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華嚴》裏面說“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”,怎麽個同法?有情是法,無情也是法;相上不同,事上不同,作用不同,體性相同,體性裏面所含藏的德性相同。正因爲這個道理、這個原因,佛教給我們禮敬諸佛,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“禮敬諸佛”,諸佛裏面所含藏的一切萬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,有情衆生是佛,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無情衆生也是佛。爲什麽?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,不是二性,所以說虛空法界是自己,依報、正報是一不是二。在西方淨土裏面,大家曉得常寂光土裏面身土不二。同居土裏面是不是?也是。常寂光裏面身土不二太明顯,給你說你容易相信。我們現前這個世間,要給你講身土不二,你很難相信。其實我們現前這個世間,也是身土不二,你要能見到,你就入法界藏。我們不能入就是障礙,就是妄想、分別、執著這個東西害我們,害得真深,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,禅宗裏面講“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”,就這意思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麽?法界藏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,真正是難得讀到這個經,聽到佛這個說法。這個說法幾個人曾經聽過?幾個人曾經看到這個經?聽了之後覺得是有點道理,慢慢就可以契入,要真正能夠契入,要做功夫,真正用功夫。真正用功夫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,我們講生活裏面、工作裏面、處事待人接物裏面,盡可能降低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你說斷,很難,要把它降低。要是斷掉,你真是上上根人,你聽一座經的時候,你就證了初住菩薩果位,這是太少有、太難得。我們是中下根人,中下根人聽了這個法門之後,聽了這個道理之後,能夠把妄想、分別去掉一半,就了不起。然後要年年減少,月月減少,天天減少,到哪一天真的減少到等於零,恭喜你,你入法藏。減少到零的時候,就超越十法界,你就入一真法界。這是入法界藏的意思。下面這一句,“智無差別”,無差別就是平等性智。轉八識成四智,實在講相宗也說得很好。相宗修行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可是八識有一些是果地上轉的,有一些是因地上轉的。果地上轉,我們沒有法子,無從下手;因地上轉,我們就有下手之處,這很值得我們作參考。相宗是講理論,通一切法。在佛門裏面有叁個法門,可以說是佛門的共同科目,任何宗派、任何法門都必須要懂得。唯識是理,法相唯識是道理,你要通達,這共同科目;戒律是生活規範,無論你學哪一宗,無論你學哪一派,你不能不守規矩,這是共同科目;第叁個淨土,淨土是一切法門的歸宿,不能不學。所以這叁門在佛法裏頭叫共同科目,而且是共同必修的科目,修學任何宗派、法門,這叁個科目決定不能夠缺少。修淨土,法相不懂也沒關系,老實念佛也能往生,這是占了便宜。你要能夠懂得一點更好,懂得一點決定幫助你提高品位,也就是你帶業帶得少。你在日常生活當中,你的觀念轉變過來,那就是轉識成智。在因上轉的兩門,轉第六意識爲妙觀察智,轉末那識爲平等性智,這兩個是因地上轉。阿賴耶跟前五識是果地上轉;換句話說,因轉了果自然就轉。怎麽個轉法?那我們要想一想,第六意識的性質是什麽?分別。第七識?執著。分別就是第六意識,執著就是第七識,我們明了這個現象,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有了辦法,盡量不去分別它,盡量不去執著它。於對一切法不分別,就把第六識轉過來,那個時候觀察這一切世間叫妙觀察智,比分別更清楚、更明白而不沾染,所謂分別亦非意,分別不是意識。世間人用意識分別,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教化一切衆生,用什麽?妙觀察智分別。分別不是意,不是意是什麽?妙觀察智。執著也不是末那,是什麽?平等性智。這兩個識轉過來,阿賴耶自然就變成大圓鏡智,前五識自然就變成成所作智,成就一切所作。所作所爲沒有別的,利益衆生,佛菩薩決定沒有說利益自己。爲什麽?他衆生就是自己,法界就是自己。他不會說這個身是自己,不是的,盡虛空、遍法界是自己,所以他是爲衆生。實際上講就是爲自己,一切衆生就是自己。轉識成智,智無差別,識有差別。法界藏,法界是平等的。平等真法界,要用什麽東西來證得?無分別智,你才能證得。我們天天不要說接觸世間,接觸經典還是分別、執著,說老實話,經教的皮毛都沒有入,真正是做什麽?依文解義,叁世諸佛喊冤枉,你把他意思搞錯,一毫厘都沒有入進去。我們今天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如果說我今天這兩個小時得好處、得利益,你得什麽好處?明白了。明白之後去做,沒明白之前我對一切事物十分的分別、十分的執著;現在懂得這個道理減一分,你就得受用。減一分分別,減一分執著,你就入一分,佛所講道理你就真正懂得一分,真正體會一分;你能夠少兩分分別,少兩分執著,你就能夠入兩分。雖然是凡夫,有一點相似的境界,不是真的。真的要怎麽樣?十分的分別都斷,十分的執著也斷,完全轉識成智,你就真的入,入法界。這一入法界就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初住菩薩,不但超越六道,超越十法界,完全不一樣;你已經超越,可是你身體還在世間。圓教初住菩薩,給諸位說就叫成佛。江味農居士注解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講“諸佛如來”,江居士的注解他就注得很清楚,諸佛是指哪些?圓教初住一直到如來的果位,四十二個位次,叫諸佛。爲什麽說圓教初住就叫諸佛?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就能在十方世界隨類化身,應以佛身而說法者,他就能示現八相成道。天臺大師講六即佛,分證即佛,他是分證佛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他不是相似位、不是觀行位,他是分證位;不是圓證,分證,決定不是假的,所以他是真佛。我們在平常能用這個方法改變我們的觀念、改變我們的心理,然後再用念佛的方法來加功用行,這速度很快,其他法門真的是比不上。我們的道場就是向這個方向、向這個目標來做,而且是勇猛精進快速度的在做。諸位同修要珍惜這個機會、珍惜這個緣分,緣分相當不容易遇到。學轉識成智,修無分別智,我們才能夠契入,能證的。能證跟所證是一不是二,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。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,佛教不是宗教,不是哲學。爲什麽說它不是哲學?哲學有能、有所,佛法裏頭也有能、有所,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,這就不屬於哲學,超越它的範圍。能證跟所證是一,所以叫無差別。這裏面又有兩個說法,一個是都沒有相,這是說理同,從體性這一面去看。能證的智無相,所證的境也無相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相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無相,從理上說。佛在經上也講,“無有少法爲智所入,亦無少智而入於法”,佛這兩句話就說明,能所非一非異而無差別,說明這樁事情。第二種講法,同法界故。境是法界,智也是法界,這是講同事相。換句話說,能入包含了所入,所入也包含了能入,像兩面鏡子光光互照。佛在底下經文上又說,“無有智外如,爲智所入”,智是平等性智;如是真如理體,包括一切事相。爲什麽?智就是如,智就是自性,智就是法相,反過來看,亦複如是。“亦無如外智,能證於如”,如也完全包括無分別智。智在哪裏?智在如中;智在哪裏?智在事中,智在相中,所以它是一味平等。一味平等裏面不礙性相,不礙智如,所以給你說是非一非異。菩薩在名號裏面給我們顯示出來總別,這十位同名的菩薩,普賢菩薩是總,其馀九位是別,總是別之總,別是總之別,不二,總別不二。後面列了十位菩薩,異名。異名跟前面相應,讓我們從這裏覺悟,異是同中之異,同是異中之同,同異不二。異在哪裏?異在同中。同在哪裏?同在異中。世尊用這些善巧的方法,顯示出不二法門,顯示出一真法界,理事如是如是。古大德也有發明,這就是說他們有體會,他們有個說法,“智相盡故不有”,不有就是無,不有就是空;“能令智相盡故不無”,不無就是有,所以智跟境實在講是相輔相成。我們修行忽然開悟,怎麽開悟的?我們現在沒開悟,也不知道開悟是什麽樣子,也不曉得是怎麽開悟法。可是我們從經教裏面,看古人記載裏面,我們看到很多;有人聽經開悟,有人拜佛開悟,有人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一定什麽因緣,一觸發,他開悟,千差萬別。開悟就是平等性智現前,我們要問平等性智在那裏?如果不在這一切萬事萬物上,他接觸怎麽會開悟?你從這個地方冷靜去思惟,虛空法界,佛講的有道理,一毛孔、一微塵都含攝盡虛空、遍法界,裏面無盡的智慧德能都在其中。所以根性利的,正所謂頭頭是道,左右逢源,哪裏沒有悟處?一定要去找個地方去搞悟處,找不到,到哪裏去找?因爲那個找,就是個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正好把你的悟門障礙住,這正是古人說,“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”,就是這麽個道理。因此,我們對智跟境都不可以分別、都不可以執著,這是總結論。才有分別、執著,迷了。迷,正好障礙你的悟門、堵塞你的悟門。不但於世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佛法也不分別、不執著。爲什麽?佛法從緣生,換句話說,哪裏有佛法,佛法是跟世法相對建立的,這一邊沒有了,那一邊也沒有了。有世法才跟你講個佛法,世法沒有,佛法在哪裏?我們要曉得世尊說法善巧方便,真正能體會他說法的真實義,我們才會得受用。千言萬語,總歸一心,所以古德才說,平等無礙是事實真相。所謂不礙真而恒俗,不礙理而發揮事相,理事無礙,真俗無礙;不但無礙,它是一,它不是二。在佛法裏面講到修學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實在講很多很多。轉識成智是一個綱領。宗門用照而常寂,寂而常照,寂照不二,宗門常用,禅宗裏面常用,也是修學的總綱領。淨土裏面用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;一心不亂是定,心不顛倒是慧,所以定、慧也是總持法門,也是總綱領。寂就是定,照就是慧,所以你細細去思惟,他們講的話不一樣,用的字不一樣,裏面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