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的果報,經典上記載得清清楚楚。這裏面有一些大權示現,是諸佛如來示現這個樣子警惕世間人。有些確確實實是凡夫身,膽大妄爲,造作這些罪業,他真的要受苦報。所以祖師大德教人從根本修,這個意思就很深。根本是從心地,起心動念務必要與道相應。道是什麽?道是心性。《般若經》裏面說得很清楚,“叁心不可得”,“萬法皆空”,能與這個相應,你是真正的道人。爲什麽?兩種煩惱障一定都斷掉了,你是真菩薩,不是假的。這樣的修行人是少數,不是多數,多數都是像我們這一類凡夫,業障習氣深重。我們想學好,可是外面境界稍稍一誘惑,煩惱立刻就起現行,貪嗔癡慢、嫉妒陷害念頭就生起來了,想止都止不住。這是什麽原因?無量劫來的罪業習氣。佛在大經裏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你爲什麽習氣這麽重?過去生中從惡道中來,依舊帶著惡道濃厚的習氣,想斷都斷不了。這一生時間短暫,幾十年寒暑過去了,又要墮惡道。就像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裏頭所說的,非常可怕,墮到惡道時間都是以劫來計算的。所以凡夫不能夠出離生死輪回,佛說的話沒錯,決定是在叁惡道的時間長,在叁善道的時間短。叁善道好比我們出來觀光旅遊,只有幾天;叁惡道是老家,回到家裏面去一住就是幾十年;這是我們不能不警覺的。所以道場在哪裏?道場在起心動念之處。我們做不到念念與自性相應,最低限度要念念與佛的教誨相應。昨天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講五個科目,五個科目再要把它濃縮,濃縮到最低的標准:五戒十善,這不能再低,再低就是叁惡道了。能夠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,徹底做到,念念都想到,佛教給我們六念法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下面就是念戒。戒不要講得很深很雜,就念五戒、念十善,天天念五戒、天天念十善,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起心動念、言語行爲都能夠跟五戒十善相應,你才算是佛的學生;這是佛初入門的學生,好比上學一年級的學生。五戒十善要不相應,你沒有在修道,你不是佛的弟子,天天誦經拜佛都不是佛的弟子,佛絕不承認你這個學生。佛不承認,你的罪過就重,爲什麽?冒充佛弟子,冒充佛弟子罪很重。你所修的,如果說修道,你修的是叁惡道,你修的是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,你將來一定證叁惡道,你幹的是這個事情。所以此地這些道場神,道場神就是護法神,守護道場的這一些神衆。這一些神衆,我們在此地明白了,都是諸佛如來應化而來,不是真的神衆,諸佛菩薩化身,變做護法神來護持道場。名號裏面所說的我們要能夠體會,護法神的任務、護法神的使命,都在名號裏面顯示出來。佛弟子首先要懂得護自己的法,能夠護自己的法,才能護諸佛如來的大法,才能夠護持一切衆生的正法,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夠護持,其馀的都不必談。這些意思必須要常常記在心裏。底下第二尊道場神:【須彌寶光道場神。】“須彌”在此地是表法,表高顯之意。這個護法神德行高超,功德顯著,凡是有須彌的字樣都是表這個意思。“寶光”是什麽意思?什麽是寶?世間的寶物,佛經裏面常講七寶,這七種物品是世間希有的。如果有人得到,可以解決貧窮的苦難,他得了財寶;換句話說,他一生當中物質的生活沒有憂慮,他有寶物。世間之寶不是真的寶,只能解決你眼前物質生活困難,不能幫助你解決生死大事,不能夠給你解決生生世世的磨難。所以佛給我們講的寶,比世間的七寶殊勝太多了。這個寶是什麽?佛常講的叁寶,叁寶是覺、正、淨,在形像裏面用佛、法、僧來代表。我們見到佛像就要想到自性覺,見到經書就要想到自性正,見到出家人就要想到自性淨,不必理會形像叁寶的好醜。有些佛像鑄造得非常精美,世間人把他看作高度的藝術品。有些佛像造得很粗劣,甚至於小朋友,一、二年級的小學生他畫個佛像,畫得很簡單、很陋,當然不甚莊嚴。只要看到畫的是佛的形像,我們就要把他當真佛來供養,真佛來看待,這才叫寶。聞名見像,我們尊重的是自性覺,他提醒我們覺而不迷,功德就無量無邊,所以不論他形像的美醜,不論這些。法寶亦複如是,我們看到的經書,也不論它印刷、紙張、裝潢,我們不去考究這些,不要去分別這些。只要它是佛經,真正的經書,字刻得再不好看,印刷紙張很粗劣,裝訂很簡陋,我們同樣把它當作珍寶來供養、來讀誦,這就對了。不可以說經書裝潢印刷非常精美,我就特別喜愛它,粗劣的就隨便丟棄、隨便放置,恭敬心就喪失了。祖師給我們製訂的課誦忏儀裏面常常有“一心恭敬,一切恭敬”,如果你有分別、有執著就不恭敬了。對於出家人,無論他持戒、破戒,縱然是破戒,他的功德都決定不是世間人所能夠相比的。你要問爲什麽?他這個形像能叫一切衆生生起自性淨,他提醒你這個。真正修道人心地是清淨平等的,他是看這個形像,這個形象提醒他自性清淨,提醒他六和合。沒有這個形像,往往把這些事情忘掉、疏忽掉了。爲什麽要供養叁寶?供養叁寶的目的,無非就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,目的在此地,我們一定要明了。即使是一個破戒的出家人,你要是去毀謗他,罪業都在阿鼻地獄。這個道理很深很廣,大乘經裏面講得太多太多。持戒、破戒是他的事情,我以佛心看世間,世間沒有一個衆生不是諸佛如來,這是一個懂得修行道理的人。就像《華嚴經》末後五十叁參所說的,五十叁參太明顯了,《華嚴經》前面,我們現在讀的亦複如是。這些哪裏是神衆?諸佛如來示現的。一百七十多個團體,說明諸佛如來無處不現身,無時不現身,什麽樣的身分他都示現。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,這些神衆一共有叁十多個團體,除了前面講的執金剛神,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這一些是男身,其馀的這些神衆統統是女身。如來爲什麽要現女身來作護法神?女身心地慈悲,照顧道場就像照顧她的家庭一樣,照顧大衆就像照顧她的兒女一樣,盡心盡力、無微不至,取這個意思;這是內護,金剛神是外護。此地寶光,光是智慧,般若智慧現前。你要知道性德是寶,佛法是寶,佛法稱之爲叁寶。佛所說的一切法,法門雖多,如果我們修學其中任何一門,你能夠透徹的理解,依教奉行,都能成無上道,所謂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。爲什麽勸你念佛,勸你念阿彌陀佛?誰勸我們?《華嚴經》上普賢菩薩勸我們,文殊菩薩勸我們。我在早年讀《華嚴》,我體會到淨土宗的初祖是普賢菩薩,最早提倡的。釋迦牟尼佛示現成道,菩提樹下示現成正覺,二七日中宣講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是世尊成道所講的第一部經。在第一次法會裏面,文殊、普賢就勸我們求生西方淨土。普賢菩薩在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所以普賢菩薩是淨土宗的初祖,慧遠大師落後太多太多了。慧遠大師在中國頭一個提倡,可以說是中國淨土宗的初祖,普賢菩薩是娑婆世界初祖。而夏蓮居老居士在《淨修捷要》裏面告訴我們,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,這我沒想到。我過去雖然講過幾次《楞嚴經》,也沒有體會到這個意思,夏老一提出來,我想想他的話有道理,確確實實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,盡虛空、遍法界,大勢至菩薩是第一個提倡念佛法門的,專修專弘。所以今天我們講淨宗初祖,要問是法界初祖,還是娑婆初祖,還是中國初祖,這個我們要搞清楚。這是說明在一切經中、一切法門中,特別提倡淨宗法門,寶中之寶,光中之光。這一尊道場神,道場裏面的護法神,特別護持念佛的同修們,他的護持功德高顯如同須彌一樣。第叁尊:【雷音幢相道場神。】希望同修們要在名號裏面細心去體會,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,才知道怎樣護自己、護道場,護一切衆生的正法,也就是護一切衆生的正念。“雷音幢相”,幢也是高顯的意思,法幢高樹;雷音是比喻說法的音聲,念佛的音聲。怎麽說把念佛的音聲也包括進去?因爲前面有寶光,再前面有淨莊嚴幢,所以連起來看,我們知道這個雷音裏面所說的,必定有念佛的名號音聲,念佛堂裏面執持名號就是雷音。這一句名號,從我們真心裏面生出來,清淨口中念出來,諸位要記住,清淨的口念出來,清淨之耳根聽進去,這樣念佛就容易攝心。所謂攝心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,也不會昏沈。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,口裏念出來,耳朵聽進去;聽自己念佛的聲音,字字清楚、字字分明,這樣念佛戒定慧叁學同時完成,佛家所講的圓修圓證。這個音聲稱之爲雷音,雷有警覺的意思,打雷人心都警覺,所謂是迅雷不及掩耳,有警覺。第二個意思遠聞,有警惕遠聞的意思。聽到這句佛號,念到這句佛號,我們的警覺性非常之高,知道我們就憑這一句佛號,就能夠了生死、出叁界,就能夠在一生當中圓修圓證叁不退,功德無比的殊勝。日常生活當中要時時刻刻警覺,現代發明念佛機,發明這個人功德很大。我們用念佛機,用這個工具,二六時中警惕自己,聽到這句名號,就要把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打掉,一心跟著這個聲音稱念。大家必須知道,如果我們這一念,不是念阿彌陀佛,你那個念頭決定是造輪回業,你說多可怕。修道,道業爲什麽這樣難成就?實在講我們道業薰習的力量太薄弱,薰習的時間太短,道念敵不過惡念,憶佛敵不過妄想,這一仗到最後還是打敗,依舊被人家俘虜,送到叁途六道去了,你出不來。我們要想脫離叁途六道,這一仗一定要打勝,一定要克服妄想雜念。換句話說,對於佛的念,憶佛念佛決定要加強,要加長時間,不能懈怠。諸位學講經的同學,無論是出家、在家每一位同學都希望把經能夠講得好。經要怎樣才能講好?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條件。第一個條件是契入境界,就是你要入佛的境界,你能把《華嚴》講好,你入華嚴境界。華嚴是自己的境界,怎麽會講不好?釋迦牟尼佛講的《華嚴經》,跟自己自性的華嚴沒有兩樣,藉著釋迦牟尼佛這個引子,把自性華嚴引出來了,你不入境界,講不出來。《無量壽經》,你要不入彌陀願海,你怎麽能把《無量壽經》講好?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