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4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難,不是你一個人有。十之七八,叁、四天都能夠突破,我們自己也不會例外,以叁、四天的時間,應當可以突破的。一定要自己發奮努力,我們這個樣子,在念佛堂裏面,就能積集無邊清淨的福業。底下一句:【於諸叁昧所行之境,悉已明達。】“叁昧”就是禅定,就是淨宗所講的一心不亂。叁昧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;受是享受、是感受,正是正常,正常的感受。“諸”,多的意思,在前面已經說過了。正受這裏面有事有理,事的正受是隨緣,我們常講自在隨緣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。隨喜、恒順裏面成就無量功德,這功德就是此地講的諸叁昧,你得到叁昧,得到無量叁昧。理定就無礙,《華嚴經》裏面所贊歎的無障礙的法界,無障礙是理。由此可知,我們今天就是因爲理事不能圓融,所以有障礙。如果理事要能夠圓融過來,就沒有障礙了。你念上七天七夜,念上七個七天七夜,精神飽滿,愈念愈有精神,愈念愈有體力,你就入無障礙的法界,理事融通。“所行之境,悉已明達”。“明達”是智慧現前,“所行之境”就是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;我們每天從早到晚,面對著社會複雜的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,有戒、有定、有慧。戒是什麽?戒是守法、守禮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合規矩,這是戒。善巧方便,他合規矩,一絲毫都不會錯亂;換句話說,沒有過失,這是戒。於一切境緣當中,如如不動,不動心,心永遠是清淨的、永遠是平等的,清淨、平等就是定。清淨、平等心照外面的境界,就清清楚楚,明了通達,智慧現前。這個句子,諸位一定要知道,此地總共有八句,後後深於前前,好像是八層樓一樣。修積淨業,修積淨福是第一層,基礎。第二層就得叁昧,就開智慧了,悉已明達,開智慧了。第叁句說:【獲神通力,隨如來住。】我們看到這一句非常羨慕,人家能夠跟如來住在一起。佛在哪裏,他也在哪裏,做佛的常隨衆,常隨弟子,我們確實非常羨慕。可是諸位要知道,做佛的常隨弟子,一定要具備前兩個條件,那就是修積淨福,安住叁昧,於一切境界通達明了,要有這樣的條件,才能跟如來住,才能做如來的常隨弟子。不具足這個條件,你縱然是學佛,跟佛依舊有一重障礙,沒有辦法親近佛陀。你也沒有辦法安住在正法道場,正法道場偶爾來參加一下,參加一下第二天、第叁天受不了,趕緊離開。什麽原因?業障現前了。第四句:【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】這個境界就是入佛的境界,同佛所證。不思議解脫境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理無礙、事無礙、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尤其是到事事無礙,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示現在六道叁途,度化這一些罪苦衆生,他所展示的就是事事無礙。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想像得到,正同經上所說的,這個境界“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”,言語沒有法子表達,我們思惟想像達不到這個境界。這個境界甚深甚廣,但是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沒有離開我們一寸一分,沒離開。不思議解脫境界,若是落實在生活上,就是本經所說,這一部經自始至終所說的,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。尤其是《華嚴經》最後一品,在八十卷經裏面,品題叫“入法界品”。可是在《四十華嚴》翻的就詳細得多,《四十華嚴》品題叫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”。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,普賢行願是能入,入這一個字通能通所。普賢行願品裏面說的是什麽?說的是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五十叁參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。五十叁參的實質內容是什麽?是我們現實的社會、現實的生活,這個不思議。怎麽會不思議?我們凡夫在現實社會裏面,起邪思、生惡念,造作無量的惡業,招來六道叁途不如意的果報,這是我們幹的。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環境之中,在形象上跟我們沒有兩樣。生活方式,工作的辛勞,一生的遭遇,好像跟凡夫沒有兩樣,但是人家心裏面從來沒有絲毫的染著。不但沒有染著,而且是增長戒定慧這叁種功夫。無論在什麽環境裏面,他的生活,他所示現的貧賤的生活,他非常安分守在貧賤的生活;富裕的生活,他也能夠安住在富裕的生活,這是增長戒學。貧賤,沒有貪心、沒有欲望;富貴,一定是以福德、智慧、慈悲,無條件的幫助一些苦難的衆生,這是他的本分,應當要這麽做。你富貴了,富貴絕對不是叫你自己享福,自己享受,那就錯了。富貴是叫你布施,是叫你救濟一切貧困,所以富貴人救濟社會貧困,是他義不容辭的事情,他本分裏面要做的。爲什麽?性德的流露。自性是慈悲,他與心性相應,道理在此地。所以這是增上的戒學。於一切境緣當中,他能夠保持清淨不染,如如不動,增上定學。對於環境裏面,理事性相、業因果報,了了分明,一切明達,增上慧學,這叫不思議。同樣的一個境界,凡夫增長貪嗔癡、增長煩惱,菩薩在這裏面增上叁學,怎麽會一樣?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了。因此你要說哪個境界好?哪個境界不好?很難講。境界好與不好,說實在的話,與境界不相幹。再跟諸位說真話,境界裏頭沒有好醜。藕益大師在《法語》裏面說過,境緣沒有好醜。境,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人事環境跟物質環境,諸位要記住,都是平等的。理平等,事不平等,這個說法是隨順俗谛而說,也就是隨順衆生知見而說,給你講理平等,事不平等。如果隨順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說真話,告訴你理平等,事也平等,這就不可思議了。真的,事也平等,相也平等,沒有一樣不平等。你爲什麽沒有見到平等?你的平等心沒有現前。如果你的平等心現前了,你見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定是平等的,這是事實真相。由此可知,相隨心轉,真的隨心轉,如果我們能夠把八識轉變成四智,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,你就能入了。你以妙觀察智看一切事件,突破一切障難,事實真相你見到了。你用平等性智對一切人事物,一切人事物莫非平等,統統是境隨心轉。我們今天看到境界不平,覺悟的人回頭了,知道自己錯了,自己還是輪回心;八識就是輪回心,起心動念還在分別、執著,造輪回業。自己必定生起慚愧心,生起忏悔心、改過心,要真修。修在哪裏修?絕對不是在境界上修,是在心地上用功夫。相宗所講的心地上用功夫,“轉八識成四智”,用這個功夫。我們今天要不要去學相宗?不需要。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懂得這個原則,我們用什麽方法來修?我們在念佛堂中執持名號,這是方法。我們把每一個念頭,把妄想轉成阿彌陀佛,把分別轉成阿彌陀佛,把執著也轉成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是四智菩提,一句名號把八識不知不覺的就轉成四智菩提。念佛與法相有什麽分別?沒有分別。你要說念佛跟法相不一樣,有分別,你是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的修學兩邊都失了。念佛這個法門你修不好,法相轉識成智你也修不好。你要問爲什麽會修不好?從根本上給你講,你錯用了心,這是根本的病因,你錯用了心。什麽地方用錯?你用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錯了。無論修哪個法門,無論學哪個宗派,離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你就正確了。你用心純正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成無上道。《金剛般若》上說“法門平等”,這話是真的,這話沒錯,真的是平等,無二無別。不平等都是我們的妄想妄念,造成一切不平等。不平等給我們帶來,不但是修學上無量無邊的障難,生活上帶來了許多的災難災禍,歸根結底全是錯用了心。不思議解脫境界原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當下之處。希望通過《華嚴》的學習,我們稍稍能夠領略到這一點義趣,不但對修學有很大的幫助,對現前生活帶來了真正的幸福。下面一句:【處於衆會,威光特達。】“處於衆會”,是說我們置身於一切團體大衆之中。我們人是一個社會動物,不能離開社團獨立生活。一天到晚所接觸到的各行各業,每一個行業,就是佛經裏面講的一個團體,一衆,佛法名叫一衆,這一類;我們現在講一個行業,一個社團。在這個團體大衆當中,我們的儀容、我們的風度光彩,所表現出來的,人家一看,跟其他的人他就不一樣,就感覺到你與衆不同。怎麽?充滿了智慧,充滿了福德。這個人有福德、有智慧、有威儀。“威光特達”,威是威德、福德,光是智慧,特是特殊,達是明顯到達,使與會大衆都能夠感觸得到。這一句是度衆生,接引衆生的方便,這是第一。這一樁事情給諸位同修說,並不是說,你在這個社會有崇高的地位,不是;也不是說,你在這個世間有很大的財富。沒有地位、沒有財富,在團體廣大群衆當中,令人景仰,高度的智慧,崇高的德行。諸佛菩薩以這個方便接引衆生,讓衆生見色聞聲;見是見到你的色相,聞聲,聽到你說話的音聲,生歡喜心、生景仰心。就是這一句裏面所說,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。第六句:【隨諸衆生所應現身,而示調伏。】這一些法身大士,他們的修學、他們的證斷功夫接近圓滿,前面說了,“已得圓滿,到於彼岸”。如果就這兩句話來說,已得圓滿,到於彼岸,這已經成佛了。已經成佛,不住佛位,退回來作菩薩,這叫倒駕慈航,退回來當菩薩。菩薩裏面又示現作金剛神,作佛的護法,作佛的常隨衆,這就是所謂倒駕慈航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體會到,正所謂“一佛出世,千佛擁護”。“已得圓滿,到於彼岸”,他們都是佛,無量無邊諸佛來擁護,示現作菩薩,示現作護法,示現作種種神衆,示現爲各行各業、男女老少。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,幫助佛教化衆生,任何一個人作佛都歡喜,不一定要自己去當頭。人人都要當個領袖,領袖只有一個,那就打架了、就鬥爭了。佛裏面這些領袖任一的,誰發心去做,大家統統擁護,沒有一個反對,沒有一個有意見,這才真正叫和睦相處,確實是共存共榮。爲什麽?他們通達明了虛空法界是一體,情與無情同一個法身,他們明白這個道理。所以任何人帶頭、任何人領導,無不是全心全力去協助。“隨諸衆生所應現身”,應當現什麽身分,他就示現什麽身分。在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