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十位菩薩都與真心本性、法界相應,所以名號上有一個普字。第十位我們說最淺顯的意思,他的形象可以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、一切菩薩的好榜樣,這才是形象普的意思。怎麽樣修行才能給虛空法界菩薩做好樣子?這個菩薩裏面包括《華嚴經》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諸位要曉得,這二十尊菩薩都是等覺菩薩,他們所證的果位跟普賢菩薩完全相同,無二無別。《華嚴》所說究竟圓滿,任何一位都具足一切位。我們今天初發心可以學等覺菩薩的德行,我們可以模仿、可以學習。等覺菩薩那麽高的地位,他也不舍我們初學人的因行,這才叫圓融,這才是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話雖然是這麽說,實實在在講,我們今天這個形象怎麽能跟菩薩比?跟初果須陀洹,我們也比不上,我們跟人家在一起也還慚愧莫名。那麽今天我們怎麽學法?我們如果能做到,現前出家人做到一切出家人的好樣子,在家人做到一切在家人的好樣子,就不錯。佛法決定興旺起來,佛法決定受到社會廣大的尊敬,受到社會一切大衆的愛戴、擁護,修學。所以要做出一個好形象給人看,這個重要。你講得再多,你勸人讀得再多,沒用處,那個印象都不夠深刻;做出樣子給人看,給人的印象就深刻。所以諸佛菩薩在華嚴會上表演樣子給我們看,我跟諸位說,這二十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示現,他們現在地位都是等覺菩薩,而實際上這裏面許許多多菩薩都是古佛再來。前面我們講過“道後普賢”,成了佛之後再退回作等覺位的普賢,倒駕慈航,爲什麽這樣做?作榜樣給我們看,做出這個樣子讓我們來學習,所以這種經不能夠含糊籠統念過就算,那個不行。一定要記住佛的教誨,深解義趣,要對這個裏面理、事了解得愈深愈好,但是深解也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做得到,要怎麽樣做到?要行到,你理解一分,你把這一分做到。行幫助你理解,解幫助你修行,解跟行相輔相成,才能深解。如果你只是在這裏學,只是在這裏研究,天天聽、天天講,不做,你的境界就到此爲止。爲什麽?沒有深度。完全沒有修行,你完全在文字表面上,一分都沒有深入,古人的注子注得再好,你也是看它表面,你也不可能有深度,你體會不到。深度是講體會,字字句句其深無底、其廣無邊,我們常比喻作佛法大海,佛法大海就是性海,就是自性的性海,那有邊際?不行,那怎麽能成?行就是一定要把它做到。昨天雖然說得很詳細,今天不能不再做一次補充,希望我們對於每一尊菩薩,他的名號裏頭含義要懂得,我們抓住這個綱領,怎樣去學習。下面這有十位異名菩薩。前面說過,異是同中之異,同是異中之同,說明同異不二,才真正體會到盡虛空、遍法界確確實實是一個自己。《華嚴經》上所有這些菩薩,將來連這些神衆都包括在內,這總有一百七十幾類,都是自己的性德,離開自性一無所有,全是我們自己的性德。佛常講我們迷了自性,通常大乘經上說這一句說得沒錯,我們聽起來“迷失了自性”是一句含糊籠統的話,我迷失那些自性?《華嚴經》上一樁一樁給你點出來。我們想想沒錯,真的,迷失了。德普迷失了、慧普迷失了、行普迷失了,確確實實迷失。佛在經上講自性裏面萬德萬能,這話不是假的,性德本具。“萬”是個形容詞,比喻不止一萬,一萬太少了。“萬”是十,十代表圓滿,十而百、百而千、千而萬,十表大圓滿,表這個意思;萬德是表大圓滿,實在講是無量無邊。《華嚴經》讀過,如果能有一、兩分的體驗,你這個人那有不尊重自己的道理?我們常常勉勵別人,自己要尊重自己,要自重、要自愛,《華嚴》要體會到一分、兩分,這個人真的會自重、真的會自愛。能自愛就能愛人,能自重就能重人,一定的道理。凡是不能愛人的人,不自愛;不能尊重別人的人,不自重,一定的道理。他爲什麽不能自愛愛人?爲什麽不能自重重人?迷了。世尊一句話把這個根源給我們說出來,業障習氣深重的凡夫,如果不是這樣的大經,這樣長的時間熏習,我們確確實實對佛講的話沒法子理解,理解深一層更難了。大經有緣在一起共同學習,無量劫的因緣,這世間人講無比的福報;沒有大因緣、大福報,你怎麽能遇得到?

  〔叁〕 異名菩薩向下經文,十尊異名菩薩。第一尊:【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。】我們要從名號裏面去想像它的境界。大海、夜晚,夜晚才有月光,白天那會有月光,夜晚是非常安靜。如果諸位要有行海經驗的人,曾經坐船去旅遊的人,會有這個經驗;在大海當中,夜晚月光很好的時候,你在船上甲板上散散步,這個味道就能體會出來。佛經上日、月、燈明都是代表智慧,月光是代表清涼的智慧,特別怡人,這是表智慧之行。智慧之行是什麽?智慧的生活,行就是生活行爲,你每一天生活在清涼智慧之中,就好像夜晚在大海裏面看到的月光,景色清淨深遠,海的景讓你看到很深很遠。生活行持裏面要依大海,海是性海,真心本性。生活在菩薩十波羅蜜之中,性海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無量智慧德能把它融在文殊的十度十波羅蜜,普賢的十願,這二十條。十度、十願都是依自性無量的智慧功德顯現出來,就好像我們看月光清淨。不但海水深遠,天空更是深遠,以清淨心、清淨行;清淨心像虛空一樣,空中的明月,清淨行像大海一樣;莊嚴這個國土。莊嚴國土,用這個心行服務現前的社會,服務現前的大衆,這叫莊嚴。換句話說,每一尊菩薩所表的智慧德行,我們在生活上都用上、都兌現,這是我們天天念回向偈,“莊嚴佛淨土”,你怎麽個莊嚴法?落實在生活當中,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,造福社會、造福國家、造福人類,這叫莊嚴。所以自己如果沒有清淨心、沒有清淨行,每一天念的“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淨土”,是在那裏喊口號,無濟於事,拿什麽去莊嚴?要拿我們的心地、要拿我們的行爲出來莊嚴才行,才是真的,真實功德。我們學了,學了一定要學明白,決定不能含糊,含糊籠統趕時間把這趕過去,經是講圓滿,一點用處都沒得到,這叫白講。不如講個一句、兩句,細細的講,我們真搞清楚、搞明白,確實可以落實在生活上,我們做到了,做到這個形象就能夠影響社會,就能夠影響大衆,光照大千。這個意思在此地。

  【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、雲音海光無垢藏菩薩摩诃薩、功德寶髻智生菩薩摩诃薩、功德自在王大光菩薩摩诃薩、善勇猛蓮花髻菩薩摩诃薩、普智雲日幢菩薩摩诃薩、大精進金剛臍菩薩摩诃薩、香焰光幢菩薩摩诃薩、大明德深美音菩薩摩诃薩、大福光智生菩薩摩诃薩。】這一段是介紹華嚴會上出席的大衆。前面跟諸位報告過,這個大會無比的殊勝莊嚴,出席的團體,衆就是團體,一共有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每一個團體裏面人數都是不可思議。這個會圓滿稱性,所以其中所說句句都是講到盡虛空、遍法界,這是華嚴境界,圓滿的法界,一絲毫都沒有欠缺。法界是什麽意思?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世尊在這邊告訴我們,法界就是我們本人。因爲我們自己迷失了自己,迷失自己也就是迷失了法界。法界的這些現象,佛在經上比喻說幻相、夢幻泡影,我們現前的境界相也是幻相。幻相不是沒有相,確確實實有相、有作用、有感受,但是它沒有自體,完全是空寂的,就像我們作夢一樣。諸位知道,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,夢中確是有相,不能說它沒有相;夢中有相,也有作用,同樣也有感受,有苦樂憂喜舍的感受。可是夢醒了之後才曉得,這是一場夢,不是真的,假的。什麽時候我們在法界裏面也一下醒悟過來,知道六道、十法界、一真法界原來都是一場夢。夢有沒有長短?給諸位說,沒長短。不要認爲我們晚上作夢的時間很短,我們在六道輪回,佛經上常講無量劫,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實際上都是一刹那。所以《華嚴》,後面經還很長,到十定品裏面給我們講真話,時間真正的時是刹那際,這是給你講真話,一點都不假。可是我們初學的人,不但是初學,老修,甚至於說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、證得辟支佛果、證得菩薩的果位,對於刹那際很難接受。但是知道佛所說的話句句真實,決定沒有妄語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佛的言語“真語者,實語者”,真就不假,實就不虛。“如語者”,如是與事實真相完全相符合,佛說話也不會添一點,也不會減少一點,事實是怎麽樣,他老人家就怎麽說法,所說與事實完全相應,如語。“不妄語,不诳語”,如來的話是最靠得住,所說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。說宇宙人生就是說我們自己,人生是我們本人,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。通常我們有分別心,自己跟生活環境把它分做兩樁事,不是一樁事,總是起這些分別、執著。而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,依報跟正報、自己跟生活環境是一不是二。這些話都非常難懂,難懂的原因就是我們迷失太久,都把假的當作真的,認假不認真,認虛不認實,這是我們凡夫毛病習氣。什麽時候回過頭來醒悟了,然後才證明,我們講信解行證,證什麽?證明佛所講句句話是正確,沒有錯誤;我們想錯了,我們看錯了,我們說錯了,證就是證明這一個事實真相。這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菩薩排列在第一,第一段給我們介紹菩薩。菩薩衆裏面先給我們介紹的是同名菩薩,這個意思跟諸位報告過。今天這十位菩薩是異名菩薩,異跟前面同,這就是異跟同,異同是一不是二。同,異中之同;異,同中之異;同異不二,這個裏頭才有味道。所以這一部《華嚴經》,根性利的人,給諸位說,不必聽完,這全經八十卷,也許你聽了幾卷,你就開悟,你就入華嚴境界。華嚴境界是什麽?不二法門,一真法界;總別是一,同異是一,一真法界。《維摩經》裏面講“入不二法門”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,你才真的把事實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,這裏面得的受用無量無邊,不可思議。“海月光大明菩薩摩诃薩”,這是從他的德行深淨處說。深是從德性上講,深廣無際,深廣沒有邊際。在事相上,佛給我們講山河大地,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