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從形相上,也不要深究這些理論,好像都是依大海而建立。爲什麽這麽說法?這就地球而論,地球水多,陸地少,每一塊陸地的四周都是海水,好像海裏面浮的一個島一樣,洲不過是大一點的島,好像都是依海水而建立。佛把海水比作自性,大海比作自性。菩薩修學所依據的智慧、德行,都是從自性般若當中建立,自性般若就好像大海一樣。在海裏面,如果我們坐船在海裏面,尤其是夜晚看到滿月,十五的月亮滿月,這時候看到月光,月光跟海水相映,我們看到這個景色,既清淨又感到無限的深遠。這是比喻,菩薩依自性般若智慧修學十波羅蜜,修學普賢菩薩十願。前面說過普賢就是自己,不是別人,以願行莊嚴刹土,刹土在那裏?就是我們現前的社會。我們要效法菩薩大願大行,莊嚴自己的身相,莊嚴這個社會,莊嚴這個地球。莊嚴怎麽講法?就是我們總題目上所說“學爲人師,行爲世範”。我們的願行,廣大社會群衆的表率,一切衆生的好榜樣、好模範,這就是真正的莊嚴。我們天天念的回向偈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”,佛淨土在那裏?西方極樂世界?極樂世界你怎麽能莊嚴得上?在那裏也不曉得,也沒見到,你怎麽莊嚴得上?淨土就在現前。經上常講“心淨則佛土淨”,由此可知,莊嚴佛淨土先莊嚴自己的清淨心,然後莊嚴自己的身相。心清淨,身就清淨;身心清淨,環境就清淨;給環境做好樣子,這一點很重要。處處要展現智慧,處處小心謹慎處事待人接物,點點滴滴不要認爲這很小,小事。我們用一張衛生紙,用完了之後隨便一丟,這不是好樣子;用完之後把它疊得整整齊齊丟垃圾桶裏,不必握成一團就丟在那裏,那不是好樣子。我們坐飛機,在飛機上都有小枕頭、有毛毯,我們用完之後,下飛機了,有一些人往座位上一擺就走了;可是你看到也有不少人很有規矩,用完之後,還把它疊得整整齊齊放在座位上。小事情、小動作,我們處處要想到,不是爲自己,爲衆生,爲莊嚴佛淨土,這塊土地是釋迦牟尼佛的淨土,娑婆世界。所以穢土,穢土是什麽?不懂得莊嚴人他把這裏搞髒、搞汙穢,染汙了這塊淨土。我們今天學佛,要從我們自己本身做起,做出樣子給別人看,大家都愛惜這個社會,大家都愛惜這個地球,我們這個地球又何嘗不是淨土?現前住在淨土裏面,將來才能往生彌陀淨土。現前住的不是淨土,說將來要生淨土,靠不住,這話不太可靠;現前我們自己要住淨土,要修身心的清淨。菩薩名號裏面如大海、如月光,月也是表智慧。海月光大明,明就是智慧,月光是表這個意思。我們在這個地方就知道怎麽學習。第二尊菩薩,“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诃薩”。菩薩摩诃薩前面介紹過,就不說,我們說菩薩的別號、別名,菩薩摩诃薩是通名。這位菩薩“雲音”,音是音聲,音聲當然是說法。如來的四種無礙辯才,菩薩也具足,無礙的辯才所以稱雲音。海光的意思跟前面這一位海月光意思相同。名號裏頭有“無垢藏”,無垢是清淨,藏是含藏、是寶藏。從名號裏面我們能夠領會到,菩薩的事業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也常說的“自行化他”。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,這個意思我們要懂得。辯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樣,海要放光,海天一色,這光明就沒有邊際,形容菩薩說法是智慧的起用,念念普周法界。既然念念普周,在德相上我們就了解,言言也應當是普周法界,這是事實,我們在這個大經上得到訊息。雖然我們自己有深重的迷障:迷惑障難,見不到事實真相,可是從這個經上我們細心去體會,佛講的不會錯。因爲任何一法,無論是理、無論是現相、無論是作用,一毛端、一微塵都稱性,稱性就周遍法界。我們見色聞聲、言語動作,它都有震動,既然有震動就一定起波動的現象。我們見到的光,光波,我們說話有音波,這個震動也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虛空法界,這個光,我們現在用科學儀器來偵測,可以偵測到幾十萬光年、幾百萬光年,那個微弱的光波我們偵測到。我們要問:億萬光年、千億萬光年、億億萬光年,佛經上講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恒沙數光年,我們今天的科技還辦不到,還沒有辦法偵測出來。其實光波愈擴散,波愈微弱,不管它微弱到什麽程度,一定是盡虛空、遍法界。如果我們體會這個道理,真的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動作,不只是影響我們現前這個社會,影響這個地球,影響盡虛空、遍法界。這個在理論上我們能夠肯定、能夠接受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一個自己。所以我們在講席上常講,學佛沒有別的,就是學自愛自重。我們能自愛就愛虛空法界,我們能自重就重視盡虛空、遍法界一切衆生,自他不二。菩薩名號裏面顯示這些德能。一念普周,念是正念、是淨念,念佛人常說“淨念相繼”。淨念能破煩惱、能破惑障,這是無垢的意思。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無邊,怎麽會有這麽多?佛給我們講,煩惱從那裏來?從迷生出來。迷什麽?迷自性般若。迷自性般若就變成了所知障,迷自性的功能就變成了煩惱障。所以煩惱不是別的,是自性裏頭本有的德能迷了,一覺那個煩惱就恢複原狀。因此我們的智慧德能有多少,你一迷就把它變成二障,二障有多少?說不盡。四弘誓願裏面講“煩惱無盡誓願斷”,他能斷得了嗎?給諸位說斷不了。如果煩惱斷了,你本性裏面的般若智慧德能豈不都斷了?那怎麽能斷?斷是假設的一個字,你要懂得;不是真的斷,轉,轉變。煩惱轉變成菩提,生死轉變成涅槃,轉變;一轉變,煩惱沒有了,我們就叫它做“斷”。諸位要懂,不是真的斷,沒有真斷的道理,如果真的要斷掉了,煩惱就不是自性。煩惱還是自性、還是性德,只是迷了的時候把它轉變成煩惱,成這麽一個現象;覺悟了之後,這個現象馬上又轉過頭來,菩提也無量。所以稱之爲“藏”,無垢藏。這位菩薩教給我們,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,清淨心爲人演說。清淨心沒有絲毫希求之心,我們爲別人介紹佛法、演說佛法,演還帶表演,也就是我們要做給別人看。我這樣做我能得到些什麽?什麽都沒有,這才叫清淨。如果我這樣做,我希望得名聞利養,那不清淨。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邊都不沾,又能勇猛精進,不舍一人,認真努力去做。像現在所謂義工,只盡義務,不講權利。爲那些衆生服務?盡虛空、遍法界,爲一切衆生服務。第叁位,“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诃薩”,這個名號裏面有福、有慧、有淨,清淨,寶是清淨。功德是福,諸位要知道,功德裏面一定有福德,福德裏面不一定有功德。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,有福要給別人享,不能自己享,自己一享福就糊塗了;自己不享福,頭腦永遠是清新,永遠清楚,享福沒有不迷惑。福給一切衆生享,那是真的福報,永遠享不盡的福報。我們在生活當中衣食不缺,自在快樂,這就是享受。世間人以五欲六塵爲樂,那叫苦中作樂,那裏是真樂?那是迷惑顛倒。佛在經上講,這種樂叫壞苦,享受盡了的時候,他覺得苦惱現前。其實在現前這個社會,我們冷靜在旁邊觀察,正在享受的時候就苦,那裏還要享受過了之後再覺得苦,正享受的時候他就覺得苦,他已經感受到苦,但是他不能把苦舍掉。所以現在做人,人生在一生當中的感受,比古人,不要比太久,比半個世紀以前的人所承擔的苦受,比五、六十年以前的人要增加好多倍。往後我們這個苦日子,苦的承受必定還是一年比一年增加,不覺悟不得了,一定要覺悟。覺悟的人修功德,世間人能修福德的就不錯,就很難得,總不如功德好。功德跟福德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,不能把它混作一談,那就錯了。功德是要自己真正下功夫,德是果報,決定不是說我們今天在道場;前面跟諸位講過範圍很廣大,在道場裏面捐一點錢算是功德嗎?到道場裏面來做義工是功德嗎?不盡然也。爲什麽說不盡然?會修的他在這裏布施是功德,不會布施的是福德,會與不會都在用心。如果我在這裏布施,不拘多少,布施完了之後連個印象都不著,他是功德;如果我在這裏布施,我有求,布施之後佛菩薩保佑,保佑我升官發財、保佑我健康長壽、保佑我事事如意,他是有期望、有企圖。有企圖是福德,無企圖是功德。無企圖布施是什麽?布施清淨心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們在道場裏面做義工,如果做義工我也是有企圖、有希求,福德。我在這裏做義工,只爲大衆服務,沒有任何希求,這是功德。由此可知,功德跟福德在一念之差。古德從戒、定、慧來給我們作說明也很容易懂,持戒有功,功夫;你持戒很認真、很清淨,有功夫,得定,那就是德;你得定就是德,我們現在講你得清淨心,那就是德,由此可知,你持戒要得清淨心,持戒算是有功。如果持戒戒律很嚴,戒持得很清淨,沒有得定、沒有得清淨心,你持戒是福,是福德不是功德,持戒生天、生人道享福,人天兩道的福報,不是功德。修定有功,開慧是德,開智慧,這是德。由此可知,修定,定修得很好,定功很深,一盤腿、一打坐,可以一個月、兩個月、叁個月不出定,定功深,沒開智慧;智慧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沒有。你修定,這定是福德,不是功德,真的是福德。福德將來到那裏去享?定修成了,到四禅天、四空天去享福,福德,這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裏面講得很明白,“此事福不能救”,此事是講了生死、成佛道這樁事情,這樁事情福德沒用處,要功德才有用處。所以我們要懂得什麽是功德,什麽是福德。這麽一說大家對於功德福德有了一個粗淺的概念,可是還是很難落實。我們再講一個淺顯的例子,《無量壽經》的經題:清淨平等覺。我們布施修福,或者是做義工,幫助一切社會大衆,我們的心行與清淨、平等、覺這五個字相應是功德,與這五個字不相應是福德,這大家好懂。所以諸位要曉得,功德是了生死、出叁界,功德能斷煩惱、能證菩提、能出叁界、能成佛作祖,福德不行。福德大者得人天福報,人間享大福,最大的福報到天上去作大梵天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