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把事裏頭一些理講出來,事裏面的因果講出來,事裏面所包含的功德利益講出來,那就有味道了。這一分難處在這個地方。從下面經文,下面是第二類,第二個類別的團體。“海月光大明菩薩”,到底下我們就會看到。接著給我們講“執金剛神”,神衆有九個團體,這是說十住因果。這些人是什麽人?給諸位說全是普賢菩薩,這一點大家要記住。前面給我們說總、說別,說同、說異,這裏頭意思很深很深。他們在十法界裏面,示現的身分不一樣,全是大權示現。金剛神,金剛是護法,以這種身分來出現。所以李長者講他們也是普賢等衆,等就是等流的人物,也是普賢一類的人物,等流的人物。不過他的名稱不一樣,他的名稱變成神衆。如果真的是些神衆,沒有能力參加這一會,這一會我們曉得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聽佛講《華嚴經》。如果不是法身大士,不能入佛的境界,這是佛境界。所以在這個裏面,無論看到他是什麽身分,我們都知道他是法身大士變現的身分,我們懂這一點。他們所示現的也就是像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講,應以什麽身得度,他就現什麽身;應以金剛神得度,他就現金剛神;應以山神、海神得度,他就現山神、海神;應以天神得度,他就現天神。同樣一個道理,應以人身得度者,他就現人身。理跟事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了。諸佛菩薩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只有一個目的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,回頭是岸。菩薩在此地表演,表演一個凡夫,演一個凡夫從初信位開始建立信心,信仰佛法。如果信心殊勝、信心清淨,他真的覺悟了,相信如來正覺的果地跟我們自己的心性無二無別。我們雖然在凡夫地,雖然是煩惱習氣一品都沒有斷,可是佛說,我們每一個人有真心、有本性,我們的真心本性跟諸佛的真心本性沒有兩樣。心性在凡不減,在聖不增;不增不減,不垢不淨。不是說在佛菩薩他的心性就清淨,在我們凡夫心性就汙染,不是的;在凡也不染,在聖也不淨,那才叫真的。如果有染、有淨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在經上講有染、有淨,染淨講什麽?講阿賴耶識。阿賴耶有染、有淨,真如本性沒有染淨,這個道理要曉得。我們才明白過來,我們的真如本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這是我們修學所依的根本法。我們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,從自性清淨心上建立的,你說這個信心多麽堅固,所以才有不思議的成就。末後長者都給我們講,這一部經裏頭許許多多的因果法門。說異名菩薩衆,這是十住初心,十住初心不離舊法。初發心時便成正覺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我們想想我們初發心是不是成正覺?初發心決定成正覺,但是你沒發心。你自己以爲你發心,那是增上慢,那是錯誤,不是真的。什麽叫初發心?初發心是發菩提心。菩提心一發,在《華嚴經》上是什麽果位?初住菩薩的果位。你要曉得,初住菩薩不但已經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他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這叫初發心。初發心的人是什麽樣子?你要想知道初發心人的形象,他的生活行爲表現出來的樣子,給諸位說,《大乘起信論》是初發心的形象,大乘起信。《楞嚴經》上所講“二十五圓通章”,那二十五位菩薩是初發心的。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是初住菩薩位,初住的觀音菩薩;《華嚴經》上觀音菩薩,七回向的觀音菩薩;《法華經》上的觀音菩薩,是等覺的觀音菩薩。觀音菩薩,五十一個階級他是在哪個階級,是表現什麽樣的形象。我們今天沒有發心,一發心你就入了菩薩位。但是大心凡夫往發心位這個方向目標逐步逐步接近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,決定沒有偏差,決定沒有回頭。〔八〕 執金剛神 【複有佛世界微塵數執金剛神。】
經文講到這個地方是說異生衆,前面菩薩是同生衆。上一次時間到了,李長者他的開示是意猶未盡,我們還得做一個簡單的補充說明,因爲這經文裏面有許多地方是值得我們學習。在華嚴會上,可以說將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把它縮小,好像縮成一個模型,我們今天所謂是小人國、小世界。縮成一個模型,讓我們在這個模型裏面去觀察,去了解盡虛空遍法界這一些林林總總的事實真相。在這個大世界裏面,如經所說的十法界有情衆生;這個地方講的十法界,不僅僅是娑婆世界的十法界,而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的十法界,全都濃縮在華嚴會中。所以華嚴這一會稱之爲圓滿*輪,這很有道理,可以說諸佛如來所證得的、所修學的、所教化的、所表演的,沒有一樣不圓滿,一法都不欠缺。菩薩修行成佛,在哪裏修?無處不是道場,無時不在修行,所以沒有說是指定一個道場,沒有;處處都是道場,時時沒有離開修行。“修行”兩個字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,行是行爲,修是修正,我們的行爲有了錯誤,把錯誤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正確的標准是法性、是佛性,與法性相應的叫正,與心性相應的知見叫正知正見,與自性相應的言語叫正語,與自性相應的行爲叫正行。諸位都知道,大小乘佛法裏面都講八正道,這是把無量無邊的行門歸納爲八大類,這八大類與心性相應,所以叫正行。這裏面最要緊的就是知見,這是正行裏面的大根大本,法華會上講“入佛知見”,我們淨宗也不例外。我過去在臺中求學,我向李老師報告我的心得,我那個報告是畫了一張圖表,到最後這個階段是開佛知見、入佛知見。我呈送給李老師看,李老師給我加了一個箭頭;他說:這才圓滿。他說:你的開佛知見跟入佛知見,沒有能夠結合成一體,是兩個。他把我畫一個箭頭,把兩個連起來了。我非常佩服,畢竟他比我高一招。所以一定是以入佛知見才能達到究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例外。“入”是證果,“開”只停留在解門上,《華嚴經》的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證,你只落在信解,必須有行證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,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。怎樣能契入?一定要真幹。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《淨語》裏面說了很多遍,要認真。可是在認真之前,你必須要明理,你要明白。很多人是很認真的幹,但是對於理論、道理,對於事實真相他不了解,甚至於一知半解,這裏面就産生許許多多的過失。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過失,這種情形不能說他讀經不多,聞法不久;有許多讀經很多很多,聞法時間也很長,他還是犯過失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學生當中就有不少,譬如提婆達多你能說他讀經不多嗎?你能說他聞法不久嗎?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。爲什麽那麽長的時間聞法、那麽長的時間修行還變成邪惡的知見?當然提婆達多是大權示現。我們不論他的本,單說他的迹象,他表演的,表演我們要重視。這個裏面是兩種原因,一個是聞法修持不夠透徹,他的功力不但是沒有見性,連見性這個方向他有了偏差。見性只有一條路,經上告訴我們“直心是道場”,他心不直,他心是彎彎曲曲的,這是他爲什麽讀經用功修行而不能夠見道;不要說證道,道他沒有見。他如果見道,完全就不一樣,見道就是菩薩了。這是第一個因素,了解不夠透徹。第二個原因,煩惱習氣太重,有非常嚴重的煩惱習氣。譬如我們遇到一些妄語,妄語他自己知不知道?他自己知道。爲什麽止不住?習氣。別說妄語了,我們再降一個階段:多話,多話是習氣;他不講話就難過,遇到人就講,講得沒休止,講個不停,這個對於修道很大的妨礙。所以古人給我們講“少說一句話,多念一句佛”,這個重要。我們念佛堂將來不少人在這個地方念佛成功,哪一類人成功?少話的人。少說話、少聽話,他心是定的。我雖然講經四十年了,我叁十叁歲開始講經,今年七十二歲,可是我不講經的時候我說話很少,我也不會說話,我沒有口才,我也不願意聽人家講話。爲什麽?我懂得一個道理,佛菩薩是清淨心成就的。我們阿賴耶識裏面,阿賴耶識像個倉庫,無量劫來煩惱習氣統統儲存在這個裏頭。我們這一生當中學佛,學佛有一點功夫,這一點功夫就是把這些煩惱習氣控製住,它不起現行。我們別的本事沒有,我這一點本事有了;煩惱雖然沒斷,不起現行。不起現行與外緣有很大的關系,所以外面有人來跟我講話,我不聽,我盡量打斷他。不但是惡言、是非我一句不聽,好話我也不聽。爲什麽?幹擾,擾亂清淨心。我願意聽阿彌陀佛,我覺得只有這一句是性德的真言,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。我們常常聽這個聲音、常常念這個聲音,你這一生決定作佛。佛給我們說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,我們天天想佛就作佛,想菩薩就作菩薩,想什麽作什麽。十法界裏頭第一殊勝的是佛,我爲什麽不念佛?我爲什麽不想佛?你來給我講菩薩法我都不聽,爲什麽?我要取第一,我不取第二。所以應當把一切廢話停止。念佛堂,正規念佛堂,大家戴個牌子:“止語”、“禁語”,進念佛堂一句話不說。不但是一句閑話不說,一個雜念都不生,他心怎麽會不清淨?將來住到彌陀村,諸位要曉得,能在這裏面住上叁年,比你自己在別的地方用功念佛叁十年的效果超過,這是日夜不間斷的薰習,真正成佛的道場。你要在此地懈怠懶散,說老實話,我們這裏雖然訂這些規矩,不需要我們執行,這個道場有護法神在監察。我今天來的時候聽同修告訴我,有一個偷懶的被護法神懲罰。護法神拿鐵棍子夾他,嚇死了,趕緊到念佛堂念佛,他想偷偷懶。你們曉得護法神在此地,還用得著人嗎?你不真幹,決定不能進這個念佛堂。這個地方我聽一些同修告訴我,過去度輪法師到此地來,曾經說過這個地方是福地,沒有福報的人此地住不住,福地福人居。這個念佛堂是福地的中央、中心,你到這個地方來住,大福報。哪些人是第一福報?認真念佛求願往生的人第一福報。踏進念佛堂,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這叫學佛,這叫真幹。道場,這是無比殊勝的道場,在這個道場鍛煉個兩、叁年,你養成習慣了,然後你無論到哪個地方處處都是道場,時時都在行道,才能自利利他,廣度衆生,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。今天這一段經文講異生衆,異生衆是示現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