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二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万册,第一次流通开,每个人看到都生欢喜心。当时我在美国,大家劝我讲这部经。我记得我第一次讲是在温哥华,第二次讲是在圣荷西。我住在圣荷西一个小镇,叫库柏提诺,这个小镇很有名,叫硅谷,最高科技都在那个地方。我在那里买个小房子。所以前面两遍是一个在加拿大讲,一个在美国讲,这就弘扬开了。

  跟黄念老碰上缘也在美国。那个时候华府佛教会成立了,在马里兰州,距离首都华盛顿不远,他们请我去做会长,我是他们第一任的会长。里面有几个同修跟黄念老有联系,那时候我们不认识、不晓得,他说是个密宗上师,大家想请他到美国来弘法。我就劝大家,我们修净土,一门深入,不要去碰密宗东西。他们给我说,这个密宗上师怎么好、怎么好,说的名字黄念祖。我突然想起来,这个名字怎么好熟,就忽然想起来,李老师讲过,梅光羲的外甥。我说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?他说是。那太好了,你把他找来我们见见面。我说他来那一定没有问题,他是夏老居士的得意门生,传人,这个决定不会错,可能他学净土也学密,密宗金刚上师。我们这样连上的。他到美国时间很短,只有一个月就回北京去了。我们没见面,通了电话。他带了《大经解》第一部,那时候刚刚完成,油印的,油印的本子,蜡纸写的,钢版的字,油印的,四本,就送给我了。他只带了这一部,听说我讲这部经。我看了很欢喜,我叫人问他有没有版权。他说没有版权,我就给你流通;有版权,那就算了。结果回我的信,没有版权,欢迎流通。所以我们第一版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册,精装本。这些年来不知道印多少了,数量太大了,海内外到处流通。夏莲老说从国外流通到中国。这些事情说明夏老不是普通人,他怎么会知道?这都是他往生之后二、三十年的事情,他都晓得。这个都不是一般人,是来续佛慧命,是来护持正法的,我们难得有这种缘分。

  所以我就在那一年,念老回北京之后大概二、三个月,我第一次去访问北京,主要是看他。到北京先看赵朴老,那个时候他是佛教协会的会长,这又是老乡。香港二十多位同修陪同我。那个时候韩馆长在,也都一起,我们一行二十多人,很热闹。赵朴老全部接待,请我们吃饭,我们谈了四个半钟点。当时跟我们去的这些香港的同修都感到很惊讶,他们晓得,我不知道,朴老通常见客不超过半个小时,都说怎么跟你谈四个半钟点?我说大概老乡,真的就像遇到亲人一样。所以那个时候,每年我都回国二、三次。出家人,茗山老法师,对我好,我们是晚辈,他那个时候七、八十,我那个时候六十多岁。我第一次到镇江去看他老人家,他听说我去了,没见过面,他拄个拐杖在门口,坐在门口,坐个小椅子上,坐了两个小时我才到。我非常感激。

  所以早年在中国,我有这两个护法,一僧一俗,赵朴老跟茗山法师,每年都去看他们。他们过世了,国内没护法了。还有一个老朋友,天主教的总主教傅铁山,也走了。所以国内我就很少去了。现在年岁大了,灾难多,讲经重要,讲经能化解灾难。为什么?端正心念,人能够把邪思、邪行放下一些,端正心念就能化解灾难。灾难真正的因是不善的心行,这学佛有好处。灾难频率愈多,我们讲经的时间要往上增加。现在每天四个小时,大家都欢喜,希望我不要中断。所以国外有些邀请,我现在找替身,自己讲经不中断。

  我们看下面一段,又彼土实超人天,这刚才念了。所以说天、说人,皆是顺方适俗之谈,这个话能讲得通,但是极乐世界确实是有天人。「经云彼国圣众,有在地受经听经者。又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。又彼土圣众,宫殿随身。故知其国宫殿有居空者,有在地者。故以夜摩(空居)」,空居天,「忉利」,是地居天,「等天为喻耳」。做为一个比喻。「经中《超世希有品》」里面说,「但因顺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」。这是有经做依据的。「故知天人与天皆是顺俗之说」。所以这个话讲得通。随顺世间,世间人好懂,世间人能接受,不会感觉得陌生。佛出现在世间说法,大经上告诉我们,他怎么说法?凭什么?依二谛,这就是根据二谛来说。二谛是真谛跟俗谛。真谛是佛亲证的诸法实相,那这个说法很多与我们的常识、知见不相应,他见到了,我们没有见到,一说我们就无法接受,所以佛就随俗谛。俗谛是我们凡夫知见,这个一说我们就懂。譬如佛给我们讲伦理、讲道德,我们很容易接受;佛给我们讲诸法实相,我们听了就不容易接受。佛给我们讲宇宙的源起,「一念不觉,而有无明」,这样讲下来,我们听了好像听天书一样,听不懂。所以我们佩服,佩服古人。

  古人为什么能接受?为什么能听懂?佛法里头有句话说善根、福德、因缘,我们可以这样说,古人的善根福德因缘比我们厚,我们比不上他。再说,我们受的教育不一样,古人从小就接受扎根教育,扎根教育里头最重要的两个字,「诚敬」,从小培养的。这两个字可不得了!这是通往圣人门户的一把钥匙,我们今天没有。印祖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。现在人没有诚敬心,所以只在门口看看,进不去,这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古时候从小就教孝、就教敬,所以从小养成习惯。谚语所谓「少成若天性,习惯成自然」,从小培养,长大了就不行。而且中国的教育从胎教开始,母亲怀孕,就知道自己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会影响小孩。所以古时候怀孕之礼,这十个月一定要遵守,念头要端正,不能有不善的念头,不能有不善的思想,不能有不善的言行,处处都要检点,要为小孩。这个小孩生下来好教,他所禀受的是母亲的正念、正气。《弟子规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《弟子规》是扎根教育。怎么扎的?父母在家里做出来给他看的,表演的。父母很年轻,他的父母都在,你看他怎样孝顺他自己父母,小孩看到了。小孩生下来,他就会看、就会听,就在模仿,就在学习。所以古谚语说「三岁看八十」,你看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这一千天的学习就是他的根,这一千天的根扎得正,八十岁都不会改变,一生都不会改变。现在没有了,现在教小孩什么时候开始?三岁。已经学坏了,已经一身的麻烦,怎么教法?古人讲的两句话,「教儿婴孩,教妇初来」。有道理!妇是娶太太,媳妇娶进门,进门就要教,过几天不行了。什么都要开头,从头就要教,头要带得好,源头歪了,后头就麻烦大了。

  婴孩一出世,你就不要小看他,你以为他什么都不懂,他灵光得很,他什么都懂。要给他最好的榜样,父母在婴儿面前要守礼、要端庄,他看到;所有大人见小孩,不能随便乱说话,表演的全是正面的,负面的不能让他看到,不能让他听到,不能让他接触到,这母亲把关。三岁这个根扎下去了,大概五岁都不离开母亲。六岁有的上学了,最晚七岁上学。上学就交给老师,老师做学生的榜样,都是做给他看。这个时候要教他为什么要孝顺,讲故事给小朋友听,讲古圣先贤的故事。他都记得了,这好榜样。教他学规矩,教他学做人,他懂事。

  教他背书,背书的目的一定要晓得,背书是一种手段,目的是不让他胡思乱想。他不背书,他会胡思乱想。用这种方法,不许可他胡思乱想。那背书的第二个目的,这是附带的,熟记古圣先贤的教诲。所以不用给他讲,他太小了不必讲,就是叫他读、叫他念、叫他背。会背了,背一百遍;禀赋差一点的背两百遍,加一倍。为什么?他不会忘记,他不会有邪念。这样把小孩培养出来。到十二、三岁,智慧开了,再跟他讲以前所学的这些典籍,给他讲道理,他懂了。所以中国的儿童,小时候是严加管教,没有自由,不是小天使。外国是小天使,他的福报全在少年时候享光了,所以后来一生要受罪。中国人小时候一点福报都没享,福报留在什么时候?留在晚年享,晚年退休了。

  所以中国从前教育跟养老家庭负责。教育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学校。大家庭,一家三、五百人,小孩很多,所以是家庭子弟学校。教育是家庭负责的,国家只是来考人才。小孩考中秀才,国家就有一分供给给你,你就不必工作,国家就养你一辈子,你好好读书,再参加考试,将来为国家服务。从前是这个制度。老人养老,落叶归根。归根是什么?回去养老,天伦之乐。等于说家庭有养老院,老人都在一起,老人跟小孩玩在一块,多快乐!都是自己的晚辈,真快乐!所以外国人跟中国比,怎么比也比不上。

  中国几千年来,社会安定,长治久安,太平盛世,谁的功劳?家的功劳。为什么?每一个家都把小孩教好,所以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各种行业里头,哪个行业最令人羡慕的?就是做官。做官是什么?很清高,别人尊敬你,待遇也不错。最快乐是没事干,没有案件,一个月有二、三个案件,你还有事情干,没有。没有怎么办?读书、著作、游山玩水。《四库》里面的集部一大半都是这些人的著作,没事干,干这个。这是最令人羡慕的,三百六十行这一行最清高。所以念书人都想做官。现在颠倒了。陆克文做总理,邀请我,我去访问他,见我面。比我这个杯子大,端着一大杯,告诉我咖啡一天要喝五杯。我说怎么?精神不够用。我当时告诉他,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干你这行最辛苦,真辛苦,操心;干我这行最快乐。他笑起来了。这次下来了,我写了封信给他,劝他别做官,搞传统教育,一生全心全力搞这个。我教他学孔子、学释迦牟尼佛,不要做官,好。这人是好人,好人不能做官,他不是别人的对手。所以走释迦的路、走孔子的路绝对正确。好,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二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