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法法不二,生佛不二,自他不二。契入這個境界,對于一切衆生、一切人、一切動物、蚊蟲螞蟻、一切鬼神、一切萬物,平等的愛心,平等的關懷,平等的幫助,一定發這個心。如果這個心發不起來,你沒契入境界;契入境界就是宗門裏面講明心見性。爲什麼?你見性,性德自然流露,法爾如是,他不是勉強。我們講發心,有個發就壞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,這才叫善知。經文第叁句,“已踐如來普光明地”。踐是踐履,已經達到如來的住處,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證道成佛。這是明得佛的位次。佛的位次,古德講佛有十地,本經是一乘圓教。大乘別教裏面所講十地就是圓教的十住位,別教的初地等于圓教初住,這是諸位同修所熟知。確確實實他們是成佛,他是真的成佛,不是假的。天臺大師六即佛裏面分證即佛,他雖然不是圓滿,他是分證。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即佛,他是真的,他不是假的。所以初住菩薩就有能力遍法界示現八相成道成佛,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他就能現佛身。初住菩薩就有這個能力,別教就是初地。經上贊歎“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”,這是《大乘同性經》上所說,清涼大師把這一段文都節錄出來。《大乘同性經》裏面所說十地,值得我們參考。第一個,“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”,如來果地上的境界,不是凡夫能夠想像得到、能夠推測到。我們今天習慣,要用研究研究,那怎麼行?這一研究落在第六意識裏,第六意識,妄想;妄想怎麼能夠體會智慧的境界?《無量壽經》上佛所講的也是教導我們,“住真實慧”。 說到這個地方,我們真的是無限的感慨,現在人學佛成就爲什麼比不上古人?說實在的話,現在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、智慧,我相信不在古人之下,加上現在科技發達,帶來了許許多多的方便,古人無法想像。古時候人要讀一部經,可不容易。經本從那裏來?要到寺院藏經樓借出來。借出來,不可以離開藏經樓,在藏經樓天天抄,抄經,你抄一本回去。那有現在這麼方便?我最初學佛的時候,臺灣佛經非常缺乏。我們想讀經,我那個時候到臺北善導寺圖書館裏面借書,也是抄,我還抄了好幾部經。沒地方請,沒地方賣。全臺灣在那個時候,只有叁個地方印經,印的數量很少;在臺北有臺灣印經處,朱鏡宙老居士辦;臺中有個瑞成書局;臺南有個慶芳書局。種類少,數量少,得一本經書,談何容易。現在印刷術發達,每一個同修家裏面都可以請一部《大藏經》,在從前怎麼敢想像。 現在這個法物得來這麼容易,爲什麼我們修學不如古人?方法錯誤。古人的修學有好的老師指導,真正培養你的智慧。佛法是智慧之學,智慧的教育,佛法的目的是叫你開真實慧。《無量壽經》講叁個真實,希有難得,“開化顯示真實之際”,“住真實慧”,“惠以真實之利”,這是佛法,這是大乘,不是搞假的。什麼是假的?落到意識裏面就是假的,落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裏面就不是真的,所以我們今天方向錯了。我在求學的時代,接觸佛法先後兩位老師;第一位章嘉大師,第二位李炳南老居士。章嘉大師教我叁年,李老師教我十年。他們教學的方法,跟現在諸位所了解迥然不同。他教導我的,就是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從這裏下手。他教我一門深入,不是教我廣學多聞。爲什麼?廣學多聞都落在意識裏面。他說,你可以作個佛學家,可以作個佛學博士,可以到世界上拿幾個佛學博士,但是後果是什麼?該怎麼生死,還怎麼生死;該怎麼輪回,還怎麼輪回。你學佛目的是爲的什麼?爲了生死、出叁界。那你就得搞真的,就不能搞假的;你要搞假的,你永遠不能夠脫離叁界六道。你要搞真的,真的就是叁無漏學,叁無漏學裏頭最重要是慧,佛法求的是真實之慧。慧從那裏來?從定來。不是你讀的東西多、聽的東西多,你就開智慧,那不是智慧。不但佛家不許可,儒家也不許可。儒家《學記》裏面所講,“記問之學”;你讀得多、記得多,到處聽得多,這記問之學;“不足以爲人師也”,不夠資格作老師,不可以教人。你的那一套,道聽途說。儒家所貴的,都是貴從自性,貴在悟處,讀書你要有悟處。 佛家更是講求開悟。學佛著重的是你要開悟,不是說你要記得多,記的多沒用處。你果然有悟處,經是活的。經有沒有意思?我常說過,經沒有意思。你要說佛經有意思,你冤枉佛,佛沒有意思。正因爲它沒有意思,所以它裏頭就有無量義。爲什麼沒有意思?般若無知。爲什麼又有無量義?無所不知。說佛有意思,意思只有一個,沒有第二個;只有一種講法,沒有兩種講法,死的。現在世間人寫文章,死的。爲什麼?就一個意思,你讀一遍,不想再讀第二遍。世間聖人的經典,也能夠有多義,不只一個意思,意思很多,愈多愈有趣味。像中國的四書五經,也含多義,但是它不是無量義,它那個意思還是有盡。爲什麼有盡?依舊沒有脫離意識。不過是他那個意識用的正,在佛法裏面講正覺,他不是正等正覺。正覺是什麼境界?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的境界,依舊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用得純正,沒有錯誤。世間聖人是接近這個境界,所以他的文字百讀不厭,千遍也不厭,大概一萬遍就不想讀,它還是有邊際、有境界,不同佛書。佛書字字句句無盡義,那怎麼會一樣?那我們要學,學什麼? 我親近李老師,聽他老人家講經說法,初學的時候也帶個筆記本。李老師教學,性質跟我們現在的方式一樣,我套他的模樣。學生坐第一排,有桌子,爲什麼?他要寫筆記。我們同學都寫筆記,我也寫,李老師看見。我是坐在第一排,第一個座位。他老人家講完經,把我叫到後臺,他的休息室,告訴我: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?我說是。你寫這個幹什麼?怕忘記。沒用,明年境界就不一樣,你所寫的全是廢紙。我想一想滿有道理。他不讓我寫,他說:你寫筆記你就分心,你的心不專。這是真的。他教我全部精神貫注在聽,不要寫,希望在這裏能有悟處,他教我的。他告訴我,會聽經的人聽教理。教有四種∶教、理、行、果;四法∶教法、理法、行法、果法,他教我著重在理。他說:理你要明白,一經通,一切經都貫通,這個多省事。你天天記筆記,記得再好,你就會一部經,再換一部經,不會。學一部就會一部,這不累死人,這個學生到那一年才能教得會?我接受老師的教誨,我在他會下十年,我有一個筆記本,筆記本現在還在,還帶到新加坡來。你們去看看,一本薄薄的筆記本只寫了一半,半本,十年寫半本。沒有寫筆記,全部精神貫注聽他講。 但是我在聽講經之前,有聽講的預備,我先讀經,老師今天講這一段經文,我這一段經文熟讀,我要讀。古人的注解我選個幾種,仔細去研究,我有了底子我再來聽。我聽他怎麼個講法,如果我上臺去講是怎麼個講法,可以跟他作個比較,這樣進步就快,所以我學東西速度非常快。我跟他學十年只學了五部經,因爲他老人家是貴專、精,不貴多。你學一樣,就能通達很多樣,這是理,理明白。理要不能夠,達不到,沒有這個能力,他就告訴我,不得已而求其次,要聽教義,義就次一等。理裏面沒有分別,沒有分別、執著;義裏面還有分別,沒有執著,這次一等。你能夠貫通一個宗派,貫通與這個經典同類的能夠貫通。如果說理上貫通,不同類的全貫通,不但佛法貫通,其他宗教經典也都貫通,那個很妙,很奇妙,李老師教我一套方法。他在臺中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經》是八個人啓請,我是八個人當中的一個。他老人家依清涼大師的《疏鈔》來講解,我很用心的聽,我只聽一卷,八十卷我只聽一卷,一卷聽下來,行了,全經我都會講。我講得比他詳細,我用的時間比他多,所以諸位要懂得這些原理原則,對自己要有自信心。 我是四九年離開中國大陸。我念書只念到初中畢業,就這麼個程度。到臺灣之後,很想繼續再讀書,沒有這個緣分。自己一個人到臺灣,要自己謀生,照顧自己生活,沒有時間也沒有財力再去上學、再去念書。非常幸運,遇到佛法,比一般讀書,成就更殊勝。早年我到日本訪問,日本有幾個大學要送博士學位給我,那時候印順法師接受,我不接受。問我爲什麼?我比它高,博士在我底下,我怎麼能接受它,博士是我的學生。實實在在我們要有自信心,在這一生當中有這樣殊勝的緣;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,常常引用善導大師的話,總在于緣。他老人家雖然講,叁輩九品總在遇緣不同。雖然說的是這一樁事情,我們可以引用到許許多多的方面。遇緣不一樣,我們遇的緣殊勝,真正的善知識,好老師的引導,我們自己真正肯學、肯聽話,那有不成就的道理? 這個太難了,《大乘同性經》裏面所說,這是清涼大師所引,甚深難知,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到。難知的是什麼?廣明智德;廣是廣大,明是光明。廣大,盡虛空、遍法界;光明是遍照。現在外國人講磁場,就是佛法裏面講的光明;在中國,現在氣功很盛行,他們講的氣,也是這個意思。真正對氣功有修學的人,他看一個人,能看到一個人的氣顔色不一樣,氣的大小不一樣,這都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你要去問問他,你這種特異功能怎麼來?還是一個清淨心。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?會。怎麼會失掉?胡思亂想就失掉,跟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不相違背。我們今天虧吃在那裏?一天到晚胡思亂想,你怎麼能成就?你怎麼能契入境界?可是妄想總是斷不了,很想斷掉,斷不了,就是斷不了。佛有勝方便,最殊勝的方便,教給我們:起心動念打妄想的時候想阿彌陀佛,心裏有所挂念的時候念阿彌陀佛;把你的想跟念集中在一點就好辦,置心一處,無事不辦。這個方法,比其他法門,真的來的方便、來的有效。 凡夫妄想不會斷,想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。時時刻刻提醒,不能間斷,一斷就胡思亂想。睡眠時間愈少愈好,爲什麼?睡眠的時候你淨念斷掉,淨念要相繼,不能中斷。睡眠作夢,夢就是胡思亂想,不作夢,無明;不作夢的時候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