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上所說的,他造的罪業重,殺父親,害母親,五逆罪,破壞僧團,跟提婆達多兩個相結合,天天造謠生事,五逆罪全造了,墮阿鼻地獄。結果阿阇世王得了重病,真的當時所有的醫生都醫不好。幸好他有個大臣耆婆,他很聽他的話,耆婆對他很忠心。耆婆告訴他,你這個病只有佛能救。他自己想我得罪佛陀太深,佛一定不肯救我,我也沒有臉去見佛陀。耆婆說佛非常慈悲,只要你回心轉意,佛一定幫助你。所以他生大忏悔心,從此之後跟提婆達多再不往來,真正回頭了,他以後念佛往生淨土。我們在《大藏經》裏面看到《阿阇世王經》,釋迦牟尼佛敘說,阿阇世王往生淨土上品中生。我們讀這經文真是嚇一跳,造那麽重的罪業,往生的時候那麽高的品位,這個法門真的叫難信之法。所以我們對於世間造作極重罪業的人不能輕視,我們要學善財童子、要學諸佛如來,我們對他要尊重、對他要禮敬。爲什麽?他如果真正忏悔,說不定他品位在我們之上,我們怎麽可以輕慢?禮敬諸佛。稱贊如來,我們只稱揚他善的一面,他惡的一面絕不放在心上,我們的心就善,永遠善,不夾雜絲毫惡念。人家造再多的惡,不要去想他,也不要去聽,不見不聞。人家來告訴你都不可以聽,你要去聽,上當了,阿賴耶識又裝了一些惡種子進去,惡的種子已經夠多了,再要裝還得了嗎?聰明人不可以幹這個事情。我們只儲存善種子,絕不藏惡種子。這就是世尊在一切經論裏頭,無數次的開導我們,教誨我們斷惡修善,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。斷惡從哪裏斷起?不見不聞。你能夠做到這兩點,你斷惡修善才有效果。佛教給我們常念佛恩,我們每一天回向應當常念四重恩:念佛恩、念父母之恩、念師長之恩、念一切衆生之恩。這個多好,這就是衆善奉行。惠能六祖大師教導的言語是真的,“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”;又說∶“若見他人非,自非卻相左。”左是什麽?墮落。他這個話的意思,你見到別人的是非,你自己已經墮落了。這話說得有道理,人家究竟是是、非非,實在講與我不相幹,與我有什麽相幹?我們肉眼凡夫怎麽能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?世間聰明人要等什麽時候,對一個人來批評他的是非善惡?蓋棺論定,這個話說得有道理。像阿阇世王真的要蓋棺論定,到底他是善是惡?蓋棺才可以論定。他還沒有死,他還會回頭,一回頭就是大善,世間諺語常說:“浪子回頭金不換。”他還沒死,你的論斷未免太早了。像這些道理我們要是明了通達,應用在自己生活上,應用在自己修持上,得大善利。我們的前途金色光明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這些經文字字句句要留意,你才能夠體會到華嚴境界不可思議。這一部經古大德稱爲大不思議經,爲什麽稱它大不思議經?你看參加與會的大衆,金剛神有多少?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。下面略舉上首。【所謂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。】“執金剛神”已經說過,往下這個名詞就不再講,這是通號,我們只介紹別號。特別要留意,他們在此地表法是表十信位。十信初心就是初信位的菩薩,海月光表;金剛神是表二信位的菩薩。都是教我們,裝出樣子來給我們看,示現給我們看。我們是凡夫,他示現成個凡夫,示現凡夫修十信心,修十信。十信最要緊的是真正相信佛正覺之果無異自心,跟我們自己的心沒有兩樣,我們自己本性清淨如諸佛性。這一部大經清涼分爲四科∶信、解、行、證;這樣的信才是《華嚴經》上“信”真正的意思。真信裏面,真正的信心裏面。我們是凡夫位,凡夫的心依舊是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。雖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那是無明邊事,不是本性,本性還是清淨的。無明邊,我們講識心邊事,法相講就比較好講,講性、講識。性本來清淨,永遠不會染的;識有染有淨,八識五十一心所有染有淨,它不是本性;本性決定清淨的。所以從本性上說,叫無依住智。無依住智是什麽?《般若經》上講的般若無知。諸位要知道,無知之智是根本智,從根本智起作用就無所不知。根本智也叫做法界性,我們在經上常看到。菩薩所有一切行,行是行爲,所有一切行爲就是普賢行。在《華嚴》全經自始至終,所有這些菩薩行統統是普賢行,金剛神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爲也是普賢行,乃至於後面身衆神、足行神,一切諸神所表現的行爲統統是普賢行,我們要明了。這九類的神衆修信位,修十信。說明他們是入十住位的果行,爲入十住應真,所以稱他爲神。應真是佛門術語,這兩個字意思我們要明了。因爲諸位如果將來到中國大陸寺院裏面去參觀,像蘇州西園寺就有羅漢堂,羅漢堂裏面寫的“五百應真”,你就不曉得應真是什麽意思。應真的說法是,他們的心、他們的行爲都跟真如之理相應,與性德:自性本具的德智相應,所以叫它做應真。應真多半是說什麽?羅漢、天神、鬼神,像《華嚴經》所說許許多多的神,都是佛菩薩示現的。應真有示現的意思,說示現大家好懂,說應真你就不懂了。應真,示現之中他的心行,與性德、與本性所具的智慧相應,就從這上稱它爲應真。他的作法是大慈悲的示現,教化衆生、利益衆生,救苦救難,所以他不是真的鬼神,他是菩薩以鬼神的身分出現,在哪一道就度哪一道的衆生。實在講鬼神與我們人世間有沒有關系?關系非常密切,諸位要讀《地藏經》就曉得。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亂,災難這麽多,誰在其中搗亂?給諸位說,鬼神。鬼神爲什麽搗亂?鬼神來報複。我們跟鬼神有什麽冤仇?你每一天殺生那些動物,它甘心情願給你吃?它死了之後,你不要瞧不起它,它沒有什麽能力。一個小鬼沒有能力,如果說幾萬個小鬼,幾十萬、幾千萬、幾百萬,那個麻煩可大了,他就造成很大的勢力。所以要曉得,我們世間動亂還沒有開始,鬼神就先亂,他就先發動。世間天災人禍,人禍是刀兵劫,戰爭。現在戰爭多方面,不是從前拿著刀槍弓箭,不是。現在除了軍事戰爭之外,經濟戰爭、政治戰爭、産業戰爭,全都是戰爭,我們生活在戰爭之中,沒有一樣不是戰爭。這是什麽世界?在這個時代當中,你想不想去戰勝別人?諸位要知道,你戰勝別人,眼前你是戰勝,實際上因果上你戰敗了。聰明人一定是我脫離這個戰爭的範圍,這個高明。如何脫離?人家爭我不跟他爭,我不爭,你爭我讓,我們才能脫離。他爭我也跟他爭,你就卷入災禍的旋渦裏面去,永遠不能出頭,那叫迷惑顛倒,要忍讓。現在在經濟戰爭裏面,諸位同修要提高警覺,我們如何應付?節儉,你能夠應付這個災難。決定沒有貪心,我衣服能夠穿得暖,我能夠叁餐吃得飽,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,夠了,不給人爭。千萬不要好面子,面子害死人。真正有學問、有德行,諸佛菩薩、天龍鬼神,對於節儉的人尊敬,對於奢侈的人真的沒有看在眼裏,世間人愚昧無知。奢侈增長貪嗔癡慢,節儉可以息滅貪嗔癡慢,德行。孔老夫子一生行爲,弟子們也是蓋棺論定。孔老夫子過世之後,學生們對夫子的一生做了一個總評,說了五個字∶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,夫子一生爲人溫和、善良。溫和是講他的態度,處事待人接物溫和,心地善良,處事恭慎、恭敬、小心,無論做什麽事情恭敬小心,節儉、忍讓,這是大聖人,我們應當要學習。凡是走上奢侈糜爛的路子,後來決定沒有好結果。他宿世所積的福如果要不夠大的話,他到晚年就保不住,晚年就相當淒慘了。到晚年還不敗,過去生中積的福太大;換句話說,這一生也就耗盡了,來生貧窮下賤,招得許許多多不如意。這個業因果報,我們一定要清楚、要明了。這是諸佛如來、法身大士,降格以鬼神的身分來出現。降得這麽低,這個用意很明顯,這裏頭真正教給我們,自卑而尊人,這德行;自己謙虛卑下,尊重別人。古德講,如果我們真的把這些道理明白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能夠與理相應,不違背理,與一切虛妄不相應,這就是真實智慧。向下這一些神衆、這一些團體都是如來示現,以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表演給我們看,希望我們從這些迹象裏面能夠體會、能夠覺悟,也能夠效法學習。以他做爲一個好的模式,我們能夠仿效,這才真正是善知因果,才真正得到佛法究竟圓滿殊勝的利益。第一位“妙色那羅延”,在此地略說一說。“那羅延”也是金剛神的名字,《無量壽經》上有,四十八願說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金剛那羅延身,我們常講金剛不壞身。它這裏頭完全表現的是般若,佛在《般若經》上把般若比作金剛。般若是智慧,真實智慧,堅固鋒利。四天王,增長天王手上拿的是劍,劍是代表智慧、代表般若,鋒利無比。“妙色”是好色,每一個衆生都希望自己的色相好。愛美之心,不但是娑婆世界,十方世界一切衆生都愛美,所以妙色,佛在經上就常說。能不能得到?能得到。這個字的關鍵就在“妙”。諸佛如來妙,心妙、行也妙、色相也妙,沒有一樣不妙。怎麽才妙?空有兩邊不著就妙,著在一邊就不妙了。凡夫著有,很糟糕,所以你的色相就不妙。你這個色相乍看好像很美,細看缺陷很多。阿羅漢、辟支佛著空也不妙。我們念佛堂旁邊有屏風,屏風上面刻的是五百羅漢浮雕,雕得很好。羅漢相長得希奇古怪,但是那些相你仔細去看都是善相,都是善良的,在我們凡夫講都是德相。妙不妙?要跟菩薩比他就不妙了。諸位一定要曉得,相隨心轉,體質也是隨心轉。色,包括色相、包括身體;不但包括身體,還包括我們的生活環境,統統是屬於色相範圍所涉。所以說相隨心轉。我們如果說是看一個修行人,他修行有沒有功夫,不要看別的,看他的色相。這不難觀察,只要你心地清淨你就能看出來,你心裏頭浮躁你看不出來。古人常講,有學問的人能看得出來。什麽叫有學問?心平氣和,這學問,“學問深時意氣平”。你們在《了凡四訓》裏面看到一個故事,故事人名字忘掉了,也許你們比我清楚。一個老道批評一個落第的秀才,那個落第的秀才以爲他自己的文章寫得不…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