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我们从形相上,也不要深究这些理论,好像都是依大海而建立。为什麽这麽说法?这就地球而论,地球水多,陆地少,每一块陆地的四周都是海水,好像海里面浮的一个岛一样,洲不过是大一点的岛,好像都是依海水而建立。佛把海水比作自性,大海比作自性。菩萨修学所依据的智慧、德行,都是从自性般若当中建立,自性般若就好像大海一样。在海里面,如果我们坐船在海里面,尤其是夜晚看到满月,十五的月亮满月,这时候看到月光,月光跟海水相映,我们看到这个景色,既清净又感到无限的深远。这是比喻,菩萨依自性般若智慧修学十波罗蜜,修学普贤菩萨十愿。前面说过普贤就是自己,不是别人,以愿行庄严刹土,刹土在那里?就是我们现前的社会。我们要效法菩萨大愿大行,庄严自己的身相,庄严这个社会,庄严这个地球。庄严怎麽讲法?就是我们总题目上所说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”。我们的愿行,广大社会群众的表率,一切众生的好榜样、好模范,这就是真正的庄严。我们天天念的回向偈“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”,佛净土在那里?西方极乐世界?极乐世界你怎麽能庄严得上?在那里也不晓得,也没见到,你怎麽庄严得上?净土就在现前。经上常讲“心净则佛土净”,由此可知,庄严佛净土先庄严自己的清净心,然後庄严自己的身相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;身心清净,环境就清净;给环境做好样子,这一点很重要。处处要展现智慧,处处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接物,点点滴滴不要认为这很小,小事。我们用一张卫生纸,用完了之後随便一丢,这不是好样子;用完之後把它叠得整整齐齐丢垃圾桶里,不必握成一团就丢在那里,那不是好样子。我们坐飞机,在飞机上都有小枕头、有毛毯,我们用完之後,下飞机了,有一些人往座位上一摆就走了;可是你看到也有不少人很有规矩,用完之後,还把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座位上。小事情、小动作,我们处处要想到,不是为自己,为众生,为庄严佛净土,这块土地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,娑婆世界。所以秽土,秽土是什麽?不懂得庄严人他把这里搞脏、搞污秽,染污了这块净土。我们今天学佛,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,做出样子给别人看,大家都爱惜这个社会,大家都爱惜这个地球,我们这个地球又何尝不是净土?现前住在净土里面,将来才能往生弥陀净土。现前住的不是净土,说将来要生净土,靠不住,这话不太可靠;现前我们自己要住净土,要修身心的清净。菩萨名号里面如大海、如月光,月也是表智慧。海月光大明,明就是智慧,月光是表这个意思。我们在这个地方就知道怎麽学习。第二尊菩萨,“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”。菩萨摩诃萨前面介绍过,就不说,我们说菩萨的别号、别名,菩萨摩诃萨是通名。这位菩萨“云音”,音是音声,音声当然是说法。如来的四种无碍辩才,菩萨也具足,无碍的辩才所以称云音。海光的意思跟前面这一位海月光意思相同。名号里头有“无垢藏”,无垢是清净,藏是含藏、是宝藏。从名号里面我们能够领会到,菩萨的事业就是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也常说的“自行化他”。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,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。辩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样,海要放光,海天一色,这光明就没有边际,形容菩萨说法是智慧的起用,念念普周法界。既然念念普周,在德相上我们就了解,言言也应当是普周法界,这是事实,我们在这个大经上得到讯息。虽然我们自己有深重的迷障:迷惑障难,见不到事实真相,可是从这个经上我们细心去体会,佛讲的不会错。因为任何一法,无论是理、无论是现相、无论是作用,一毛端、一微尘都称性,称性就周遍法界。我们见色闻声、言语动作,它都有震动,既然有震动就一定起波动的现象。我们见到的光,光波,我们说话有音波,这个震动也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虚空法界,这个光,我们现在用科学仪器来侦测,可以侦测到几十万光年、几百万光年,那个微弱的光波我们侦测到。我们要问:亿万光年、千亿万光年、亿亿万光年,佛经上讲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恒沙数光年,我们今天的科技还办不到,还没有办法侦测出来。其实光波愈扩散,波愈微弱,不管它微弱到什麽程度,一定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如果我们体会这个道理,真的我们起心动念、言语动作,不只是影响我们现前这个社会,影响这个地球,影响尽虚空、遍法界。这个在理论上我们能够肯定、能够接受,尽虚空、遍法界是一个自己。所以我们在讲席上常讲,学佛没有别的,就是学自爱自重。我们能自爱就爱虚空法界,我们能自重就重视尽虚空、遍法界一切众生,自他不二。菩萨名号里面显示这些德能。一念普周,念是正念、是净念,念佛人常说“净念相继”。净念能破烦恼、能破惑障,这是无垢的意思。我们的烦恼习气无量无边,怎麽会有这麽多?佛给我们讲,烦恼从那里来?从迷生出来。迷什麽?迷自性般若。迷自性般若就变成了所知障,迷自性的功能就变成了烦恼障。所以烦恼不是别的,是自性里头本有的德能迷了,一觉那个烦恼就恢复原状。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有多少,你一迷就把它变成二障,二障有多少?说不尽。四弘誓愿里面讲“烦恼无尽誓愿断”,他能断得了吗?给诸位说断不了。如果烦恼断了,你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德能岂不都断了?那怎麽能断?断是假设的一个字,你要懂得;不是真的断,转,转变。烦恼转变成菩提,生死转变成涅槃,转变;一转变,烦恼没有了,我们就叫它做“断”。诸位要懂,不是真的断,没有真断的道理,如果真的要断掉了,烦恼就不是自性。烦恼还是自性、还是性德,只是迷了的时候把它转变成烦恼,成这麽一个现象;觉悟了之後,这个现象马上又转过头来,菩提也无量。所以称之为“藏”,无垢藏。这位菩萨教给我们,我们用最简单的话来说,清净心为人演说。清净心没有丝毫希求之心,我们为别人介绍佛法、演说佛法,演还带表演,也就是我们要做给别人看。我这样做我能得到些什麽?什麽都没有,这才叫清净。如果我这样做,我希望得名闻利养,那不清净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边都不沾,又能勇猛精进,不舍一人,认真努力去做。像现在所谓义工,只尽义务,不讲权利。为那些众生服务?尽虚空、遍法界,为一切众生服务。第三位,“功德宝髻智生菩萨摩诃萨”,这个名号里面有福、有慧、有净,清净,宝是清净。功德是福,诸位要知道,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,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。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提醒同修,有福要给别人享,不能自己享,自己一享福就糊涂了;自己不享福,头脑永远是清新,永远清楚,享福没有不迷惑。福给一切众生享,那是真的福报,永远享不尽的福报。我们在生活当中衣食不缺,自在快乐,这就是享受。世间人以五欲六尘为乐,那叫苦中作乐,那里是真乐?那是迷惑颠倒。佛在经上讲,这种乐叫坏苦,享受尽了的时候,他觉得苦恼现前。其实在现前这个社会,我们冷静在旁边观察,正在享受的时候就苦,那里还要享受过了之後再觉得苦,正享受的时候他就觉得苦,他已经感受到苦,但是他不能把苦舍掉。所以现在做人,人生在一生当中的感受,比古人,不要比太久,比半个世纪以前的人所承担的苦受,比五、六十年以前的人要增加好多倍。往後我们这个苦日子,苦的承受必定还是一年比一年增加,不觉悟不得了,一定要觉悟。觉悟的人修功德,世间人能修福德的就不错,就很难得,总不如功德好。功德跟福德我们一定要辨别清楚,不能把它混作一谈,那就错了。功德是要自己真正下功夫,德是果报,决定不是说我们今天在道场;前面跟诸位讲过范围很广大,在道场里面捐一点钱算是功德吗?到道场里面来做义工是功德吗?不尽然也。为什麽说不尽然?会修的他在这里布施是功德,不会布施的是福德,会与不会都在用心。如果我在这里布施,不拘多少,布施完了之後连个印象都不着,他是功德;如果我在这里布施,我有求,布施之後佛菩萨保佑,保佑我升官发财、保佑我健康长寿、保佑我事事如意,他是有期望、有企图。有企图是福德,无企图是功德。无企图布施是什麽?布施清净心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在道场里面做义工,如果做义工我也是有企图、有希求,福德。我在这里做义工,只为大众服务,没有任何希求,这是功德。由此可知,功德跟福德在一念之差。古德从戒、定、慧来给我们作说明也很容易懂,持戒有功,功夫;你持戒很认真、很清净,有功夫,得定,那就是德;你得定就是德,我们现在讲你得清净心,那就是德,由此可知,你持戒要得清净心,持戒算是有功。如果持戒戒律很严,戒持得很清净,没有得定、没有得清净心,你持戒是福,是福德不是功德,持戒生天、生人道享福,人天两道的福报,不是功德。修定有功,开慧是德,开智慧,这是德。由此可知,修定,定修得很好,定功很深,一盘腿、一打坐,可以一个月、两个月、三个月不出定,定功深,没开智慧;智慧是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没有。你修定,这定是福德,不是功德,真的是福德。福德将来到那里去享?定修成了,到四禅天、四空天去享福,福德,这我们必须要辨别清楚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讲得很明白,“此事福不能救”,此事是讲了生死、成佛道这桩事情,这桩事情福德没用处,要功德才有用处。所以我们要懂得什麽是功德,什麽是福德。这麽一说大家对於功德福德有了一个粗浅的概念,可是还是很难落实。我们再讲一个浅显的例子,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:清净平等觉。我们布施修福,或者是做义工,帮助一切社会大众,我们的心行与清净、平等、觉这五个字相应是功德,与这五个字不相应是福德,这大家好懂。所以诸位要晓得,功德是了生死、出三界,功德能断烦恼、能证菩提、能出三界、能成佛作祖,福德不行。福德大者得人天福报,人间享大福,最大的福报到天上去作大梵天…
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