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面都有四淨德:常、樂、我、淨。常,永遠不變,這是常。樂是真的快樂,決定沒有苦,我們世間苦樂憂喜在自性裏面統統沒有,那叫真樂。苦樂的樂是相對的樂,不是真的樂。我是主宰的意思,大自在的意思,自己真正做得了主宰,真正得大自在。淨是清淨,一塵不染,世出世間法統統不沾染,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。說到共集善根,我們與諸佛如來,與這些大菩薩們,共同一法身。再跟諸位說,諸佛如來無量劫所修集的功德,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轉變成我自己的功德?行不行?在理論上講,行。爲什麽行?共同一法身,那怎麽不行?可是在技術上講,它用什麽方法來轉?不知道。其實諸佛菩薩不吝啬,很大方,絕不吝法,已經把這個方法教給我們。我們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是把一切諸佛、阿彌陀佛在因地裏所修,無量無邊的功德轉變成自己的功德。妙極了,這個法門的殊勝,絕對不是權教菩薩能夠想像得到,所以法門叫難信之法,它真難,它不是假難,真難信。諸位想想,我們平常也講,希望自己跟阿彌陀佛同心同德、同解同行;那阿彌陀佛無量劫修學,我們跟他一同,不就變成自己的嗎?現在麻煩在哪裏?麻煩在不同,怎麽樣把我們不同的地方變成同,我們的進展就無比的快速。我們想不想?想。要怎麽做?我今天給幾位法師在提議,現在李木源居士要建彌陀村,這要用很多錢,現在經濟狀況都不好,錢從哪裏來?當然我們要仰靠阿彌陀佛,跟阿彌陀佛相應就容易,不相應這就難。如何相應?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,當年他老人家在世,他的團體,這麽多出家人跟到他修學,真的是叁衣一缽,徹底放下。我們今天也來試一下,我們出家人身上不放一分錢,我們從這裏做起。有需要的時候常住給你,我們決定不存一分錢,一切的供養統統交給常住。身心自在,沒有妄想,口袋裏有錢還想到買這個、買那個,外頭還誘惑;到你身上一文都沒有,看到也不想,爲什麽?沒錢,我們從這個地方做起。沙彌十戒裏頭有這一條,諸位一定要曉得,這個東西害我們害得很深很深。今天我們連道門都入不進去,經本子展開此地,注解注得這麽好都看不懂,原因在哪裏?錢眼是障礙,花花紙把我們的眼睛搞迷惑,什麽都看不清楚,糟到這樣的程度。所以我們覺悟之後要把它放下,徹底放下,這才是真正與佛同心同願、同解同行。李居士做事情速度快,我們同修們看到都很佩服。今天來告訴我,說做馬上就做,念佛堂立刻就開始。聽說今天是頭一天,就有叁、四十個人來念佛,很難得。四樓作念佛堂,五樓作講堂;講堂裏面堅定諸位同修信解二門;念佛堂真幹,行證。修菩薩行必定要依教奉行。清涼在此地講共集善根,他講到主伴,這好,意思講得好。主伴有叁種說法,第一個是回向主伴,第二種同行主伴,第叁是如相主伴,都稱共集。爲什麽叫回向主伴?我修集一些功德回向給虛空法界,虛空法界包括一切諸佛菩薩、一切衆生;他們所修的功德也回向給我。我回向給他,我是主,毗盧遮那佛是伴;毗盧遮那佛回向給我,他是主,我是他的伴,我們跟諸佛如來互爲主伴。實在說一切諸佛如來修集毫發之善,沒有不回向法界一切衆生。只有我們衆生心量很小,把佛菩薩忘記掉。我們不肯回向給他,他回向給我們;我們也會偶爾想到,回向個一兩次。這就是我們跟毗盧遮那佛有這樣的關系。同行主伴,我們同修叁福、六和、叁學、六度,佛也學這個,我們也學,同學的主伴。這兩種:回向主伴跟同行主伴統統稱性,稱性就圓融,彼此互攝,這個關系多密切。這是清涼大師教導我們,我們跟諸佛菩薩的關系非常密切,然後你再回過頭來想一想,我們跟一切衆生的關系亦複如是。我們禮敬諸佛,怎麽能夠忽略一切衆生?生佛不二,生佛一如。於是這些道理,宇宙人生的大道理,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,我們真的才逐漸逐漸明白一些,漸漸懂得。這樣我們修學,也就是我們的生活工作,修行就是修正我們在生活裏面、工作裏頭、應酬裏面種種的錯誤,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。我們修行才有方向、才有目標,才真正把綱領原則掌握到。後面一句,“善根海生”。性德無量無邊,諸佛如來已經把障礙自性的這些無明、塵沙煩惱斷盡了,自性的智慧德能圓滿的現前,《華嚴經》上已經證得十身。我們今天是被這些煩惱: 塵沙、無明障礙住,性德雖然就在面前,正是所謂當面錯過,不認識,冤枉在受生死輪回。我們這一生總算是很幸運,善根福德因緣成熟,得人身遇佛法,遇到佛法裏頭最殊勝的法門,在這個裏面讓我們豁然大悟,知道我們跟一切諸佛菩薩,同一個善根海生的。我們今天要靠佛菩薩幫助我們,佛菩薩怎麽幫法?用他的身體給我們做一個榜樣、做一個模範,讓我們看到好學習。佛不在世,我們造佛菩薩的形像,造像不是隨便造的。現代有很多人,用藝術的眼光、美學的眼光來造佛菩薩的形像,美則美矣,不能表法。所以造佛像、造菩薩像,一定要依照《造像度量經》,《大藏經》還有這部經,教給你怎麽個做法。要把叁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表現出來,讓我們看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每一個相好,福相,果報,果必有因,讓我們見到果,就想到修因,這一尊佛像對我們才産生功德的作用。如果只是美,不能讓我們想起怎樣修因證果,那只能把它當作藝術品來欣賞,我們得不到利益。佛法裏面講一切法無一不是表法,這在《華嚴經》上顯示出來,沒有一法不是表法。真的讓我們六根在日常生活當中,一切時、一切處,你所接觸的全是“大方廣佛華嚴”,所以這經塵說刹說,永遠無間斷在說,這話是事實。上面就是緣來歎德。“諸波羅蜜,悉已圓滿。慧眼明徹,等觀叁世。於諸叁昧,具足清淨。”這叁句是從德行上來贊歎。第一句“諸波羅蜜,悉已圓滿”。這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,他們在此地所代表,我們常常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。二十位菩薩代表,都是破無明、證法身,所以跟諸佛如來是屬於同生性,跟諸佛如來真的是用一個真心,不是異生性。必然與法性理體相應,必定能夠實踐因地當中所發普度衆生的弘願,佛門裏面常講如來家業。我們世間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,你都有事業,你是從事於哪一個行業的。如來也不例外,如來從事哪一個行業?這就如來家業。如來家業就是普度衆生,這是佛教一個名詞,要用現在的話來說,如來的家業,從事於義務的社會教學工作。這個社會教學範圍之大,是虛空法界,不是局限在一個地區,不是局限在一個世界,盡虛空、遍法界;以一切有情衆生爲對象,有情衆生是講九界有情衆生。這是如來家的事業,這個教學是義務的,不講求報酬。世尊一生教學,我們在經典上所看到,他的學生以我們肉眼接觸到、看得見的,有帝王、國王大臣,再往下面看也有販夫走卒,真的是孔老夫子所謂有教無類,一律平等。佛沒有接受絲毫的報酬,只是每一天出去托一缽飯而已;穿的衣服叫糞掃衣,別人丟棄的舊衣服,撿起來洗洗乾淨,破損的地方把它裁掉,把它湊合縫起來當衣穿,佛過的是這個生活。我們今天過的什麽生活?我們叫學佛,要是給佛世的人看到是笑話,真是牙都笑掉,我們學什麽佛?連佛的樣子也沒裝像。要曉得他們存的是什麽心?他的心與自性完全相應。自性清淨,自性平等,自性覺而不迷,自性生大慈悲,所以他能成無上道。成無上道就是能夠恢複自性,自性裏面無量的智慧德能能現前,於是得大自在。這個自在與一切衆生感應道交,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這才顯示德能智慧無比的殊勝。說佛的福德,就是說性德,清涼大師在這一段給我們注得很詳細。這裏面有個重點我們要學習,第一個我們要虛心。虛心怎麽說?六祖惠能大師常講“本來無一物”,世尊在《金剛般若經》裏面告訴我們,“叁心不可得”,這才叫真正的虛心,也就是心地清淨到極處。根塵相接的時候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生,這是虛心。縱然起心動念,決定是利益一切衆生,沒有我,如果還有一念念到我的利益、我的好處,你就被汙染,嚴重的汙染。汙染生煩惱,清淨生智慧。一定要崇尚道德,與道、與德相應,才能提升自己的境界,當然也包括提升自己生活的境界,這是我們今天講的精神生活。物質生活無所謂,再跟諸位說,物質生活裏頭沒有苦樂,你才真正超越。念念要想一切衆生,特別是要想念一切苦難的衆生,還沒覺悟,還迷惑顛倒,還在六道裏面搞輪回,用輪回心造輪回業;要常常想念這些衆生,如何去幫助他們。有機會我們盡心盡力幫他忙,沒有機會要好好提升自己境界,自己認真努力修學,都是爲一切衆生,要像佛一樣行彌法界。清涼給我們講菩薩的大德,概略可以分爲叁類。一是自己因行德,因地修行的德。第二類勝進果行德,證果之後他們的生活行爲,所顯示的大德大能。第叁種是講這兩種行無障礙德。所以歎德,歎菩薩德經文很長。因地修行對我們來說,是我們現前的事情,我們非常關心。我們現在這是在因地,因地修行有自利、利他。自利行怎樣才能做得圓滿?這就講到我們經文“諸波羅蜜,悉已圓滿”。波羅蜜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到彼岸。這話不太好懂,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說,究竟圓滿,就這個意思。諸是多的意思,每一樁事情都能做到究竟圓滿,就叫波羅蜜。我們想一想看,我們那一樁事情做到究竟圓滿?此地“諸”這一個字,裏面所含攝是無量無邊,不要只看到經上講六度、十度、八萬四千,這都是小數字。要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,微細之行;說到微細,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是意業,我們身體動作是身業,言語是口業。意業太複雜、太多,前念滅了,後念就生。怎樣才做到圓滿?與法相應就圓滿。換句話說,身、語、意業這叁業行爲要做到盡善盡美,這才是圓滿。盡善盡美對誰來說?對衆生來說,不是對自己。換句話說,自己所做是爲一切衆生做最好的榜樣,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