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錯,而沒有被錄取,考官眼睛瞎了,不認識貨,他在發牢騷。有個老道在旁邊聽了:你的文章一定不好。他很不服氣: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,爲什麽說我文章不好?他說:看你心浮氣躁,你怎麽能寫得出好文章?畢竟還是個念書的人,聽到這一句話,他服了,這才向老道請教。這話真的,哪有心浮氣躁、胡思亂想能有成就?所以有學問的人心清淨,他就能看得出來,你是不是真有修行?你修行的功夫都在你面相上,都在你身體。你的體質,你的一舉一動,都能夠觀察到你修行的功夫,哪裏能夠瞞人?你能夠欺人、瞞人,只是欺瞞那些愚癡的人。真正有學問的人,你怎麽能騙得過他?有學問的人尚且騙不過,有修行功夫的人,你就更沒有法子欺騙他。不但相轉了、體質轉了,生活環境轉了,境隨心轉,這叫妙色那羅延。我們不是得不到,我們真得到,問題就在我們要會轉。財富,在這一次經濟風暴當中,不少同修財物損失很嚴重。你應當要覺悟,你命裏頭沒有那個財;命裏頭要有,什麽樣的風暴也動不了你一分錢。凡是在這個風暴當中,財物統統丟掉的,命裏頭沒有,你去想它幹什麽?有什麽後悔?有什麽煩惱?丟掉,快快樂樂,命裏沒有,你心開意解,你多麽自在。丟已經丟掉,還要爲它煩惱、爲它苦死,那你不就活該,你全錯了。財從哪裏來?佛在經上講的業因,說得太多了。財物是修財布施得來,你這一生得這麽多財富,過去生中修的因,因與果一定相應。果要是超過你的修因,裏面果是假的,必定是個空的,給你看看,讓你歡喜歡喜,馬上就沒有了。聰明智慧是果報,法布施是因;健康長壽是果報,無畏布施是因。所以你要想得叁種果報,你要修因。爲什麽不肯布施?真誠心布施、歡喜心布施,很容易的布施,將來得果報也很容易,錢財滾滾而來,不要操一點心。爲什麽?布施痛快。現在人勸你布施,勸了好半天才拿一點點,拿出去心裏好痛。有沒有果報?有。將來你賺的錢賺得好辛苦,就這麽回事情。如是因,如是果,如是報,絲毫不爽,什麽樣的因行一定有果報,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時辰未到是緣沒到,你有因,遇到緣,決定起現行。我們要懂得,佛講的話哪裏會有錯誤?念經不行,真幹我們才真正得福。所以財愈施愈多,法愈施愈開智慧、愈聰明。無畏布施是叫衆生得到身心安穩,這就是無畏布施。不能殺害衆生,不吃衆生肉就是無畏布施,不殺害衆生。不但不殺害,也不能夠惱害衆生,如果叫人因我而生煩惱;換句話說,果報必定有很多人給煩惱給你受,一定的道理。不傷害一切衆生、不惱害一切衆生,得健康長壽,身心歡悅,得這個果報。世間具足這些果報的人,我們非常羨慕。但是要曉得,他過去生中修的因。我們過去生中沒有修的因,現在努力修、認真修,來生就得大福報。可是現在我們學佛,我們明白,福報是享得盡的,不是究竟法。還是把這些福報回向衆生、回向淨土,這是最聰明、最有智慧的作法;不求自己的安樂,自己有再大的福報也應當要知足。諸位要曉得,最簡單的生活就是最健康的生活。疾病從哪裏來?從心想生。天天想著身上這個地方痛,那地方有毛病;沒毛病,想幾天毛病都想出來了。爲什麽不想佛?爲什麽不想菩薩?去胡思亂想,不知道自己錯誤根源之所在。這講到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,他在此地教給我們這些。第二位∶【日輪速疾幢執金剛神。】這一位菩薩,都是菩薩化身。“日輪”就是我們講的太陽,能現光明。清涼大師這一句他有解釋,這一段都有簡單的解釋。他說,“見佛身毛,猶如日輪,現種種光,速摧障惱,故名曰幢”,我們就順他這個意思來講。這是如來身邊的護法神,執金剛神,常常親近佛陀,見佛的身相。佛身所現的毫毛,我們講汗毛,佛身清淨,我們汗毛流汗,毛孔流汗,流的都是不淨之物。佛心清淨,毫毛流光,不是流汗。佛的身光就是從毫毛上流出來的,身放光,像太陽一樣,太陽是個光明體,這比喻日輪。“速疾”是快,很快,速疾消除障礙煩惱。光是智慧,智慧光明能夠消除一切的煩惱業障。“幢”,高顯的意思,就是非常明顯,這效果很明顯。這一句名號裏頭意思,大致我們了解。我們有煩惱、我們有業障,我們的煩惱、業障、習氣很重。不但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它會把我們煩惱習氣勾引出來。我們要知道避免,怎麽個避免法?古德教導我們,有兩句名言。“知事少時煩惱少”,你不要知道事情太多,知道事情太多煩惱多,你要知道那麽多事情幹什麽?不知道還要想方法去打聽,這糟糕不糟糕:還怕煩惱不夠多,你怎麽能把煩惱斷掉?第二句說,“識人多處是非多”,你要認識那麽多人幹什麽?你認識的人多就是非多。我們今天是非煩惱不斷就是什麽?你知道事情太多,你認識人太多,所以你的心定不下來,你靜不下來。你念經,你一天念一萬部經也枉然,也沒用處;古人講念佛,喊破喉嚨也枉然;你拜佛,頭磕破了也枉然,我們一定要知道如何回避。我看看你們同學們,我也很慚愧,我對你們照顧不周到。我們沒有智慧、沒有德行,不敢爲人師,我跟你們大家在一起同學,我不敢稱老師,如果是師生就完全不一樣了。我親近叁位老師,對我照顧就很周到。我跟方東美先生學的是世法,不是佛法,照顧很周到,也就是說不讓我知道太多,不讓我認識很多人。以後我才曉得,老師對我們的苦心。他不讓我到學校裏去聽課,就是說不讓我認識很多人。到學校聽課,認識很多同學、很多教授,今天聽這個說,明天聽那個說,我們思想就亂了、就複雜了。方老師以他的身分地位,他每一個星期撥兩個小時單獨教我,這是防範森嚴。我跟章嘉大師叁年,他老人家也是這樣的防範。偶爾一次沒有去了,他就非常關心,派他的副官來問我,打電話來:是不是生病了,爲什麽沒來?你說這一種深情,誠摯的愛護,我們不能不親近。就是不讓你去親近別人,一家之言,才能夠奠定基礎。跟李老師,那個防範更嚴格。除了聽他一個人之外,任何人講經說法不准聽,看書一定經過他同意,沒有經過他同意連佛經都不可以看。我們這一點根基是這樣打下來的。諸位同修,好像看到我講經有一點智慧,智慧從哪來?清淨心裏來的,有幾分相應了。不可以隨便聽人家講話,不可以隨便看人家東西,沒有好處。你多聽人家,多看這些書,那就什麽?知事多時煩惱多,你增長煩惱。我們今天學什麽?要增長清淨心。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,一月比一月清淨,一天比一天清淨。我這些年來,至少有十年了;最近十年來,我不是講這一部經我不看,我不看這個經,分心。今天講《華嚴》,我把《華嚴疏鈔》、《合論》,道霈禅師《纂要》,這叁種參考資料細心去看,天天看;我不講這個,我絕不看它。我只讀《無量壽經》,只念阿彌陀佛。這都是過去老師的教誨,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我們才能有一點效果。效果是什麽?定慧。戒當然就有了,定共戒,道共戒,定慧是我們修學的關鍵之所在。學人他所以不能成就,就是涉獵的東西太多。蓮池大師到晚年,他老人家說這個話很值得我們警惕,很值得後學玩味。“叁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”,你們誰高興誰去悟去;“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”。老法師到晚年,一卷《阿彌陀經》,一句阿彌陀佛,所以成爲一代祖師。我們學佛的人跟世間人觀念不一樣,世間人在名利場所爭名奪利,幹這些事情;學佛的人唯一的一個目標,要在這一生當中脫離生死苦海,往生淨土不退成佛,我們幹的是這樁事情。要真正幹這個事情,清淨心是第一了。叁皈依裏頭,叁皈依講的是覺、正、淨。我們今天走的是淨門,淨宗是修清淨心。心清淨了,自然就覺悟,自然就正知正見。這叁個,一個得到,叁個同時都得到。性宗、禅宗從覺門入,教下從正門入,正知正見,正知正見也是一部經。現在人是什麽經論都要學,這是印祖在《文鈔》裏常常喝斥的;要想作大通家,什麽都通,結果是什麽也不通,還是被煩惱所系縛,依舊搞輪回;輪回心造輪回業,搞的是這個。出家人再搞這個,那就實在太可惜了。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之處。我這一生得力老師的教誨,所以我對於老師感恩之心,跟現在人比的時候超過很多。我念念不忘老師,我讀書的書房,我老師的照片都挂在旁邊,都像他跟我在一起一樣。我們會所裏面的教室你們都看到,我們老師、韓館長照片護法,都挂在那邊。我們的感受,他們都在我身邊;我們上課,他們都在場;我們很認真努力,他們生歡喜心。我們不如法,我們怎麽對得起他們?仰報師恩,報答護法。樸老給我們題的字“知恩報恩”,現在在這個社會要大力提倡。爲什麽?現在社會忘恩負義。他懂什麽恩?恩將仇報,幹的是這種事情,幹的都是地獄的罪業,這是無知。什麽方法能夠破除我們的煩惱業障?智慧。智慧從哪裏來?智慧從禅定當中來,智慧從清淨心來,希望同修們要好好記住。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禅定。我們念佛,念佛修的是什麽?一心不亂,心不顛倒。無論你用什麽方法念佛,目的不外這兩句。一心不亂是定,心不顛倒是慧。心不顛倒就是對一切理事因果,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是心不顛倒。念佛什麽叫功夫?你真正得清淨心,真正得真明了,那就是功夫。功夫淺的,我們常講功夫成片,就能消業障、就能斷煩惱;你的煩惱輕,智慧就長了。智慧是從這麽得來的,智慧不是讀經讀很多你就有智慧,不見得。讀經開智慧,你也要懂方法。讀經開智慧是隨文入觀,契入境界,那開智慧。經文一看,裏頭的意思統統顯出來,知道怎麽學習,知道在日常生活當中,我們應該怎麽作法。所以心地要清淨,心地要慈悲。再跟諸位說,現在人重視養生之道。怎樣保養身體?怎樣令自己身心健康?心地清淨,不受病毒。許許多多疾病的病毒你不會受,因爲你心清淨。心汙染就很容易感染病毒,心清淨不會感染病毒。心慈悲能夠解毒,你要想你自己身體健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