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碍法界∶事无碍、理无碍、理事无碍、事事无碍,这是诸佛如来、法身大士他们的境界。他们境界落实在那里?就是落实在我们这个人间,就是落实在我们的社会,就是落实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当中,问题就是你会不会?宗门常常勘验学人,会吗?会了,你就入境界,你就得大受用;不会,还要造业,还要受报,还要搞六道轮回。我们学佛,学什么?就学这个。不但超越我们这个世间,超越欲界天、超越色界天、超越无色界天、超越声闻、缘觉、权教菩萨。所以诸位契入佛法之后,世间法自自然然就放下,才知道佛法是真实,究竟圆满。“了达诸佛希有广大秘密之境,善知一切佛平等法,已践如来普光明地。”清凉大师在第三句里面,引用《大乘同性经》里面讲佛有十地,这十地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。从第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得地,一直到第八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,给诸位介绍过。清凉在《疏钞》里面说得很详细,道霈禅师《纂要》里面也都引用。第九是“无边亿庄严回向照明地”。这一句里面第一个是庄严,庄严是无量无边,说之不尽。佛经里面所说庄严,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美好,美好到极处,一丝毫的缺点都找不到,一丝毫的过失都没有。这种庄严无论是在正报或是在依报,正报是指我们的身体容貌端庄、体质丰满,没有缺陷;依报是生活环境、工作环境,乃至於休闲游乐的环境,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点。也许有人听到这个说法会怀疑,这可能吗?因为在我们常识里,不但我们一生见闻觉知的范围之中,乃至於我们从古代历史里面所记载,也没有听说有这麽圆满的庄严境界。就是以释迦牟尼佛来说,这是已经成佛,佛当年在世,我们在经上看到,他老人家还有托不到钵的时候,还有三月马麦之报;僧团里面还有六群比丘,也就是佛的学生当中还有不听话的、还有调皮捣蛋的,佛也管不了。类似这些事情都有缺陷,都没有圆满,怎麽能够说是无边亿庄严?亿是亿万。这一桩事情,我们必须细心去深入经藏,细心去体会佛菩萨的圣教,如果我们对於理论能够肯定,事相当然就不会怀疑。佛告诉我们十法界依正庄严是“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”,诸位特别要记住这个“唯识所变”,唯识所变就不能达到究竟的圆满;换句话说,总有一些缺陷。这是说十法界。如果我们明白这个道理,如来示现在世间、示现在十法界里面,必定也有缺陷,但是这个缺陷,诸位要记住示现的,不是真的。我们凡夫看来好像是真的,实际上不是真的,他是舞台的表演。所以示现逆行,依旧是诸佛如来,依旧是行圆满庄严的菩萨道,我们凡夫不知道。大圆满必须从正反两面、顺逆两面、邪正两面、善恶两面,你才能圆满的体会得到。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,也是诸佛如来大权示现,他们要不示现这些违逆的恶境,就不能够给佛作为制订戒律的因缘,他们这样做,佛才依这个因缘制订戒律。如果没有这一群人来示现,这三藏就变成二藏,有经、有论,律就没有。我们这样去观察,就明了佛菩萨无尽的慈悲,虽在六道、十法界里面还是大圆满,就是连提婆达多的示现也不例外。提婆达多也是大权菩萨示现,不是真的,他所示现造五逆罪,生生堕阿鼻地狱。佛在《提婆达多经》上说,提婆达多确实堕地狱,在地狱的生活状况如何?释迦牟尼佛说他在地狱的快乐相当於忉利天。的确是地狱,但是他不受苦,他在那里很快乐。这是个什麽道理?这一种逆行显示出如来的正法,没有逆行怎麽衬托出来正法?所以他也建立了无量功德,帮助佛教化众生。好像在舞台上,他表演一个恶人,表演一个这样的角色,依照剧本来唱戏,他唱得很像,演得很逼真,都是演给我们看,都是令我们觉悟,告诉我们造作恶业必定堕地狱。他因为是示现、是表演,所以堕地狱也很快乐。如果我们要干,我们不是表演,我们形式跟用心它相应,他那个表演形式是装得很像,里面心地还是清净、平等、觉。所以在形式上他堕地狱,地狱里感受如忉利天,道理就在此地。他是来帮助佛教化众生,他的示现是帮助一切众生觉悟,所以还是无边亿庄严,无量无边庄严,没有欠缺,这样看才能够体会到大圆满。这是这一句里头第一个意思。第二个意思回向、照明是两个意思,统统都概括在其中。回向,可见得这个法门对我们修学非常重要,普贤菩萨行门的总纲领,最後一条“普皆回向”。我们要懂得回向的意义何在?回是回归,向是趣向。我们所积的一切功德,希求的是什麽?这一点要很清楚。世间人学佛行善,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报,求智慧、求福报,求一家人幸福平安,他就这麽大的一个愿望,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这些。不知道同样的功德、同样的善行,随着你的心量大小,你获得的利益不一样。明白的人、觉悟的人,一文钱的功德;说一文现在人不懂,一文是很少,在古时候一分钱是十文,就是十分之一,十文钱才是一分。这是讲很少很少的钱,你去修布施,如果你的心量大,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虚空法界。为什麽?依报随着正报转,正报是心量。你今天布施一百万、布施一千万,只求自己这一生的幸福,求一生的平安,你这心量很小,你得的福就小,你得的少。由此可知,我们举这一个例子,布施不在钱财的多少,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。我们凡夫无论怎麽个修法,修不过菩萨,道理就在此地。菩萨的心量大,念念都为众生,为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。佛教我们回向,要回向三门。第一回向众生,我们这一生当中,断一切恶,断恶是功德;修一切善,修善也是功德。这个功德给谁?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;换句话说,我断恶是为一切众生断恶,我修善也是为一切众生我才修善,希望断恶修善这些功德福报给一切众生去享受,这个心量就是佛心,就是菩萨心。念念是这个心,无论是顺境、无论是逆境,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个心。第二教我们回向菩提,我们自己所求的;回向众生这是利他,对自己只求菩提。菩提是什麽?觉悟。我们自己不求别的,只求觉,求究竟圆满的大觉,觉悟到圆满那就成佛。第三教我们回向实际,实际是什麽?实际是本体、是自性,《无量寿经》上给我们讲三个真实,第一个“开化显示真实之际”就是这个,回向实际。实际是真如本性,也是《华严经》经题上讲的“大方广”,这三个字就是实际。大是实际之体,是性体;方是实际的相状;广是实际的作用。众生跟菩提都不离实际,这种回向功德是无量无边。末後这一句,第十名“毗卢遮那藏海智地”。毗卢遮那是报身如来的德号,这一句是梵文,他的意思遍一切处,前面都跟诸位报告。这是说自性的藏海,藏海是比喻,藏是含藏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从自性而生,还回归自性,海是比喻。这十句都是佛地,十句可以说都是如来智地。为什麽说十种?实际上十依旧是归纳,如果是展开来,无量无边的佛地,这是从德用上来说。如果从体性上是一;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;一是从体上讲,多是从相跟作用上说。《华严》为了说法方便起见,在相用上都给我们说十,说十句,十代表圆满,数字上代表圆满。这一句经文说是“已践如来普光明地”,我们要留意这是如来的普光明地,不是菩萨。践是践履,达到了,你已经踏进这个地,踏进这个地就是成佛,你跟如来同一个地。在《大乘同性经》里面说十地,佛的十地,普光明地相当於第一“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”。普就是广的意思,普是普遍;光明就是明的意思。甚深难知都在普光明之中,他的普不可思议,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议。刚才说过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说一地就具足一切地,这十地都圆满。同时普光明也可以说是十地之总,因为每一地都没有离开普法智光的意思。第三句我们就介绍到此地。下面一句是“入於无量三昧海门”。注意那个“入”,入是契入,前面一句是“践”,都是证得的意思,都是入了这个法门。这是证佛三昧。“无量三昧海门”,三昧是梵语,翻成华文的意思是正受;受是享受,正是正常。由此可知,我们凡夫的享受不正常,六道里面没有正受。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,六道里面的众生,他们的受可以分为五大类,五种受。我们的感受也是很多,说之不尽,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五大类。身有两类:苦、乐;身有的时候感觉到苦,有的时候感觉到乐,身有苦、乐两种;心里面有忧、喜两种。还有一种状况之下,身也没有苦乐,心也没有忧喜,这个很好,叫舍受。身舍苦乐,心舍忧喜,这个境界叫舍受。为什麽说它舍?它保持不久,它不能保持久。如果这个舍受能够永远保持下去,那就叫三昧;由此可知,三昧实在讲就是舍受的永恒保持。世间有禅定,佛常讲四禅八定,四禅八定都是属於舍受,它不是永久的,都是暂时的。纵然入第八定的境界,这个定很深,这个定的时间很长。经上讲非想非非想天人这是得第八定,寿命八万大劫,八万大劫时间还相当长。八万大劫过了之後,他这个定会失掉,所以还是属於舍受,不能叫它做三昧,它还是舍受。到什麽时候才能够称之为三昧?到第九定,像《楞严经》上佛所说,声闻、缘觉他们所证九次第定;第九定超越三界、超越六道轮回,这才能称之为三昧,算是正受。所以阿罗汉的智慧,称他作正觉,他的享受也能称之为正受。正受功夫浅的,不能叫做无量三昧,不能称为海印三昧,那不能称。从九次第定往上等级繁多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上看到,就是一真法界里面也有四十一个等级,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他们入的三昧就不相同,有浅深的差别,智慧德能有大小不相同。何况声闻要到初住菩萨,这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修学的,所以三昧的差别、等级就繁多。而三昧里面的内容就更复杂,所以才叫无量三昧。怎麽会有这麽复杂?因为世间的事物太繁杂,森罗万象,千变万化,而一个人在这个复杂环境里面,他的感受也非常复杂。佛在经里面举例说明,让我们从这…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