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二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萬冊,第一次流通開,每個人看到都生歡喜心。當時我在美國,大家勸我講這部經。我記得我第一次講是在溫哥華,第二次講是在聖荷西。我住在聖荷西一個小鎮,叫庫柏提諾,這個小鎮很有名,叫矽谷,最高科技都在那個地方。我在那裏買個小房子。所以前面兩遍是一個在加拿大講,一個在美國講,這就弘揚開了。

  跟黃念老碰上緣也在美國。那個時候華府佛教會成立了,在馬裏蘭州,距離首都華盛頓不遠,他們請我去做會長,我是他們第一任的會長。裏面有幾個同修跟黃念老有聯系,那時候我們不認識、不曉得,他說是個密宗上師,大家想請他到美國來弘法。我就勸大家,我們修淨土,一門深入,不要去碰密宗東西。他們給我說,這個密宗上師怎麼好、怎麼好,說的名字黃念祖。我突然想起來,這個名字怎麼好熟,就忽然想起來,李老師講過,梅光羲的外甥。我說他是不是梅光羲的外甥?他說是。那太好了,你把他找來我們見見面。我說他來那一定沒有問題,他是夏老居士的得意門生,傳人,這個決定不會錯,可能他學淨土也學密,密宗金剛上師。我們這樣連上的。他到美國時間很短,只有一個月就回北京去了。我們沒見面,通了電話。他帶了《大經解》第一部,那時候剛剛完成,油印的,油印的本子,蠟紙寫的,鋼版的字,油印的,四本,就送給我了。他只帶了這一部,聽說我講這部經。我看了很歡喜,我叫人問他有沒有版權。他說沒有版權,我就給你流通;有版權,那就算了。結果回我的信,沒有版權,歡迎流通。所以我們第一版在臺灣就印了一萬冊,精裝本。這些年來不知道印多少了,數量太大了,海內外到處流通。夏蓮老說從國外流通到中國。這些事情說明夏老不是普通人,他怎麼會知道?這都是他往生之後二、叁十年的事情,他都曉得。這個都不是一般人,是來續佛慧命,是來護持正法的,我們難得有這種緣分。

  所以我就在那一年,念老回北京之後大概二、叁個月,我第一次去訪問北京,主要是看他。到北京先看趙樸老,那個時候他是佛教協會的會長,這又是老鄉。香港二十多位同修陪同我。那個時候韓館長在,也都一起,我們一行二十多人,很熱鬧。趙樸老全部接待,請我們吃飯,我們談了四個半鍾點。當時跟我們去的這些香港的同修都感到很驚訝,他們曉得,我不知道,樸老通常見客不超過半個小時,都說怎麼跟你談四個半鍾點?我說大概老鄉,真的就像遇到親人一樣。所以那個時候,每年我都回國二、叁次。出家人,茗山老法師,對我好,我們是晚輩,他那個時候七、八十,我那個時候六十多歲。我第一次到鎮江去看他老人家,他聽說我去了,沒見過面,他拄個拐杖在門口,坐在門口,坐個小椅子上,坐了兩個小時我才到。我非常感激。

  所以早年在中國,我有這兩個護法,一僧一俗,趙樸老跟茗山法師,每年都去看他們。他們過世了,國內沒護法了。還有一個老朋友,天主教的總主教傅鐵山,也走了。所以國內我就很少去了。現在年歲大了,災難多,講經重要,講經能化解災難。爲什麼?端正心念,人能夠把邪思、邪行放下一些,端正心念就能化解災難。災難真正的因是不善的心行,這學佛有好處。災難頻率愈多,我們講經的時間要往上增加。現在每天四個小時,大家都歡喜,希望我不要中斷。所以國外有些邀請,我現在找替身,自己講經不中斷。

  我們看下面一段,又彼土實超人天,這剛才念了。所以說天、說人,皆是順方適俗之談,這個話能講得通,但是極樂世界確實是有天人。「經雲彼國聖衆,有在地受經聽經者。又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。又彼土聖衆,宮殿隨身。故知其國宮殿有居空者,有在地者。故以夜摩(空居)」,空居天,「忉利」,是地居天,「等天爲喻耳」。做爲一個比喻。「經中《超世希有品》」裏面說,「但因順余方俗,故有天人之名」。這是有經做依據的。「故知天人與天皆是順俗之說」。所以這個話講得通。隨順世間,世間人好懂,世間人能接受,不會感覺得陌生。佛出現在世間說法,大經上告訴我們,他怎麼說法?憑什麼?依二谛,這就是根據二谛來說。二谛是真谛跟俗谛。真谛是佛親證的諸法實相,那這個說法很多與我們的常識、知見不相應,他見到了,我們沒有見到,一說我們就無法接受,所以佛就隨俗谛。俗谛是我們凡夫知見,這個一說我們就懂。譬如佛給我們講倫理、講道德,我們很容易接受;佛給我們講諸法實相,我們聽了就不容易接受。佛給我們講宇宙的源起,「一念不覺,而有無明」,這樣講下來,我們聽了好像聽天書一樣,聽不懂。所以我們佩服,佩服古人。

  古人爲什麼能接受?爲什麼能聽懂?佛法裏頭有句話說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我們可以這樣說,古人的善根福德因緣比我們厚,我們比不上他。再說,我們受的教育不一樣,古人從小就接受紮根教育,紮根教育裏頭最重要的兩個字,「誠敬」,從小培養的。這兩個字可不得了!這是通往聖人門戶的一把鑰匙,我們今天沒有。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就得十分利益。現在人沒有誠敬心,所以只在門口看看,進不去,這真的不是假的。

  古時候從小就教孝、就教敬,所以從小養成習慣。諺語所謂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從小培養,長大了就不行。而且中國的教育從胎教開始,母親懷孕,就知道自己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會影響小孩。所以古時候懷孕之禮,這十個月一定要遵守,念頭要端正,不能有不善的念頭,不能有不善的思想,不能有不善的言行,處處都要檢點,要爲小孩。這個小孩生下來好教,他所禀受的是母親的正念、正氣。《弟子規》不是教小孩念的,《弟子規》是紮根教育。怎麼紮的?父母在家裏做出來給他看的,表演的。父母很年輕,他的父母都在,你看他怎樣孝順他自己父母,小孩看到了。小孩生下來,他就會看、就會聽,就在模仿,就在學習。所以古諺語說「叁歲看八十」,你看,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,這一千天的學習就是他的根,這一千天的根紮得正,八十歲都不會改變,一生都不會改變。現在沒有了,現在教小孩什麼時候開始?叁歲。已經學壞了,已經一身的麻煩,怎麼教法?古人講的兩句話,「教兒嬰孩,教婦初來」。有道理!婦是娶太太,媳婦娶進門,進門就要教,過幾天不行了。什麼都要開頭,從頭就要教,頭要帶得好,源頭歪了,後頭就麻煩大了。

  嬰孩一出世,你就不要小看他,你以爲他什麼都不懂,他靈光得很,他什麼都懂。要給他最好的榜樣,父母在嬰兒面前要守禮、要端莊,他看到;所有大人見小孩,不能隨便亂說話,表演的全是正面的,負面的不能讓他看到,不能讓他聽到,不能讓他接觸到,這母親把關。叁歲這個根紮下去了,大概五歲都不離開母親。六歲有的上學了,最晚七歲上學。上學就交給老師,老師做學生的榜樣,都是做給他看。這個時候要教他爲什麼要孝順,講故事給小朋友聽,講古聖先賢的故事。他都記得了,這好榜樣。教他學規矩,教他學做人,他懂事。

  教他背書,背書的目的一定要曉得,背書是一種手段,目的是不讓他胡思亂想。他不背書,他會胡思亂想。用這種方法,不許可他胡思亂想。那背書的第二個目的,這是附帶的,熟記古聖先賢的教誨。所以不用給他講,他太小了不必講,就是叫他讀、叫他念、叫他背。會背了,背一百遍;禀賦差一點的背兩百遍,加一倍。爲什麼?他不會忘記,他不會有邪念。這樣把小孩培養出來。到十二、叁歲,智慧開了,再跟他講以前所學的這些典籍,給他講道理,他懂了。所以中國的兒童,小時候是嚴加管教,沒有自由,不是小天使。外國是小天使,他的福報全在少年時候享光了,所以後來一生要受罪。中國人小時候一點福報都沒享,福報留在什麼時候?留在晚年享,晚年退休了。

  所以中國從前教育跟養老家庭負責。教育,私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。大家庭,一家叁、五百人,小孩很多,所以是家庭子弟學校。教育是家庭負責的,國家只是來考人才。小孩考中秀才,國家就有一分供給給你,你就不必工作,國家就養你一輩子,你好好讀書,再參加考試,將來爲國家服務。從前是這個製度。老人養老,落葉歸根。歸根是什麼?回去養老,天倫之樂。等于說家庭有養老院,老人都在一起,老人跟小孩玩在一塊,多快樂!都是自己的晚輩,真快樂!所以外國人跟中國比,怎麼比也比不上。

  中國幾千年來,社會安定,長治久安,太平盛世,誰的功勞?家的功勞。爲什麼?每一個家都把小孩教好,所以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各種行業裏頭,哪個行業最令人羨慕的?就是做官。做官是什麼?很清高,別人尊敬你,待遇也不錯。最快樂是沒事幹,沒有案件,一個月有二、叁個案件,你還有事情幹,沒有。沒有怎麼辦?讀書、著作、遊山玩水。《四庫》裏面的集部一大半都是這些人的著作,沒事幹,幹這個。這是最令人羨慕的,叁百六十行這一行最清高。所以念書人都想做官。現在顛倒了。陸克文做總理,邀請我,我去訪問他,見我面。比我這個杯子大,端著一大杯,告訴我咖啡一天要喝五杯。我說怎麼?精神不夠用。我當時告訴他,現在社會各行各業幹你這行最辛苦,真辛苦,操心;幹我這行最快樂。他笑起來了。這次下來了,我寫了封信給他,勸他別做官,搞傳統教育,一生全心全力搞這個。我教他學孔子、學釋迦牟尼佛,不要做官,好。這人是好人,好人不能做官,他不是別人的對手。所以走釋迦的路、走孔子的路絕對正確。好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  
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二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