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二八叁集) 2012/4/10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28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二十六頁,第二行看起。科,「丁二、正報莊嚴」,「分二」,第一段說「主」,主就是阿彌陀佛。
【光明遍照第十二】
念老有個交代,前面前文的交代。「前《國界嚴淨品》顯依報莊嚴」,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生活的環境、學習的環境。現在第十二品、十叁兩品,要說正報莊嚴,介紹正報。「光明遍照,是身遍十方。壽命無量,是豎窮叁際」。這四句話含義很深。實在說,阿彌陀佛無論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都是身遍十方,都是豎窮叁際;換句話說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叁身皆是。所以,一切衆生就在當下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這個不可思議。衆生有感,佛決定有應,佛有應,我們不知道,不知道的是冥應,我們能夠明顯覺察到的那是顯應。應,感應有四種,決定有應。如果沒有應,我們學佛得不到法喜,我們學佛信心、願力不能夠支持到底;能夠支持到底,能夠決定往生,感應從來沒有離開。就像我們前面所舉虛雲老和尚朝五臺山,從他發願一直到達五臺,往返,文殊菩薩沒有一時一刻不照顧,念念都得到菩薩照顧、都得到菩薩加持,所以旅途上才一帆風順。
爲什麼出家人要朝山?特別是在那個時代,它的作用,啓發社會大衆對佛菩薩的敬仰,道理在此地。真實的功德,那是表自己一點虔誠,真正的功德是啓發大衆對佛教、對佛菩薩景仰之心。感動的人愈多功德就愈大,這些被感動的人,對他影響的時間愈長,這個功德就愈久。表這個法,顯這個意義,所以那就有必要了。在今天的社會,這個法還能不能行得通?在中國西北、西南藏傳佛教的地區還能行。爲什麼?佛法的根柢、底蘊深厚。在中原這一帶行不通,沒有人相信,你這種表法,人家說你是迷信,不能接受。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,因時、因地、因人表法不相同。在今天所謂是文化地區,最好的表法是把經教講明白、講透徹,大家聽了很高興、很佩服。這是人、時、地、事我們都要懂得,這才能做出叫善巧方便,不是一成不變的,這個不能不懂。要破除迷信,要啓發正信,這很重要。
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樣美好,一定要把道理講清楚,這個好從哪裏來的,大家才會相信。否則的話人家說什麼?這是神話,這不是真的,是小說。他會當這樣看法。那我們把佛法就表錯了,把經典就講錯了。今天必須引用科學的證據,這個世界是可能的,極樂世界做成了,我們這個世界也可能。爲什麼?境隨心轉,相由心生,這是原理。這個原理不是神話,現在量子力學家統統給你證明出來了,真的是如此,物質現象確實從念頭變現出來的。念頭很神秘,現在大家都在這研究,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。明白之後,我們的一生,乃至于生生世世,都好像有個劇本,寫好了,你在這裏表演,在六道輪回裏表演。劇本是誰寫的?自己念頭寫的,于別人無關。念頭太重要了!
什麼是好的念頭,什麼是不好的念頭,標准在哪裏?標准在自然,自然就是性德,與性德相應,這是好的、是善的,與性德相違背是錯誤的。性德裏頭第一德就是愛。我們的老祖宗教給我們,那個核心,「父子有親」,父母跟子女那種親愛,不是學來的,那是天性,就是自性。不但人有,動物統統都有。你看小動物出生,它母親對它的愛就表現出來。有人走近它那個小動物,它就要保護它,防範不讓人侵害,甚至于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,它希望保護它的小孩。今天迷了,迷了什麼?迷了愛!現在人迷得太嚴重了,爲什麼?不愛自己,這個事情麻煩。人沒有自愛,他怎麼能愛別人?愛的反面是怨恨,怨氣沖天,這個怨恨把大自然的秩序破壞了。這就帶來災難,給自身帶來疾病,這又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。
用什麼方法來補救?用什麼方法來修正?大家都在找。佛經典裏面有現成的,祖宗遺留下來這文化裏面也是現成的,沒有人去讀,沒有人相信。迷得太久了,縱然你讀了,你看到了,解錯,用自己的意思去解釋,這解錯了。古聖先賢學東西,都從真誠恭敬,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全盤接受。現在人縱然接受,挑挑揀揀,哪是好的,哪些是糟粕。諸位想想,糟粕能傳下來嗎?能傳幾千年嗎?幾千年當中早就被人挑剔掉了。古人挑剔,真有德行,真有智慧,真有學問,他有能力辨別真妄、邪正、善惡。我們現在沒有能力,憑自己的愛好,自己覺得不順眼就把它挑掉,挑掉可能都是最精華的。爲什麼?你不識貨,你把好東西都挑掉了,不好東西認爲是寶。好在這些典籍還存在,還原原本本保留住。
所以,這四句話意思很長,它裏頭所表的,就是一切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在哪裏?就在當下。他們的身,叁身,就在我們身邊,從來沒有遠離過我們。「本品贊揚彌陀光明,首贊彌陀光明之獨勝,次顯光明之因勝,叁顯十二光之勝名」,殊勝名號,「四顯光明妙用之殊勝」。這是這一大科的大意。我們現在看經文,第一段「顯光獨勝」,分兩個小段,第一段「威光徧照」。光所照之處就是身所在之處,我們要知道這樁事情。
【佛告阿難。阿彌陀佛威神光明。最尊第一。十方諸佛。所不能及。遍照東方恒沙佛刹。南西北方。四維上下。亦複如是。】
十方只介紹第一個東方,東方如是,其他的九方亦如是。此品乃彌陀第十叁願,四十八願「第十叁光明無量願,與第十四觸光安樂願」這兩願的成就。光明無量是自利,觸光安樂是利他,自利利他。「第十叁願曰:光明無量,絕勝諸佛」,這兩句是願文,「此願成就,故阿彌陀佛,威神光明,最尊第一,十方諸佛,所不能及」。世尊爲我們介紹極樂世界,我們學了之後,我們有義務把極樂世界介紹給別人,這你要講清楚。佛佛道同,學佛的人都知道,成佛智慧、德相平等的,怎麼會有高下?平等是從理上講,高下是從事上講,理上講絕對平等,相上講,諸佛法緣不相同。
諸佛如來沒有相,這就是平等的。常寂光裏頭沒有相,法性裏頭沒有相,一片光明,真平等。可是諸佛如來跟他自己有緣的衆生,起感應道交的作用,每一尊佛的有緣衆生不一樣。現相是隨衆生心現的,不是隨自己心現的,隨自己心現的就平等相,隨衆生心現的就不一樣。這個衆生喜歡這個相,那個衆生喜歡那個相,佛總是滿一切衆生的願,沒有自己,這就不一樣了。阿彌陀佛跟衆生的緣特別殊勝,跟他有緣的衆生數量也特別之多,這是什麼原因?作菩薩的時候、作比丘的時候心量就大,就能包容。像我們現在一樣,我們這些同學、同參道友每個人心量不一樣,將來成佛,跟衆生感應的那當然不相同,怎麼會一樣?阿彌陀佛的殊勝,這個也很特別。初學,每個出家人都有參學這個過程,參學的緣不一樣。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給我們表法,那只是做個模樣,我們每個人參學,對象不相同,所遇到的境界不一樣,感受也不相同。這因地,因跟果有密切的關系。
緣,有些意想不到!我跟諸位報告過,我的緣分不是自己想的,偶然的,也是無意的。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遇到了臺灣大專學生學佛,這是以前沒有過的。是周宣德老居士,他是臺大教授,大概在學生面前宣揚佛教,有些學生想學,就組成一個團體,學校同意了、批准了,「晨曦社」。好像有幾十個學生,這是大專學生學佛,建立一個社團,臺灣是第一個。周老居士跟李老師是好朋友、同參道友,他到臺中來訪問,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。李老師聽了歡喜!爲什麼?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學佛,給社會帶來一個最好的省思,佛教不是迷信。迷信,這大學生,這怎麼是迷信?一定有道理,這是好現象。
周老先生離開之後,因爲他們談話我在場,老師送客,客送走了。我陪著老師,我告訴老師,我說老師,未必是好事。老師非常驚訝,怎麼不是好事?問我怎麼不是好事。我說如果他要沒有遇到真善知識,遇到個邪知邪見去教他,知見搞錯了,這是高等知識分子,以後怎麼辦?誰能把他們糾正過來?這先入爲主。老師聽了我這句話,有道理,所以他就很嚴肅、很冷靜的考慮這個問題。又問我,怎麼辦?是問題,我沒有想錯,怎麼辦?我就跟老師建議,我們慈光圖書館也辦大專學生佛學講座,我說您老人家教,教一批學生可以跟他們辯論。老師就接受了。「慈光大專佛學講座」就這樣搞起來的,是這麼個緣起。平時每個星期辦一次,是對臺中地區的,方便他們;寒假、暑假是對外縣市的,學生他放假了,都能來參加。這個愈辦愈興旺,愈辦愈大。以後這些學生畢業了,出到外國留學,分散在全世界各個地區。這些學生跟我都有緣,我們都很熟,我在國外弘法的緣就這麼來的。哪個出家人有這樣的緣分?能走遍全世界到處都有人。你看那個時候就動這麼一個念頭,就結了這樣的緣,這就影響我們一生。
以後我離開臺中,在臺北講經,遇到道安法師。道安法師辦一個大專佛學講座,用中國佛教會名義辦的,講堂就是佛教會的大堂,可以容納叁、四百人,找到我。道安法師真難得,非常謙虛,沒有嫉妒心,確確實實栽培下一代人,我們很感動。他請我做總主講,我在那裏教了四年,所以幾千個學生,這些學生也散布在海外。我是這兩個講座。我到美國去訪問,大家聽說我到美國去了,立刻聯系起來,叁百多人,分散在美國各大城市。我每個地方去住一個星期,這就熟悉了,以後每年都要去。沒有這個緣,到哪裏去找去?
所以講經教學、弘揚佛法,因爲這個緣分才結上到全世界。以後這也沒想到,我們搞團結宗教,走向聯合國,統統都是大專佛學講座的緣,根在那個地方。我們是沒想到,隨著它自然發展的。發展到今天,我們能夠幫助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,有這種緣分,把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給全世界。都是當初意想不到的這一念,聽到晨曦社成立這一念,都是從這一念以後發展出來的。所以念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