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的帝業。我們在傳記裏面曾經看到,他旁邊親近的這些大臣,聽到有人對皇帝的批評是錯誤的,所以跟唐太宗說,“他這個指責錯的,應當要受懲罰”,唐太宗不許可,“不可以”。這大臣問他爲什麽?“如果我要懲罰這個人,以後沒有人敢在我面前說過失”,你就想想貞觀之治是怎麽來的?他真有過失,你指責他,他感謝你,他改過自新;你看錯了,他沒有過失,你偏說他的過失,他也能包容你,他不責備你。他讓天下人都敢在他面前說他的過失,他以這個做借鏡來改過自新,一代偉人的成就不是偶然的。這是在古聖先王之中,沒有人能跟他相比,這一點實實在在是非常難得。攝諸善見,我們要學,要學接受別人的批評,勇於改過。別人縱然誤會我們,說錯了,不以爲怪,不必去計較,不必去爭論,歡歡喜喜接受。我們自己的態度,所謂是“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”,統統歡喜接受。特別是爲社會大衆服務一定要有這樣的胸懷,我們才能把工作做好,把服務做到圓圓滿滿。第五尊:【妙寶星幢足行神。】這個裏面的意思比較上難懂。什麽叫寶?什麽叫星?星跟寶表的是什麽意思?在佛法裏面,“寶”是表性德,通常我們講叁寶。自性叁寶是什麽?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說,覺、正、淨;自性覺叫做佛寶,自性正叫做法寶,自性淨叫做僧寶。所以佛、法、僧叁寶,就是自性的覺、正、淨。“妙”的意思是離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才叫妙。如果我們的思想見解、一切作爲,超越不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不妙;妙是遠離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性德圓滿,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,示現在工作之中,示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而若無其事,這個妙了;就是前面跟諸位所說的不著相,不著相就妙。日月星都表智慧,星的光雖然小,但是星多,繁星。日只有一個,月也只有一個,星則無量無邊。“星”表法的意思表繁多,表後得智。如果我們用日月星來表智慧,多半是用太陽表根本智,月亮、星星表後得智;月,後得智裏面的自受用,星星表後得智的他受用。無論是自受用、他受用,都非常的突出,“幢”是表突出的意思。這個意思怎麽樣連貫?大家想想就明白了。在他崗位上,用他的智慧,幫助社會廣大的群衆。又能夠不著相,天天這樣做,認真努力服務,完全是做義務,做得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,不求報酬,這就妙寶。現在人工作,報酬多就多做一點,報酬少就少做一點,沒有報酬不做了,與這個名號就完全相違背了。所以如來示現這種身分,服務社會大衆,他做出的樣子是全心全力以他的智慧、以他的勞力、以他的技能,服務社會,服務大衆,不計報酬,他表這個意思。第六尊:【樂吐妙音足行神。】“樂”是喜歡,“妙音”是利益一切衆生之音,這叫妙。能利益一切衆生,言語議論,種種教誨,這是善,善音。善音如何變成妙音?妙是不著相,妙是從清淨心、平等心、大慈悲心裏面生出來的,這就叫妙音。對於一切衆生沒有分別,所謂是心地清淨平等,看佛、看菩薩、看天人,看畜生、餓鬼、地獄,平等平等,無二無別,這才叫妙。怎麽樣才能把一切衆生看成平等?經上說得很多,見一切衆生體性就平等了。可是見一切衆生的體性,先要見自己的本性,禅家所謂明心見性。見性成佛了,佛是什麽?佛是平等覺。由此可知,不見性就不會平等,見性就平等了。所以你能見自己的自性,就能見一切衆生的佛性,能見一切萬物的法性。這個時候平等性智自然現前,然後你的音就妙了,你也喜歡說法了,喜歡幫助人,這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。在四無礙辯才裏面,這叫樂說無倦,喜歡說法,不疲不倦,表這個意思。第七尊:【檀樹光足行神。】“樹光”,我們凡夫看不出來,看看這些樹,好像這樹都不放光。可是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,在本經裏面所讀到,諸佛如來的淨土,其中樹木、花草都是無量衆寶成就,所以樹木、花草都放光,光色燦爛,美不勝收。“檀”是香。佛在經上說,我們這個世界,閻浮提最名貴的好香叫檀香,我們現在所講的檀香。我們現在所見到這個檀香,是檀香裏面品質很差的。真正好的檀香,現在衆生沒有福,那是境隨心轉,沒有福報,雖然有檀香,香也變質了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佛在世那個時代,檀,一點點檀的香,我們常講一片,這一片檀香燃起來之後,他的香氣可以遍滿四十裏,四十裏這個範圍之內,都能聞到這個香氣。聞到這個香氣,許許多多瘟疫病都自然就好了,有這樣殊勝的效果,所以這個檀香能治病。想想我們現在縱然買到很好的沈香,檀香裏面很好的沈水香;我們曉得一般樹木放在水面漂起來的,不會沈下去,可是沈水香放在水裏它會沈下去,他的密度比水要大。這樣的香也相當名貴,大概一斤不少錢。可是燃起來,別說四十裏,恐怕四十尺外面都聞不到,這香氣就聞不到了。這個原因要曉得,我們衆生業障太重,根性太劣,所以真正的好香統統都變質了,境隨心轉。我們也曾經講過,風水隨著我們心轉,這一些物品是屬於風水裏面的一種。所以人心要純善的時候,這些物質它都轉變,變成上妙之寶物。名號裏面,它的德用我們要學習。這個學習,我們以光明、以寶香這種氣氛接觸大衆,令一切衆生接近你的時候,自自然然對你生仰慕之心,你的光明攝受他。寶香我們今天講氣氛,你有溫雅,就如同寶香一樣的氣氛,使他接觸之後,我們常講流連忘返,很願意在這個氣氛之中,也就是《楞嚴經》上所說的“香光莊嚴”。有沒有這個現象?有。但是很難遇到,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、有修持的人不一樣。我這一生接觸的善友,只有章嘉大師確確實實是像此地講的檀樹光。你在他的身邊,跟他坐在一個房子裏面,縱然一句話都不說,你那個感受非常舒適,非常的希有。你有這麽一次經驗之後,你就很想常常接近他,很想坐在他的身邊,也不必靠近,跟他坐在一個房子裏面,感受是無比的舒適,讓自己的心也得清淨,妄想煩躁自然它就不起了。這是善知識他的修持、他的德行真正能夠感人,一句話都不必說。現在人講的氣氛、講的磁場,與這個意思很接近。下面一尊:【蓮華光明足行神。】這一尊與第二尊蓮華光足行神,意義完全相同。前面講蓮華光,此地講蓮華光明,多一個字。多一個字,名號裏頭的意思就不是完全相同。前面蓮華光,此地蓮華光明,前面雖有光,還不太明;現在這個光很明。所以名號裏頭多一個字,少一個字,或者是換一個字,意思確實不一樣,你要把它看一樣,就變成雷同了。這兩尊菩薩所表的,蓮花光是自受用,蓮花光明就表他受用。但是我們曉得,如果自受用沒有得到,決定不可能有他受用,所以自行化他。前面講蓮花光,自己有廉潔的操守;這地方是廉潔操守能感動別人,能令人效法,使人發心向你學習,這是明的意思。第九尊:【微妙光明足行神。】名號裏面的微妙,什麽叫微妙?微妙到什麽程度?真正叫妙不可言。“微”是精微、精華,“妙”是美妙,他的精致微妙到極處。這是贊歎他處事待人接物,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,無不是圓滿、無不是美妙,一絲毫的過失都沒有,這才叫微妙光明。從這個名號裏面,我們就能體會到,如果不是如來倒駕慈航示現的身相,這個境界絕對不是神衆能達得到的。所以這神衆是誰?諸佛如來應以足行神而教化者,則現足行神身而度化之,就這麽回事情。這一尊足行神如是,每一尊足行神皆如是;華嚴會上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華嚴這個法會,說實在的話,諸佛如來的大會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回頭再來觀察我們現實的世間,我們現前的世間是怎樣性質的法會?也是如來圓滿的法會。如果你要說我們是凡夫,跟佛有很大的差別,你就不懂得華嚴的義趣,在開經偈上說“願解如來真實義”。我們是不是真的諸佛如來?給諸位說,真的,一點都不假,是真的。大乘經上說,諸佛如來是破纏的如來藏,我們凡夫是在纏的如來藏,就是種種煩惱纏縛的如來藏。他出了纏縛,我們現在還被纏縛住,如來藏是一不是二,哪有差別?佛法裏面講的信解行證,信什麽?信自己本來是佛,信自己現在是有一些迷惑顛倒煩惱的佛,我們是這種佛。但是要曉得佛是真的,不是假的,這一點迷惑煩惱不是真的,是假的;假的可以舍掉,真的一定現前。馬嗚菩薩《起信論》裏面說得好,“不覺本無”,不覺就是迷惑煩惱,本來沒有;“本覺本有”,本覺就是如來。我們學佛的人,信心在這個地方建立,然後才不會輕視自己,才知道如果我們自己發憤努力用功,佛在經上講的勇猛精進,斷除煩惱習氣,這一生成佛是做得到的。凡夫一生要不能證得究竟圓滿,那佛說《華嚴經》是什麽意思?沒意義了。佛說《華嚴經》最重要的一個目的,告訴我們凡夫,我們在一生當中可以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,就爲這一樁事情來的。他要不爲這一樁事情,他出現在這個世間毫無意義。我們今天生在這個世界,爲世人傳達這個訊息,這是我們的使命,是我們四衆弟子義不容辭的責任。我們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衆,令大家覺悟,生起信心。信心是修行證果的根本,本經所說,“信爲道源功德母”。源是比喻,水源。長江大河源頭在哪裏?從哪裏流出來的?這是個源頭。母是比喻能生,信心是成道的根源,能生無量無邊的功德。《金剛經》上說,“信心不逆”,又給我們講“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”。豈不證明《華嚴經》上這句話嗎?我們今天最難的就是建立信心。如果有清淨信心,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是決定沒有疑惑的。微妙光明裏面的意思,無盡的深廣。真正的信心是從明了通達裏面成就的,而明了通達又是從信心裏面生的,這就說明信跟解是相輔相成的;信能幫助你解,解幫助你信。所以我們信佛,最初信佛都是迷信,對佛法裏面真正的內容並不清楚、並不了解,我們對它就産生信心,就喜歡去研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