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6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你要契入。契入就是一般人講你要證得,你修行證果,你要證到這個境界,這要靠修行的功夫,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做不到。當然這不是我們初學,短時間就能學得會的,短時間能夠契入是天才,不是普通人,佛法裏面講再來人,不是再來人決定不可能。第二個方法就是熟。熟要靠長時間的薰習,講臺上千錘百煉,熟了之後自自然然也能夠契入。入得淺深也看你自己斷證的功夫,你要真正能舍、真正能放下,你才能入得進去。世間人爲什麽修行不能契入境界?放不下,放不下是障礙。名利是障礙,五欲六塵是障礙,貪嗔癡慢是障礙,妄想、分別是障礙,你放不下,所以你修行功夫就不得力,一定要放下。看到別人精進,自己要生慚愧心。經不可不讀,讀經,真正修行人,就是古德所講的“隨文入觀”,隨著經文,入觀就是契入境界。經裏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,跟自己的心融合成一片,這叫會讀。所以讀要細讀、要精讀,不要讀得很快,讀得很快你只能夠修粗淺的戒定慧叁學,你不能夠深入境界。深入境界,不是只觀大意,不是這樣的。所以細讀深思,你才能入得了境界,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。你們同修昨天晚上念佛二十四小時,一晝夜,念得很精進,令人感動。我看到你們這個樣子,我也不能落在你們後面。我昨天晚上睡兩個半小時,今天中午休息一個小時,精神不錯。我昨天晚上四點半鍾睡覺,我讀《華嚴經》,你們念佛,我讀《華嚴經》,你們幹,我也要幹。所以睡眠是障礙、是昏沈,我們必須要把它克服,必須要把這一關突破。我們生在末法時期,精神體力這是業障深重,罪業深重,要求叁寶加持,我們有真心、有切願,認真努力,我們相信佛菩薩能夠加持我們,有信心就可以做得到。世尊當年在世,僧團裏面出家人每一天睡多少時候?四個小時,釋迦牟尼佛規定的。什麽時候睡眠?中夜。晝叁時、夜叁時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中夜就是我們現在晚上十點鍾到兩點鍾,十點鍾睡覺,兩點鍾起床,睡眠的時間四個小時,佛給我們規定的。我們一天要睡眠超過四個小時,已經就很慚愧,就很難看了。如何能夠真正做到四個小時的睡眠,我們相信足夠了。精神體力的消耗,我常說過,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念上,妄想。如果你妄想沒有,心地清淨,給諸位說你飲食也少,你一天吃一餐夠了,一天睡四個小時夠了。心地清淨,身心健康,才叫一個正常人。每一天吃叁頓,睡眠要八小時,不正常,這個人就有病,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。佛在世僧團裏面的大衆,才是一個正常健康的人。我們曉得我們的毛病發生在哪裏?妄想。妄想太多了,煩惱太多了,雜念太多了,我們要把這個統統放下。再跟諸位說,內外都要放下,內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煩惱放下;外緣如果不放下,麻煩,外緣常常在勾引你,你能不受誘惑?外緣是五欲六塵、名聞利養,統統放下。所以從前出家人什麽都沒有,叁衣一缽,過最簡單的生活,他有最健康的身體、有最端莊的容貌,心清淨,相隨心轉,體質也隨心轉。所以財色名食睡統統要放下,飲食一餐就夠了。慢慢來,等到彌陀村,李木源居士告訴我,將來九樓就是久住的,長久住在這邊的;九樓是久住的,八樓以下不是久住的,不是長住的,來來去去的;九樓才是真正長住,十樓這兩層是長住。長住,如果長住的人真正能夠做到日中一食,睡眠不超過四個小時,有資格住九樓。一天吃叁餐,只可以住八樓以下。實在講到那個時候,身心清淨,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過去在臺中求學,李炳南老居士一生,他是日中一食,而且吃得很少。他睡眠多少,我就沒有問他老人家了,在我想也不會很長。他的身體好,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,只有末後兩年才接受學生照顧他。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,耳目聰明,一生沒有拿過手杖,沒有。這是個在家居士,而且工作量超過一般常人,他都能做到。我們今天什麽事情都沒有,一切放下了,就是在念佛堂念個佛,要達不到他這個標准,我們還能算是一個念佛人嗎?所以這個標准,在我相信不難達到,確確實實我們是可以做到的。我們要認真努力向這個目標邁進,然後你講經說法的音聲就真的是雷音幢相,你就有這個形像出現。第四尊∶【雨華妙眼道場神。】“雨”字念去聲,念雨,作爲動詞,就是從上面落下來,當動詞,落下來是花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、在《觀無量壽佛經》裏面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六時雨花,它每隔一段時間空中就有花往下落,空中的莊嚴。這種莊嚴就像我們人間,新加坡的國慶日快到了,我相信到那一天夜間一定放煙火,煙火就是雨花。它在晚上放,佛國土裏面日夜都不間斷,空中莊嚴美麗極了,這是屬於空中的莊嚴。實際上它的含義,提醒我們要修六度萬行。“花”表因行,花的種類多,表行門無量無邊。《華嚴經》上雜花嚴飾,翻經的大德把雜花的雜字省了、舍掉了,取花;嚴飾,飾是裝飾,飾也省略掉了,所以翻作《華嚴經》,實際它梵文原本的意思是《大方廣佛雜花嚴飾經》。雜花就是各種品種都有,一樣都沒有漏掉。雜花莊嚴,代表行門的無量無邊,六度萬行,表這個意思,這是用這個來提醒我們。怎麽個修法?也就是在生活裏面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一定要與菩薩行相應。下面有“妙眼”,就是佛經上講的如來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《華嚴經》上講十眼。任何一個眼觀察世間,相有體無,事有理無,這一切事理、業因果報,觀察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自己不舍因行,樂意示現種種身分,以種種法門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、離苦得樂,這才叫做妙眼。簡單的說,不著相就妙了,著相就不妙了。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不論是顯教、是密宗,或者是禅宗、教下,著相就不妙了,不著相就妙。爲什麽說不著相就妙?因爲相是假的,相不是真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。再告訴諸位,不但十法界的相是虛妄的,一真法界的相也是虛妄的。所以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要把極樂世界的那些相又當真,那就壞了,你就完全錯了。佛在經上,《般若經》上說得很多,譬如說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,它裏頭沒有說極樂世界例外,沒有說;沒有說華藏世界例外,沒有說。由此可知,凡所有相,世出世間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。爲什麽?因爲相是自性變現出來的,體性是無相的。體性雖能現相,所現的相決定跟體性相應;體性無相,現出來的東西是真的有相,哪有這種道理?沒有這個道理。所現出來的相決定是幻相,所謂幻相就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就與體性相應。所以一真法界也好、十法界也好,所有的現象就同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“如夢幻泡影”,就是講“不可得”。不可得當然也就不可取、不可執著,這叫妙了。你眼觀察是妙眼,耳聞是妙耳,身觸,無一不妙,一執著就錯了,你就迷了。所以這些幻相,相雖然是假的,是虛妄,不真的。你可以欣賞、你可以受用,決定不能執著,凡夫的過失就是執著。不但不能執著,分別都不可以有,你分別就錯了。因爲你有分別,所以才有四聖法界的出現;因爲你有執著,所以才有六道輪回。所以在這些形相之中,如果我們離開分別、執著,就超越十法界。我們現在還在這個地方,在這個地方是即相而離相,離即同時,離即不二,這叫真理。所有一切境界相,對你不産生障礙了,沒有障礙了,就如同《心經》上所說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”,“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”。色就是色相;空是講體性,空是講不可得、無所有。所以一切現象,當下就是無所有,當下就是不可得,你還有什麽好分別、執著的?諸佛菩薩講經說法,是因爲一切衆生迷在這個境界裏面,不知道事實真相。虛妄生起分別、執著的念頭,於是佛的種種示現、種種說法,無非是破衆生的執著而已,破衆生的分別而已。衆生果然於一切法不分別、不執著,諸佛如來一句話也沒得說了。所以佛跟佛見面,沒有一句話好說的,爲什麽?都是一念不生,都是清淨寂滅,所以佛跟佛見面的時候沒有一句話。不但沒有一句話,也不會看一眼。所謂是眼觀鼻,鼻觀心,不會看一眼。我們要細細想一想這個境界。再看第五尊∶【華纓光髻道場神。】“纓”是纓絡,莊嚴具。纓絡現在比較少見,但是還是有。我們看看菩薩的像,塑的像也好,畫的像也好,大概一般菩薩的像都配著有纓絡。現在一般人雖然沒有戴纓絡,常常戴項鏈,戴的這些首飾就是屬於這一類的。纓絡是花纓,寶造成的;金的花、銀的花,七寶花把它穿成纓絡,取這一個意思。“華纓”也是表菩薩行門。“光髻”表菩薩心,菩薩的心就是般若智慧,跟我們凡夫的心不一樣。凡夫的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,菩薩的心是四智菩提,轉八識成四智就是菩薩。所以菩薩的心是智慧,智慧高勝就是髻的意思,表示智高。唯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、日常工作當中、一切應酬當中,無有一法不是菩薩行。菩薩行在哪裏修?由此可知,菩薩行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。這四個字如何落實我們自己現前的生活?就在現前生活裏面,我們取最簡單的、最容易的。《華嚴經》實在講太複雜、太多、太繁瑣,我們想記都記不清楚。記都記不住,你怎麽修法?所以我們還是回歸到綱領的科目。淨宗學會提的五個科目,昨天給諸位報告過,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、普賢十願。我們在生活裏面,與一切人、一切事、一切物接觸的時候,都能夠遵守這五個科目,就是花纓,萬德莊嚴;念念都與這一句阿彌陀佛相應,光髻。一切時、一切處都不忘執持名號,與彌陀的信願解行統統相應,名號的功德就落實在我們生活之中。第六尊∶【雨寶莊嚴道場神。】這個意思偏重在弘法利生。自己認識珍寶,自己得珍寶的受用,這個珍寶是大乘佛法,這個珍寶就是指這一部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由此可知,雨的意思是要我們把這個珍寶,像雨水降落一樣,不分根性的利鈍,不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