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經典、經書。經書這個意思是超越時空,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製,它裏面所講理論、方法、境界,你永遠都享受不盡。佛家的這些經典,經典是佛教的教科書,比儒家的更殊勝。儒家的教學我們知道,一世:人的一生;而佛法的教學叁世,在時間上講長,佛法講有過去世、有現在世、有未來世,這些事實理論在經典裏面都有很詳細的介紹,很詳細的說明。如果理論你明白,這個事實你就會相信,因爲這些事實有理論根據,讓你不能不信。如果這一樁事情沒有真實的理論依據,這事未必可靠,它確實有理論依據。它的教科書超越時空,尤其是大乘經論,《華嚴》不但是大乘,大乘當中的大乘,古大德稱它作一乘的佛法,比大乘還要高,大乘當中的大乘,這稱爲一乘佛法。凡是這一類的經典必然超越時空,就是此地所講“身遍一切位”。初學的可以修學最高班級的學分,最高班級的修學也不舍一年級的教學,這正是經上所說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。這個道理是什麽?第一個是真性,大乘經典都是從自性裏面生,不是從意識裏面生。世間的典籍、書籍,爲什麽沒有這種效果?世間人寫文章用思考、研究,統統落在意識心裏面,意識心有範圍、有界限,所以它跟一切法不能夠融通、不能夠貫穿,道理在此地。如果這個法門,這個方法門徑,理論與修學方式是從自性當中建立,這個界限當然沒有了,這是一個道理。另外一個道理是諸佛菩薩的弘願,那個心願沒有界限。世間人他的心願有界限,只是想著爲自己好,爲我的家庭好,充其量爲我的國家好,再大一點,那很殊勝、很了不起,爲我們這個世界好。要知道我們這個世界在太虛空當中,只是一個小小的星球而已,比我們這個地球大的星球不知道有多少。科學家告訴我們,太陽比地球大叁十一萬倍,地球只有太陽的叁十一萬分之一,兩個要一比的話,小得很可憐。可是太陽在太空當中不是大的星球,比太陽大的又不知道有多少,我們能想到嗎?佛菩薩的心量,所謂是“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”,人家心量多大,所以他的願力不可思議。他的願力跟心性完全相應、完全相同,自性本具又有心願的願力貫穿著,這個意思,古人用我們中國說法大家好懂,“能以方便,隨入一地”。任何一地,這個地不是指十地,是指菩薩修學的地位。狹義的說法,從圓教初住菩薩起,初住菩薩就拿到學位。 就像我們世間法裏頭一樣,世間法的大學有叁個學位∶學士、碩士、博士。此地講的學位,博士學位,你就拿到。通常我們說小乘佛法,小乘修學畢業圓滿,拿到第一個學位,第一個學位的名稱叫阿羅漢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阿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,就彷佛現在學校裏面講學士,你拿到這個學位。再向上提升,比這個更高的一個學位稱爲菩薩,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。第叁個,最高的學位稱佛,圓教初住菩薩就成佛。大乘經上講諸佛就是這個意思,從初住到等覺叫分證即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。所以一樣在佛的地位,佛的智慧、功德也不平等。這個道理並不難懂,像我們世間學校一樣,每一個人都拿到博士學位,幾十個博士在一起,他們的智慧能力也不平等,但是統統都拿到博士學位。到什麽時候才平等?博士裏面的差別有四十一個差別,到究竟圓滿佛,那個時候就平等。爲什麽?他的障礙斷盡,他的智慧圓滿現前,這個是平等。如果障沒有斷盡,智沒有圓,等覺菩薩也不平等,等覺跟等覺也不平等,這一種理跟事是我們可以能夠想像得到。 這個地方所說偏重在願力,願力攝持一切地。經文上講“能隨方便”,方是方法,便是便利;方法就是佛法常講的法門,方法門徑。將方法比喻作一個門,門是能夠通入的意思,入佛之門,你從這個門裏面可以入佛,入佛之門你就作佛。佛是什麽?佛是智慧德行圓滿的人。印度人稱他作佛陀,佛陀是印度話,我們中國翻成,從意思上翻,覺者,覺悟的人。覺悟,不迷惑,大覺,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、一切現象無所不覺,這從空間上講。要從時間上講,過去無始、未來無終,他也無所不知。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這才叫真正覺悟、徹底覺悟。我們人能做到嗎?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能。爲什麽能?你本來就是如此,盡虛空遍法界過去、未來,你本來知道。現在爲什麽不知?迷了,迷了就叫衆生,悟了就叫做佛,所以這個事情是我們的本能。馬嗚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所說,“本覺本有”,本有當然可以恢複;“不覺本無”,不覺是我們現在迷,這個是心性裏頭沒有的。沒有,當然可以斷,使我們深信破迷開悟有可能性,一定可能。我們怎麽迷的?幾時迷的?佛在經上都講得很清楚。用什麽方法破迷?用什麽方法恢複我們的智慧?恢複我們的德能?這就叫方便門。方便門多,無量無邊,法門無量。 這經文裏好,“而以一切願海所持”,這一句話重要。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裏面,所發的大願太多、太廣,把它比喻作海;海是深廣的意思。世尊爲我們開導,將一切諸佛如來的弘願歸納爲四大願、歸納爲四條,四條就好講。即使是我們現在星期六講的《無量壽經》,介紹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諸位要細細把它歸納歸納,也不出四弘誓願,也不出這四大類。由此可知,這四大願可以說是一切諸佛如來的總願、通願,我們一定要重視。《華嚴經》上所講這些菩薩,說四十一位也可以,說五十一位也可以,都是四弘誓願貫徹、攝持,所以他地地都攝一切地,道理在此地。 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落實,佛在一切經論裏面,常常勸導我們要發菩提心。菩提心怎麽發法?菩提心到底是什麽?菩提心如何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?這四願圓滿落實。第一願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,這個心量不是爲自己,起心動念哪裏是爲自己?爲衆生。爲哪些衆生?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衆生,這個心大。盡虛空、遍法界,當然包括我們的地球,包括我們的國家,包括我們現在這個城市,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家庭,全包括了,你說這個心多大。看到衆生受苦,就是自己受苦;看到衆生得樂,就是自己得樂;自他不二,這是真心的流露。世間人心量很小,起心動念範圍界限非常非常的拘束。佛告訴我們,這是妄心不是真心,這是迷。真心像大海一樣,迷了之後變成一個小水泡,大海裏面一個水泡。迷的人把水泡當作大海,不知道整個大海是自己。由此可知,第一願豈不是自性裏頭本具的德能嗎?哪裏是外頭來的?我們迷得太久,無始劫以來就迷,佛不給我們提醒,我們怎麽會知道?想一輩子也沒有想過這麽一樁事情,誰想過這麽一樁事情?佛這麽一提醒,我們才想到這樁事情,愈想愈有道理,所以這一願就是圓滿自性法爾流露。 度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”這一願,關鍵在個“度”字。度是什麽意思?用現代的話來說,關懷、愛護、盡心盡力去幫助,這叫度。度衆生,關懷一切衆生、愛護一切衆生、全心全力幫助一切衆生,特別是在衆生有苦難的時候。現在有幾個人曉得,衆生遭難與自己有密切的關系,幾個人曉得?認爲現在這個世界,許許多多的災變與我們人不相關,天然災害、自然災害,把責任都推掉,推得一乾二淨。他能夠說出一番大道理來,我們迷人聽聽覺得他說得不錯,滿有道理,把責任推乾淨。佛不是這個說法,佛講世界上種種的災變,我們今天講自然的災害,從什麽地方生?從人心裏面生的。人心善,我們生活環境就善,風調雨順;人心不善,外面環境就亂。環境跟人心有密切的關連,佛在經上常講“依報隨著正報轉”,同修當中你們如果學過法相唯識,對這個道理應當更清楚、更明白。物質的現象是什麽?是阿賴耶的相分。精神的現象又是什麽?是阿賴耶的見分。見、相同源,同一個自證分。精神的現象、物質的現象,都是從自性裏頭變現出來,而且是先有精神,再有物質,那物質與我們心理怎麽會沒有關系?所以佛才說“境隨心轉”,境是環境,小的環境是我們身體這一身、生活起居,小環境;大的環境,我們居住的地球;更大的環境,這是講宇宙太空;是我們生活的環境。生活環境從哪裏來?我們自性變現出來。《華嚴》裏面所說,我們現在還沒念到,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它怎麽會沒有關系?諸佛如來所住的,本經上講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,我們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一真法界;凡夫所居住六道的法界、十法界,都算是凡夫;這裏面一切的一切依正莊嚴,都是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你把這個基本的道理,你參透了,你明白肯定了,然後你就曉得,所有一切外面自然災害,與我們的念頭息息相關,哪裏說沒有關系?世尊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說得很明白,這種轉變有兩種∶一種是共業,一種是別業。別業是我們個人,個人在生活上的感受,這屬於別業。大家共同要遭遇的,這是共業。沒有這個共業,在共同災難裏面他可以幸免,他可以不受難。我們世間人講他很僥幸,其實哪裏是僥幸,他沒有這個業,這個我們要了解。今天,現在這個世界災變異常,我們從資訊裏面所得到的訊息,一年比一年多,一次比一次嚴重。最近我們曉得有一些重大的災變,電視、報紙都不報導,爲什麽不報?想必是大家知道這些災變,人心惶惶,會影響我們情緒,就不報。世界上有許多聰明人,也有許多有慈悲心的人,總是想把這些災變能消除,或者能夠減緩、能夠退後。能不能做到?能。怎樣作法?還是要從教學,讓社會大衆普遍都覺悟、普遍都回心轉意,災難就可以化解。譬如經上講得非常明顯的,水患,水患從哪裏來的?貪心來的。佛在經上講,貪心的時候流口水,看到好吃的東西吃不到流口水,貪心,貪是水。現在世間人貪心太重,所以要遭水災。水災,科學家講,大概在二十年、叁十年之後,麻煩可大,有大水災來。水從哪裏來?南北極的冰融化,現在在開始化冰。科學家的估計,五十年之後,南北極的冰化了之後,海水水位就要上升;水位一上升,沿海地區全部被淹沒掉。他們認爲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