方法门径,理论与修学方式是从自性当中建立,这个界限当然没有了,这是一个道理。另外一个道理是诸佛菩萨的弘愿,那个心愿没有界限。世间人他的心愿有界限,只是想着为自己好,为我的家庭好,充其量为我的国家好,再大一点,那很殊胜、很了不起,为我们这个世界好。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在太虚空当中,只是一个小小的星球而已,比我们这个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。科学家告诉我们,太阳比地球大三十一万倍,地球只有太阳的三十一万分之一,两个要一比的话,小得很可怜。可是太阳在太空当中不是大的星球,比太阳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,我们能想到吗?佛菩萨的心量,所谓是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人家心量多大,所以他的愿力不可思议。他的愿力跟心性完全相应、完全相同,自性本具又有心愿的愿力贯穿着,这个意思,古人用我们中国说法大家好懂,“能以方便,随入一地”。任何一地,这个地不是指十地,是指菩萨修学的地位。狭义的说法,从圆教初住菩萨起,初住菩萨就拿到学位。 就像我们世间法里头一样,世间法的大学有三个学位∶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。此地讲的学位,博士学位,你就拿到。通常我们说小乘佛法,小乘修学毕业圆满,拿到第一个学位,第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阿罗汉是佛门学位的名称,就彷佛现在学校里面讲学士,你拿到这个学位。再向上提升,比这个更高的一个学位称为菩萨,菩萨也是学位的名称。第三个,最高的学位称佛,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。大乘经上讲诸佛就是这个意思,从初住到等觉叫分证即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所以一样在佛的地位,佛的智慧、功德也不平等。这个道理并不难懂,像我们世间学校一样,每一个人都拿到博士学位,几十个博士在一起,他们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,但是统统都拿到博士学位。到什麽时候才平等?博士里面的差别有四十一个差别,到究竟圆满佛,那个时候就平等。为什麽?他的障碍断尽,他的智慧圆满现前,这个是平等。如果障没有断尽,智没有圆,等觉菩萨也不平等,等觉跟等觉也不平等,这一种理跟事是我们可以能够想像得到。 这个地方所说偏重在愿力,愿力摄持一切地。经文上讲“能随方便”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;方法就是佛法常讲的法门,方法门径。将方法比喻作一个门,门是能够通入的意思,入佛之门,你从这个门里面可以入佛,入佛之门你就作佛。佛是什麽?佛是智慧德行圆满的人。印度人称他作佛陀,佛陀是印度话,我们中国翻成,从意思上翻,觉者,觉悟的人。觉悟,不迷惑,大觉,对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、一切现象无所不觉,这从空间上讲。要从时间上讲,过去无始、未来无终,他也无所不知。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这才叫真正觉悟、彻底觉悟。我们人能做到吗?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,能。为什麽能?你本来就是如此,尽虚空遍法界过去、未来,你本来知道。现在为什麽不知?迷了,迷了就叫众生,悟了就叫做佛,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的本能。马呜菩萨在《起信论》里面所说,“本觉本有”,本有当然可以恢复;“不觉本无”,不觉是我们现在迷,这个是心性里头没有的。没有,当然可以断,使我们深信破迷开悟有可能性,一定可能。我们怎麽迷的?几时迷的?佛在经上都讲得很清楚。用什麽方法破迷?用什麽方法恢复我们的智慧?恢复我们的德能?这就叫方便门。方便门多,无量无边,法门无量。 这经文里好,“而以一切愿海所持”,这一句话重要。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面,所发的大愿太多、太广,把它比喻作海;海是深广的意思。世尊为我们开导,将一切诸佛如来的弘愿归纳为四大愿、归纳为四条,四条就好讲。即使是我们现在星期六讲的《无量寿经》,介绍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,诸位要细细把它归纳归纳,也不出四弘誓愿,也不出这四大类。由此可知,这四大愿可以说是一切诸佛如来的总愿、通愿,我们一定要重视。《华严经》上所讲这些菩萨,说四十一位也可以,说五十一位也可以,都是四弘誓愿贯彻、摄持,所以他地地都摄一切地,道理在此地。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的落实,佛在一切经论里面,常常劝导我们要发菩提心。菩提心怎麽发法?菩提心到底是什麽?菩提心如何落实在我们生活当中?这四愿圆满落实。第一愿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,这个心量不是为自己,起心动念哪里是为自己?为众生。为哪些众生?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这个心大。尽虚空、遍法界,当然包括我们的地球,包括我们的国家,包括我们现在这个城市,也包括我们自己的家庭,全包括了,你说这个心多大。看到众生受苦,就是自己受苦;看到众生得乐,就是自己得乐;自他不二,这是真心的流露。世间人心量很小,起心动念范围界限非常非常的拘束。佛告诉我们,这是妄心不是真心,这是迷。真心像大海一样,迷了之後变成一个小水泡,大海里面一个水泡。迷的人把水泡当作大海,不知道整个大海是自己。由此可知,第一愿岂不是自性里头本具的德能吗?哪里是外头来的?我们迷得太久,无始劫以来就迷,佛不给我们提醒,我们怎麽会知道?想一辈子也没有想过这麽一桩事情,谁想过这麽一桩事情?佛这麽一提醒,我们才想到这桩事情,愈想愈有道理,所以这一愿就是圆满自性法尔流露。 度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这一愿,关键在个“度”字。度是什麽意思?用现代的话来说,关怀、爱护、尽心尽力去帮助,这叫度。度众生,关怀一切众生、爱护一切众生、全心全力帮助一切众生,特别是在众生有苦难的时候。现在有几个人晓得,众生遭难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,几个人晓得?认为现在这个世界,许许多多的灾变与我们人不相关,天然灾害、自然灾害,把责任都推掉,推得一乾二净。他能够说出一番大道理来,我们迷人听听觉得他说得不错,满有道理,把责任推乾净。佛不是这个说法,佛讲世界上种种的灾变,我们今天讲自然的灾害,从什麽地方生?从人心里面生的。人心善,我们生活环境就善,风调雨顺;人心不善,外面环境就乱。环境跟人心有密切的关连,佛在经上常讲“依报随着正报转”,同修当中你们如果学过法相唯识,对这个道理应当更清楚、更明白。物质的现象是什麽?是阿赖耶的相分。精神的现象又是什麽?是阿赖耶的见分。见、相同源,同一个自证分。精神的现象、物质的现象,都是从自性里头变现出来,而且是先有精神,再有物质,那物质与我们心理怎麽会没有关系?所以佛才说“境随心转”,境是环境,小的环境是我们身体这一身、生活起居,小环境;大的环境,我们居住的地球;更大的环境,这是讲宇宙太空;是我们生活的环境。生活环境从哪里来?我们自性变现出来。《华严》里面所说,我们现在还没念到,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,它怎麽会没有关系?诸佛如来所住的,本经上讲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,我们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,一真法界;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、十法界,都算是凡夫;这里面一切的一切依正庄严,都是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。你把这个基本的道理,你参透了,你明白肯定了,然後你就晓得,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灾害,与我们的念头息息相关,哪里说没有关系?世尊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说得很明白,这种转变有两种∶一种是共业,一种是别业。别业是我们个人,个人在生活上的感受,这属於别业。大家共同要遭遇的,这是共业。没有这个共业,在共同灾难里面他可以幸免,他可以不受难。我们世间人讲他很侥幸,其实哪里是侥幸,他没有这个业,这个我们要了解。今天,现在这个世界灾变异常,我们从资讯里面所得到的讯息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严重。最近我们晓得有一些重大的灾变,电视、报纸都不报导,为什麽不报?想必是大家知道这些灾变,人心惶惶,会影响我们情绪,就不报。世界上有许多聪明人,也有许多有慈悲心的人,总是想把这些灾变能消除,或者能够减缓、能够退後。能不能做到?能。怎样作法?还是要从教学,让社会大众普遍都觉悟、普遍都回心转意,灾难就可以化解。譬如经上讲得非常明显的,水患,水患从哪里来的?贪心来的。佛在经上讲,贪心的时候流口水,看到好吃的东西吃不到流口水,贪心,贪是水。现在世间人贪心太重,所以要遭水灾。水灾,科学家讲,大概在二十年、三十年之後,麻烦可大,有大水灾来。水从哪里来?南北极的冰融化,现在在开始化冰。科学家的估计,五十年之後,南北极的冰化了之后,海水水位就要上升;水位一上升,沿海地区全部被淹没掉。他们认为…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