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他的真面目。他的內衣、襪子都補過很多次,在現在這樣社會還穿補衣服的人,我們聽都沒聽說過。諸位要到臺中看看李老師的紀念館,他這些衣物陳列在那地方,你看看很受感動,節省到這種程度。他怎麽會沒有福報?他的福報是讓大家去享,自己沒享。在這個末法時期,實在說出家人當中我們都很少看到,一個在家居士,我們怎麽能不佩服?利行,利益一切衆生之行,我們要認真努力做;不要做利益自己之行,這個要記住。衆生修行,你的煩惱斷不掉,你的習氣改不了,你不能證果、不能夠開悟,什麽原因?念念還顧自己,還是利益自己。雖然想利益大衆,我有一半利益大衆,得一半要照顧自己。如果心再發得大一點,好,我叁分之二照顧大衆,還叁分之一照顧自己,不行。只要你有照顧自己的意念,就是最大的障礙,你不能開悟,你不能契入境界。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,看看佛菩薩示現那個形象完全爲衆生,沒有絲毫爲自己,所以他成佛,他能夠明心見性,道理就在此地。百分之九十九爲衆生,還有百分之一爲自己,都不行,都是障礙。真正要如諸佛如來、諸大菩薩大公無私,真正明了衆生就是自己,自他不二,照顧一切衆生,真正照顧自己。爲什麽?自己明心見性,自己入佛境界,這不是照顧自己嗎?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福德,作佛二足尊。我們這才真的明白過來,原來照顧衆生,才是真正照顧自己。有一念私心,害了自己,那不是照顧自己,害自己。四攝法裏頭,利行我們要學,同事太難。這個地方講同事,現佛身業,遍世同事,這個難,這個沒有真正的定功,沒有真實的智慧,不可以。所以四攝法,我們凡夫學前面叁種,這個不可以。菩薩行,他有智慧、他有神通、他有定力,可以與衆生同事。同什麽事?衆生喜歡跳舞,他天天陪他跳舞;衆生喜歡打麻將,他天天陪他打麻將,這叫同事。而且菩薩幹這些事情高明,打麻將常常都贏錢,贏得你很服氣,然後你就向他請教:你這一手太高明,從哪裏學來的?他說∶我從大乘經裏頭學來的。把他統統拉過來了。所以他們那個同事是,“先以欲勾牽,後令入佛智”,這樣來的。跳舞也跳得好,喜歡跳舞的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,精神飽滿,跳叁天叁夜不累,所以那些人就向他請教:我從佛法禅定當中得來。同事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“事事無礙”,入這個境界;我們沒有定功、沒有智慧,要在這種場所一同事馬上就被他度掉,就墮落了。所以這是高竿的,不是我們現前定慧能夠達得到的。我們曉得像五十叁參裏面,逆行的那都是非常明顯,用同事的方法來度衆生,悉同其事。世法所行悉同其事,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。“總持廣大集衆法海。”這是同佛意業,總持大法。廣大是指大乘佛法。佛法跟世法諸位要曉得沒有界限,差別在哪裏?佛是覺的意思,一切法你覺悟都叫做佛法;如果不覺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也是世法。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裏?覺,迷。覺了之後,所謂是哪一法不是佛法?法法皆是。你不覺的時候,再問你一句:哪一法是佛法?沒有一法是佛法,佛法是覺法。所以世法跟佛法沒有界限,才理事無礙、事事無礙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限的廣大,他在這個無限廣大諸法當中,抓到一個總綱領,總持。總綱領是什麽?在我們這個經上,就是“佛華嚴”。“大方廣”是從體上說,是體相用;“佛華嚴”是形上。如果用《無量壽經》經題上來說,諸位意思就能更清楚,《無量壽經》上所說“大乘無量壽莊嚴”,就相當於本經“大方廣”,經題裏面所講“清淨平等覺”,相當於本經講的“佛華嚴”。所以“無量壽莊嚴”是性德,“清淨平等覺”是修德。“清淨平等覺”這五個字是修德裏面的總持,這五個字展開就是世出世間無盡廣大法門,我們要能抓得住綱領。這個綱領如果再簡單、再濃縮,給諸位說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你們想想,名號與清淨平等覺相不相應?完全相應,圓滿相應。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心,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平等心,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盡的正覺。大家在此地念佛,念得這麽歡喜,我看得出來,法喜充滿。爲什麽你們在別的地方念沒有這麽歡喜,跑到此地來念生歡喜心?那要用外國人的話說,磁場不一樣,這個地方的磁場殊勝;練氣功的人說氣不一樣,這裏的氣很旺;在佛法裏面講光明不一樣,這個地方佛光注照之處。佛光是遍照,並沒有偏心,這個地方人願意接受佛光。佛光雖然遍照,許許多多地方人不願意接受,用種種障礙把它障住,那就沒法子。這個地方沒有障礙,接受佛的光明,所以在這個地方念佛,跟別的地方念佛不一樣。你不相信,你回家去念,你看看一樣不一樣。我們從臺灣來的同修,你們在臺灣也有一個道場,不相信回去之後,到那些道場去念一念,細細比較一下,跟在此地念一樣不一樣,你就明白。所以希望同修們有時間,盡量到這個地方來念佛。這個念佛道場,我們肉眼看不見,有佛在此地念佛,有菩薩在此地念佛,所以不一樣。護法善神在此地念佛更多,現在人講有無形的;我們肉眼看到這些幾個人這有形的,有無形的比有形的數量多很多倍。“辯才善巧,轉不退輪。”這是得佛的語業。佛有四無礙辯才,四無礙辯才是從哪裏生的?真實智慧。真實智慧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裏面本來具足,自性裏頭般若智慧。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,我們的辯才失掉,都是因爲你有煩惱障、你有所知障,這兩種東西把你障礙住。舍掉這兩種障礙,你的智慧、辯才就現前,你就能轉*輪。怎麽個舍法?舍就是放下,真正放下。可是有很多同修來告訴我:我很想舍、很想放下,就是放不下,不知道用什麽方法放下?實在說,古德教導我們有一個最好的方法,也是最笨拙的方法,消業障。那個方法最笨拙?拜佛。拜佛的時候,一心稱念,一心頂禮。拜佛的時候,心裏一個妄念都沒有,連佛都不想,確實沒有一個妄念;規規矩矩按照這個動作去拜,去禮拜。每一個動作你都做得很正確,這是恭敬;你一個動作做得不正確,這是不恭敬,所以這叫威儀。按照這個規矩去拜,一天拜叁千拜,拜上叁年你的業障就消,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拜掉。如果你拜佛,還要想佛,還要想什麽,打妄想,那就沒有用處,你的功夫破掉,拜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。亻炎虛法師《影塵回憶錄》裏頭,不是記載著有一個曬臘燭的法師嗎?那個法師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很老實。夏天,熱天,人家給他開玩笑。他當香燈師;香燈師:臘燭長黴了,拿出去曬一曬,大家都曬衣服。他就很聽話,就真的把臘燭都搬出去曬。老實人!老實人了不起。做了這麽一樁錯事情,別人不原諒他。老和尚了不起,方丈和尚了不起,方丈和尚知道這個人老實,老實人有成就。不叫他做香燈,叫他去育王室拜佛,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,一天拜叁千拜,他拜上叁年,開悟了。不認識字,他能夠作詩,能夠作偈,又會講經,以後變講經的法師。爲什麽?智慧開了。怎麽開的?業障消掉。怎麽消掉?拜佛消掉。他拜,我們相信,他也很老實,老和尚叫他拜,他就乖乖的拜,就這樣去行。跟谛閑法師箍捋匠的徒弟一樣都是老實,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;你老實念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。他念個叁、四年,站著往生,預知時至,他不生病。往生之後,還站了叁天,希有。哪有死人站叁天?他站叁天,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,你看看多了不起。他們能做到,我們爲什麽不能做到?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麽地方,我們要把它找出來。把這個原因消除掉,他能做到,我也能做到。我們做不到就是有業障,他們做得到是業障消除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拜佛是最好的修行方法。當然佛在經上講,所有修行方法,方法無量無邊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你要會用心,你不會用心的話,那就很難。會用心,用清淨心、用無分別心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就很容易。譬如說讀經,讀經也是個好方法。要怎麽讀?無分別心、清淨心去讀經。諸位在《壇經》裏面看到法達禅師,他讀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的分量相當長,讀的時候要恭恭敬敬讀,不可以像開快車一樣。經念得很熟了,我聽說讀《無量壽經》,背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半個小時。《無量壽經》半個小時,很好,跟我講,我也點頭,一天念個十部、八部,不錯,很好。他有沒有受用?沒有受用。爲什麽沒有受用?趕,他心是急躁的,趕緊把它念完;開快車,容易出事情,不老實。正常的速度,你必須念得字字清楚、了了分明,這才是恭敬心。半個小時念《無量壽經》,我讓他念給我聽,我一個字都聽不出來,他把好幾個字搞成一個聲音;念是念得很快,沒錯,恭敬心沒有。念經實在講,念經也能度衆生,念得叫別人在旁邊聽,聽懂了,他開悟,那就度了他。如果當年惠能大師賣柴的時候,聽那個人念《金剛經》,一部《金剛經》幾分鍾就念完,惠能大師保險不會開悟,保險沒有聽出來。一定是他念得很慢,念得字字清楚,他在旁邊一聽,覺悟了。要明白這個道理,你念得要叫別人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是標准,念經怎麽個念法?念的時候,不起一個妄念,不分別經裏頭什麽意思。爲什麽?念經是修行。修什麽?修戒定慧,你這才相應。怎麽叫修戒?你在念經的時候,你心裏頭不會去想壞事,你身端端正正,威儀具足,身、語、意都不犯戒,戒行具足。讀經,經是諸佛如來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真言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善,所以你讀經,豈不是“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”,你的戒律具足,這是修戒。讀經的時候專心,剛才講清淨心讀、無分別心讀,這是修定。念得字字分明、清清楚楚,沒有念錯、沒有念漏掉、沒有念顛倒,這是慧,這個慧是根本智。所以讀經是修行,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。經讀得慢沒有關系,你兩個小時讀完,你修兩個小時,你在那裏修行,是戒、定、慧叁學一次完成,這是真用功,真實功德。圖念得快,一天念的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