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3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些例子裏面去細心體會,他的總原則、總綱領,實在就是《金剛經》上所說,“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”,這是正受;“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”,這是禅定。六祖能大師所說禅定的定義,都是根據《金剛經》所說,外不著相叫做禅,內不動心叫做定。可是每一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,有人不貪財,再多的財物擺在面前不動心,他不執著,佛說這個人眼根在財裏面得叁昧。可是他雖然不貪財,他好色,這個色一接觸,他叁昧就沒有;財裏頭有叁昧,色裏頭沒有叁昧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,你才曉得我們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,你在幾個色相裏頭得叁昧,幾個色相裏頭不得叁昧?眼識裏的境界無量無邊,耳根對於音聲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,乃至於意根對法塵還是無量無邊。六根對六塵無量無邊境界統統都不著相、不動心,這就叫無量叁昧。所以究竟圓滿的無量叁昧,只有如來在果地上他才證得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他還不行,他證無量叁昧裏面還有沒有證到的。海是比喻,門是門徑,他所入的定功深廣像大海一樣。無論哪一個叁昧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,所以稱之爲門,門就是明心見性的門徑道路。“於一切處皆隨現身,世法所行悉同其事,總持廣大集衆法海,辯才善巧,轉不退輪。”前面這四句所說都是講果法,與會的這一些菩薩們,這是介紹他們的大智、大德、大能,他們所證得的。下面這一段是講他從果上所起的作用,這個作用裏面,這一段也可以分作叁個小段來說。第一個是現佛的身,現佛的事業,於一切處皆隨現身。佛有沒有身?佛沒有身,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。佛沒有身,佛能現一切身,應以什麽身得度,佛就現什麽身。佛在一真法界現的是報身,佛爲什麽要現報身?爲度地上菩薩,那就要現報身。何以故?地上菩薩證得報身,佛也要現同類的身才能度他。佛在六道人道裏面,要度這些人、這些衆生,一定要現人身。佛要度天人,一定要現天身。佛要度畜生,一定要現畜生身。畜生很多,佛要度那些豬,佛一定要變一個豬身;佛要度狗,一定要變個狗身。你跟他同類,同一個身相,才能跟他講經說法去度他,不同類的身不行。諸位一定要明了這一個事實真相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,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。一切衆生都執著這個身相是我,這個錯了。如果執著成佛,佛還有個身相,佛是什麽相?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試問你能不能成佛?你成不了佛,爲什麽?執著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轉輪聖王也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凡夫,不是天人,人道。縱然你修學得不錯,將來修成佛道,你也不過是藏教佛而已。藏教佛是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藏教佛在十法界裏面,沒有超越十法界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,把身相破掉。我有沒有身相?沒有身相,正因爲沒有身相,才能隨類化身。我們今天爲什麽不能隨類化身?執著這個身相就是我,跟這個樣子不一樣,就不承認這是我,所以沒有法子隨類化身。《普門品》裏面,觀世音菩薩說叁十二應,叁十二應是把感應,衆生有感佛就有應,把感應分成叁十二類,每一類裏面無量無邊。譬如說應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現佛身而爲說法。佛身很多,佛的形象也不一樣,天臺大師所講六即佛,那就分六大類。《華嚴經》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那就是四十一類,四十一種不同的佛。所以佛身也不一樣,佛有劣應身、佛有勝應身,這是大的區別。小的區別說不盡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他有能力隨類化身,如如來果地上一樣。“世法所行悉同其事”。佛用什麽方式來教化衆生,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?佛用同事攝,四攝法裏面講到究竟圓滿,同事。我們今天是初學佛,諸位一定要曉得,煩惱習氣沒斷,布施我們可以學。佛用布施,用現在的話說結緣。你要想行菩薩道,你念念都有結緣的心,時時刻刻有結緣的事,你要真去做。身上常常裝一點小的財物,遇到有緣的人送他,結緣。沒有,合掌歡喜,對他謙虛恭敬,這也是結緣,歡喜緣。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一句阿彌陀佛讓他聽進去,一曆耳根,永爲道種,都是結法緣。現在你們在家裏常常打電話,一拿起電話阿彌陀佛,給人結緣。我看現在許許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的阿彌陀佛,印的知恩報恩,都是跟人結緣。常常要有結緣的心、有結緣的行,這個是布施。第二個是愛語。愛語要明了,不是甜言蜜語,不是說些好聽的話,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錯。愛語是真正愛護他,這種語就是愛語。他做錯事情責備他,勸他改過自新,雖然說的話不好聽,愛護他也是愛語。所以愛語兩個字要搞清楚,不是花言巧語、不是甜言蜜語,那是口業裏頭绮語,不可以把绮語當作愛語,一定要辨別清楚。這個我們可以做的,我們可以學習。第叁個利行,這是我們也應該學習。利是有利益的事情,對他有利益,不是對我有利益。凡是對於一切衆生有現前利益,這是一切衆生最歡喜的,現前的利益。將來的利益,那是有聰明智慧的人他懂得、他歡喜,因爲眼前他看不到。所以一切衆生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做,要認真努力去做。諸佛菩薩給我們所示現,佛菩薩不但有高度的智慧,都有大福報,可是他們的福報沒有自己去享受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他們的生活都非常節儉,一點都不肯浪費,生活非常簡單,沒有求享受。我過去在臺中求學,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。我觀察他十年,十年不算短的時間,要說裝樣子,沒辦法裝十年,裝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,他一天吃一餐。如果你要說他的工作量,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,他不是沒事情幹,不是說每天在盤腿面壁打坐,一天吃一餐可以。你還有許許多多事情要做,那你這一餐怎麽可以?你的營養不夠。我們跟他相處,他很早就起來做早課,中午休息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,不多。他是兩個大學裏面的教授,他去上課;是奉侍官府的主任秘書,他上班,每天要去簽到上班,他很負責任。他創辦臺中佛教蓮社、慈光圖書館、菩提醫院,還有一個老人院,有兩個幼稚園。他是董事長,常常也得去看看,還要去參加很多會議。每一天,有的時候兩、叁個會議,至少有一個會議:念佛班。臺中蓮社蓮友很多,將來我們也模仿。蓮友多了就分班,他分四十八個念佛班,每一班有班長、有副班長,每一班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,就是請老師講開示。一個班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,四十八個班,他天天要跟大家見面,不同的班。班的人數少,兩、叁個班合起來,班的人數多,就是一個班。天天要跟念佛班開會,要答覆念佛同修的這些疑難雜症;他提問題,老師解答。你就曉得他的工作量。還要講經,還要教書。所以你要跟他見面,一定是一個星期之前跟他預約時間,臨時是決定找不到他,他沒有時間接見你。這樣的工作量,一天吃一餐。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,他吃多少?是不是把叁餐當作一餐吃?我曾經見過發心持午的人,他們持午不正常,把叁餐當作一餐吃,所以吃得沒多久一身都是病痛,得腸胃病,飲食不正常。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,比我們都吃得少。他是山東人,喜歡吃面食。一餐面條就一小碗,我們現在普通吃飯的飯碗小碗,一小碗。如果吃饅頭,很小的饅頭兩個。菜非常簡單。他的一天生活費用,在那個時候臺灣的錢兩塊錢,一天生活費用。我看到他很受感動。我在學佛的時候,我二十六歲學佛。學佛大概半年,我晚上這一餐就斷掉,就是一般人講持午。我只吃早餐、中午,晚上不吃,這是很正常。到臺中親近李老師,我晚上這一餐斷掉,已經相當長的時間。看到李老師這個樣子很不錯,我把早餐也斷掉,學他;我沒告訴他,我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。我說∶老師,我也吃一餐。多久了?八個月。身體感覺得怎樣?很好、很正常。他桌子一拍∶永遠下去,不求人。人到無求品自高,我們自己的生活簡單,不求人,生活很容易維持。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,這個沒有辦法,沒法子比上他。他一餐兩塊錢,我一餐叁塊錢,沒有辦法少,兩塊錢我做不到。這就是說明,他的心比我清淨。所以我在那個時候明白了一個道理。我講給他老人家聽,他點頭肯定,給我作證明。我發現一個什麽道理?飲食是能量的補充,也是體力的補充;好像燃料一樣,添燃料。這個身體每個人消耗量不一樣,有人消耗能量很多,他必須大量補充;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,他補充的就很少。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,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體質,你才能做。能量消耗,消耗到什麽地方去?妄想。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,真正維持體力,你的工作它所消耗,確實只有百分之五、六而已,不到百分之十。所以心地愈清淨,他消耗能量愈少。於是我們在經典裏面恍然大悟,阿羅漢七天吃一餐;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,半個月吃一餐。爲什麽?他消耗量少,所以半個月一餐他足夠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心地愈清淨消耗量愈少,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。如果你的妄想很多、雜念很多,你要學一天吃一餐,保險叁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來。爲什麽?你是個耗油的,像汽車一樣,耗油的車,你給它油量不夠,它走一點點距離,它就不能動,這是事實。所以心地愈清淨,妄念愈少,你的消耗量就愈少。我吃飯,吃饅頭,李老師吃兩個,我要吃叁個;他一小碗就吃飽,我要吃一大碗才行。這說明他那個功夫,我還達不到。李老師的收入很可觀,他兼差很多,收入很可觀。在當時,他一個月大概有將近四、五百元的收入,他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只六十塊,其馀這些錢統統布施,他沒有享受。學生多,有錢的學生也不少,看到老師生活這麽清苦,有的時候送一點東西給他吃。送去之後,他吃一點,吃不完,有人在那個地方,大家分而食之。有些人送衣服給他,他收了;那個人走了之後,那衣服馬上拿出來送別人。自己還是穿舊衣服,舊到什麽程度?我們只知道,他那一件中山裝穿了幾十年。破了?破了補。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我們才看到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