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堕在无明里头,作梦堕在妄想里头。睡眠不是好事情,五盖之一,盖就是障碍,障碍了性德,障碍了自性,所以睡眠的时间愈少愈好。一般人真正修行人,精神饱满,时时刻刻清醒。你看到坐在那里打瞌睡、昏沉,不行,要有对治的方法。 第二句,“清净身分,威严不可思议明德地”,这是讲二地,清净身。清净身从那里来?清净心来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;身心清净,境界就清净。确确实实境随心转,不是身随境转。我曾经遇到不少一些人说,不一定是学佛。他们说什么?这些和尚真有一套,讲古时候的和尚,他们在深山里面建一些道场,都是风水最好的地方。意思就是这些和尚都会看风水,好风水的地方偏偏都被他们占去,和尚很有本事。其实对不对?不对,祖师大德那里会去看风水建道场,那有这种道理;如果是这种心理建道场,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训。世尊在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里面就讲得很好,算命、看相、看风水世间意,佛教导弟子可得为世间事,不可得为世间意,不讲求这些。但是他说,道场都是风水绝佳之处,我们点头、肯定、承认。为什么?出家人有德有行,心地清净,那个地方不好的风水也变成绝佳风水,就是这么个道理,境随心转。所以那个风水变成绝佳,不是去选择,是出家人到那一坐,坐上几天,那个境界自然就转变,现在人讲磁场就不一样。所以你真修行,心清净、身清净,身心清净就能转变风水,外国人讲你就能转变磁场。楞严会上所讲:“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。”凡夫是被境界所转,他选择,看风水的人选择,选择再好的风水,他去一住,住不了几年,还是家破人亡。什么原因?风水破坏了。怎么破坏?他天天胡思乱想,打妄想就把那个风水破坏。清净身是从清净心得来,身相的庄严不可思议,都是从清净心变现出来。 第三,“善明月幢实相海藏地”。他也讲十地,十地跟《华严经》上说的不一样。这一句里面是用比喻。幢,高显的意思。善明月幢,明月是清凉的,清凉的智慧。实相海藏,海与藏都是比喻,海比喻深广,藏比喻含藏无尽的德能。这三地。 四地,“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”。从名称上来看,就晓得他这一句偏重在作用,作用是功德神通。什么叫功德?功是你修行有功,德是你收获。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;耕耘是功,收获是德,所以功是因,德是果。持戒有功,得定就是德;修定有功,开慧就是德;由此可知,修因必定感果,那就叫功不唐捐。我们今天许许多多同修,也很认真努力在修行,很用功,但是功用了之后没有结果、没有收获,非常可惜。什么原因?一定要检讨、要反省,把那个原因找出来,消除这个原因,你的功就不唐捐。有持戒,持戒为什么不能得定?自己戒律持得很好、很严,看到这个人不持戒、那个人破戒、那个人犯戒,自己觉得很了不起,贡高我慢,瞧不起别人。持戒是不错,他得的是什么?得的是贡高我慢,瞧不起别人,他没有得定,他怎么会有成就?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,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”,你就会得定。我自己如理如法的修行,别人修不修,不能问,不能起心动念,你才能得定。 你要再想开慧,你这种修行态度还是不行,应当学善财童子。我是个学生,要守规矩,规规矩矩去修学,除我之外,一切众生都是诸佛如来化身示现。他示现这个善人,教我、看我在这个境界里头起不起心动念?他化身做个恶人,做很多恶事,看我会不会起心动念?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,都是成就我们三无漏学,你要能够用这个心态,这种方法去修行,保证你一生成佛。为什么?你心目当中统统是诸佛菩萨,你已经入佛法界,你不是凡夫。佛眼看一切众生都是佛,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,凡夫看佛菩萨也是凡夫。 所以你要想你自己入什么样境界?太简单了,不要问别人,问问你,你觉得这个世间人都是恶人,自己是恶人;你自己不恶,你怎么看到这些恶?你觉得这个世间个个人都是好人,你是个好人。你几时能看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都是佛菩萨化身,恭喜你,你入佛菩萨境界;相随心转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如何将我们自己在这一生当中,短短数十寒暑转凡成圣,转烦恼成菩提,转生死成涅槃,不是做不到,总在遇缘不同,这妙极了。所以学佛法就是要学佛菩萨的智慧,学菩萨的善巧方便,怎样转自己;转自己的业力为真实智慧,成就自己无量无边的功德,这是自利。神通则是利他,以种种善巧方便,帮助一切众生,这是真正的智慧,真正的智德地。 第五,“火轮威藏明德地”。火是比喻,比喻智慧,能断烦恼;轮是*轮。唯有真实智慧的*轮,才能产生最大的威德,能破除一切众生,烦恼无明的业障。 第六,“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”,这一句经文长。佛在经典里面,特别是大乘经典形容自性,实在讲找不到词汇,找不到物体来比喻、来形容,唯有虚空有一点相似,所以常说,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。学佛实实在在讲,真正想学佛第一桩事情,就是要把心量拓开。凡夫长劫修行而不能成就,真正的因素,心量太小,这个是很严重的障碍,一定要懂得拓开心量。要知道心量小是妄心,不是真心,真心本来就是包虚空法界。实在讲不是把心量扩大拓开,恢复本来的心量,佛在经上才说,“圆满菩提归无所得”,一切都是自性本来具足,没有增加一点点,这都是给你说真话。心,常常想着太虚空,能与虚空相应,就与法界相应,那就是自性现前。 清净无垢,虚空确实是清净,没有污染,不碍万象发挥。森罗万象在虚空里面,虚空没有被它污染。为什么不会被污染?因为万象是假,不是真的,幻相。我们以为这个幻相是真的,是存在,其实我们看错、看偏了。事实的真相,就像世尊在这一部经《十定品》里面所说,刹那际。如来与这些法身大士,入刹那际三昧,所以知道十法界、六道、三途,都是清净法界,都是无染无垢,广大秘密、不思议,这给你讲真话。《华严》讲真实,是讲如来他们的现量境界,说明事实真相。我们听了很难接受、很难体会、很难懂得,我们在虚妄的境界里住得时间太久,把这些妄相当真。这一乍听,真实的反而觉得很陌生,觉得不能接受。这难怪释迦牟尼佛成佛,二七日中宣讲《大华严》,看看不契机收起来,再从头来起,讲《阿含》、讲《方等》、讲《般若》,慢慢再诱导你,诱到最后,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,又归到《大华严》。这是对这些习气深重,认假不认真,用善巧方便,诱导你回归真实。 第七,“广胜法界藏明界地”,广是广大,胜是殊胜;广大殊胜形容法界。佛在经里头,这些名词术语用得很多,实际上都是说一桩事情。譬如讲真如、自性、本性、第一义谛、如如、一真、法界,意思都一样,都是说的一桩事情。宗门还说,“父母未生前,本来面目”,还是讲这桩事情。那我们要问,佛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的名相?他这个意思就很深,叫你不要执着。也正是中国道家所讲,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你能够体会它的意思,离文字相,离言说相,离名字相,名字术语,离心缘相,你这才真的得道,真的通达明了。如果你一着相,你着言说相、着名字相、着心缘相;心缘相是什么?听了想一想什么意思,一想就完了。岂不是跟你说没有意思,你想什么,好好的听就行。说的人没意思,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;大家在这听也很会听,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,你才能入境界。你今天出了讲堂,回到家里,家人问你∶你今天听了什么?我听了些什么什么,完全错了。真正入这个境界,如果家人问你∶你今天听的是?不可说不可说,这妙啦!真有体会,真有入处。殊胜广大法界里面,含藏无尽的智慧,无尽的光明。 第八句,“最胜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”,这一句文也很长。普觉,普是普遍,无所不觉;觉是从相上说、作用上说,智是从体上说。通常我们解释佛陀这个名词的含义,为什么不把它翻成华语?华语里面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翻译,不得已用音译。佛陀虽然讲是智慧,可是跟我们中国这个智慧里面有区别。我们中国人讲智,里头没有三种智的意思;而佛陀里面讲智,它有三种智:一切智、道种智、一切种智,它含有这三个意思;我们中国这个智没有这三个意思。佛陀里头觉的意思,它觉也有三种觉:有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;我们中国这个觉里也没有这三个意思。所以佛陀可以翻成自觉,但是还是要加注解;因为中国这个自觉两个字,没有这三个意思。由此可知,翻译不是一桩容易事情。 有智有觉就能够断烦恼。诸位必须要晓得,定只能伏烦恼,石头压草,压住它不动,不能转变。佛家常讲断烦恼,烦恼不是真的断,烦恼要是真断,那个问题可严重。为什么?“烦恼即菩提”,烦恼断了,菩提不就断掉,所以我们听话要会听,佛讲断烦恼是把烦恼转变成菩提;烦恼断了,菩提生了。怎样转变?智觉。你没有正知,没有智、没有觉,你就转变不过来。定功是伏,伏住,伏住是它不起作用,并没有断掉,它还在,只是你有定力把它降服住。譬如念佛,念佛功夫得力,念到功夫成片。什么叫功夫成片?成片是事一心不乱的初级,初级功夫。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缘之中;境,物资环境;缘,人事环境;一切境缘当中,你都能提得起佛号,功夫就成片;换句话说,你在境界里面可以作得了主。外,不会被境界诱惑;内,不会起贪嗔痴慢。内不起烦恼,外不受诱惑,一句佛号绵绵不断,这是功夫成片。烦恼有没有断?没有,你的功力能压得住,伏烦恼。到事一心不乱,功夫深的能够把烦恼转变成智慧。所以烦恼不是坏东西,转变成智慧就是好东西;没有转过来它不好,转过来了它很好,用处很大。 你得要会转,这个里面要有智、要有觉,能转见思烦恼,能转尘沙烦恼,能转无明烦恼;转见思、尘沙成大菩提,转无明成大涅槃,这样才能入华严无障碍的法界。清凉大师给我们判的四无…
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讲记(中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