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▪P5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。譬如前面跟諸位講過,我們走進念佛堂,念佛堂逐漸逐漸要達到我們想像當中的水平,二十四小時不中斷,一定要自己真正的奮發、勇猛精進,不需要靠別人督促,這樣才好。大家在一起共修,依衆靠衆。凡是進念佛堂的人都是來作佛的,不是做別的事情,是來作佛的。爲什麽說他到這兒來作佛?《觀經》上講得好,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,我到念佛堂來念佛就是作佛的。本來是佛,現在又作佛,哪有不成佛的道理?所以我們心目之中,對踏進念佛堂每一位同修都要看作諸佛如來,這樣久久我們自然就入佛的境界了。這是我們以人身變成佛身,這變化身。同時在念佛堂當中,昨天跟諸位提示的,除自己念佛之外,念佛要給所有念佛的同修作榜樣、作模範,這就是作師作範。還要兼顧大衆,護持大衆,我們這一身又兼金剛神的任務,也兼身衆神的任務,這多圓滿。所以我們進入念佛堂,如果對於教義不明白,觀念轉不過來,功德就不殊勝了,念佛也容易懈怠。深明教義,理事圓融,真正可以做到勇猛精進,真正可以做到如佛經教相應。念一堂,一堂無量功德;念一天,一天無量功德;念一個月,功德就更不可思議了。今天我們看第二尊身衆神的德號,“光照十方”,無論在什麽時候、無論在什麽處所,皆是光照十方。“光”表智慧、表慈悲。我們在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展卷之初就看到佛放光,十種光明。大圓滿光明雲,這一句是總說。下面給我們講般若光明雲,都是加了個大字,大般若光明雲、大智慧光明雲、大福德光明雲,乃至最後大皈依光明雲。這些別號都是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瑣碎的事情,無不是光照十方。光怎麽照出去的?從你的信心裏面遍十方法界,從你的願心裏面遍十方法界,念念都是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做好樣子。這個心真實、這個心清淨,這個心裏面沒有分別、執著,沒有分別、執著就是無礙光。《無量壽經》上給我們講十二光,這是光照十方的大意。我們要學就是要學有大心大願,本經佛說過,他的當機者:大心凡夫。大心是怎麽個說法?起心動念都盡虛空法界,這個心就大了;信心是這樣的,願心也是這樣的。身衆神隨著一切衆生的心念,如觀音菩薩一樣隨類化身,隨機說法,身衆神是很會變化的。第叁位:【海音調伏身衆神。】“海”是比喻,比喻深廣無際;“音”是法音,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講經說法、弘法利生。講經說法,諸位要記住,不一定是在講堂,不一定是在講臺。講堂裏面、講臺上面,只是無量形式裏面的一種,一定要懂得注重在隨機說法,一切時、一切處我們接觸任何一個人,常存此心。幫助他認識佛法,幫助他認識大乘,幫助他接觸淨土,常存此心。無論到什麽地方,我們到人家商店去買一點東西,也不忘記把佛法介紹給他。我們這邊印的書刊、小冊子很多,擺在外面結緣的。諸位說我過去拿到已經有了,你有了不行,你還要多拿一些常常介紹給別人,這才行。我自己學佛了,我一家學佛了,廣大社會大衆沒學佛,共業就轉不過來。由此可知,我們這大心沒養成習慣,一提起來大心就發了,出了講堂心又變小了。如何能保持初心,永遠保持大心?時時刻刻都想到一切衆生,我們接觸就要把訊息介紹給他。在新加坡這個地方,我們要把此地講經的訊息轉達給他,把這個地方的念佛堂,念佛的狀況也要轉達給他。他來不來聽經,來不來念佛,與我們無關。我們把這個消息告訴他,不必勸他來聽經,不必勸他來念佛,只是把消息轉達給他,我們的責任就盡到了。轉達給他了,看到講經的時候他沒來,念佛的時候他也沒來,下一次碰到再告訴他一次;他還沒來,我下一次遇到再告訴他一次。只要他沒有來,十次、二十次都不嫌煩,次數多了,“我們去看一下”,他就會來一次,這是大心的落實。如果是外地區到我們新加坡來的,我們常常遇到,觀光旅遊在新加坡很多。聽聽他講的是中國話,我們聽得懂,看看這些是中國人,就問問你們從哪裏來的?有從中國來的、有從臺灣來的、有從其他國家地區來的,我們把網路的網址介紹給他。大概在國外現在每一家都有電腦,在美國,現在小學生已經用電腦上課了。他們小學裏面的作業全部都用電腦,很少看到有手寫的;中學、大學就更不必說了。我們把網址介紹給他,海音光照十方。網址我們最近印了一萬張,印像小卡片,名片一樣,將來都放在外面,歡迎你們同修每個人多拿幾張裝在身上,好去做光照十方,海音調伏,你要落實才行。“調伏”兩個字在此地,我們可以省略了,前面說過,一樣的意思。調心,降伏煩惱習氣,一定要靠法音。光照偏重在形象上,海音偏重在言說上,合起來正是爲人演說,演是表演,說是說法。第四尊:【淨華嚴髻身衆神。】“淨”是清淨。怎樣才清淨?斷一切惡,不著斷惡的相,斷惡清淨;行一切善,不著行善的相,行善清淨。換句話說,一有分別、執著就不清淨了。“華”是表菩薩心,四攝、六度都要懂得叁輪體空。叁輪體空要用《金剛經》上的經文來說,諸位印象會更深,也容易體會。無論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都必須與“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”相應,這就是淨華,真實的莊嚴。莊嚴叁身:莊嚴法身、莊嚴報身、莊嚴應化身,因爲叁身就是一身,一即是叁,叁即是一。我們學習在生活裏面、在工作裏面、在與一切大衆應酬裏面,這行法統統可以落實。你要是懂得了,無有一法不是菩薩法,無有一行不是菩薩行。我們威儀端莊,容色溫和,與大衆接觸,給諸位說這是布施。使一切大衆看到這個樣子,生歡喜心,怎麽不是布施?布施歡喜。生可愛心,生可畏心,又喜歡、又害怕,通是布施。生羨慕心,他要向你學習,這就成就功德、福德。無論是舉止、無論是言談、無論是工作,都有程序、有次第,有條不紊,這是持戒波羅蜜。持戒就是守法、守規矩,一切時、一切處有人見到我要守規矩,沒有人見到也守規矩,把守規矩養成一個習慣。我們學佛的人都懂,沒有人見到的地方,有鬼神見到,怎麽可以說,沒有人見到就可以隨便一點、可以放逸一點?不可以。諺語常講“舉頭叁尺有神明”,天地神明無時無刻不在鑒察我們的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。所以儒家講慎獨,獨是獨自,沒有別人見到也要小心謹慎,如同十目所視、十手所指一樣,成就我們自己的德行,這叫持戒。與般若相應,與“無我相、無人相”,無四相相應,那就是清淨,這是清淨持戒波羅蜜。忍辱是耐心,能忍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。現在念佛堂裏面的同修,年輕人要忍,年老的念佛人可畏,他們日夜念佛不疲倦,年輕人念上幾個鍾點,就疲倦、就受不了了,怎麽行?看到這些年老的同修應當要生慚愧心,要忍耐。實在講前面幾天忍耐過去就好了,就很正常,前面這幾天是個關口。因爲過去無始劫以來,懈怠成了習慣,現在叫你一下收斂,好像非常難過、非常難受,這現象是正常的現象。每一個人初學都要經過這個關口,所以不要畏懼、不要害怕,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、要有耐心,你就能夠突破。突破之後,那就是精進波羅蜜,真正做到勇猛精進。講堂跟念佛堂相結合,這樣的道場解行相應,實在是希有難逢,我們在一生當中能遇到幾次?居住在這個地區要知道珍惜,天天都不空過,你是這個世間第一等大福報的人,還有哪個福報能跟你相比?你這一生決定成佛。不但是決定往生成佛,而且你的品位決定高超。爲什麽我們能這樣肯定?緣殊勝。這個事情是善導大師講的“總在遇緣不同”,此地的緣希有殊勝。住在這個地區要是沒有空閑的話,難得到這個地方來共修,那是自己把這個殊勝因緣放棄了,很可惜。外地的同修住得遠,其他國家地區,我們歡迎你每年能到這個地方來住一段時期,希望你常常來,有假期就來念佛、就來研教,不要把大好的光陰空過了,空過非常可惜。世間許許多多年輕人,年富力強的時候把學習的機緣疏忽了,將他寶貴的時間拿去觀光旅遊,實在可惜。他聽到我這個講法,我們天天在研究教、在鑽故紙,天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,他看到我們,“這個年輕人傻呆,不知道去玩”。到底是誰傻?這很難講。我在年輕的時候,二、叁十歲正是一般喜歡玩的時候,我從來沒有去玩過,知道光陰寶貴,知道求學重要。我自己福很薄,必須要工作才能夠養自己。現在你們的福報比大梵天王都大,你們進念佛堂一分錢不要帶,這個地方四事供養,這還得了。我在年輕要自己養自己,沒有人養我,所以要去工作。工作完了之後,剩下的時間讀書,除了讀書,就親近善知識,去求教。善知識怎麽認識?先認識一個,一個就介紹兩個,兩個就介紹叁個,就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一樣,我那個時候在臺北認識十幾位名教授。我雖然沒有上學,我親近的是一流的名教授,利用我空馀的時間,我去拜訪他們,向他們請教,成就自己的學問。我這個學問不是從學校得來的,學校讀書也要有福報,我連生活都照顧不了,哪有錢去念書?誰供給我們念書?我過的是這個日子。我的同事朋友都笑我,那個時候叫我書呆子,天天只曉得鑽在書裏頭。我在臺北市住那麽多年,我常去的地方兩個地方:一個圖書館,一個書店。書店的老板都認識我,其他的場合沒有我的蹤迹。我那些長官同事都在旁邊議論,書呆子,不知道享受,不懂得享受。也有朋友來告訴我,我聽了笑笑,我說:我不是不懂得享受,我懂得。懂得你爲什麽不去玩?我把玩的時間調換一下,你們現在年輕力壯就去玩了,我打算到晚年玩,現在年輕我要用功發憤,到晚年的時候我到處去玩,我的話兌現了。他們退休之後很苦惱,看到我在世界上,今天飛到這裏,明天飛到那裏,到處去玩,非常羨慕;才點頭,你的路走對了。我那個時候走,你們在旁邊笑話,你現在才知道我的路走對了,遲了,你學我已經來不及了。精進要把握年輕力壯這個好時候,到自己學業…

《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講記(中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