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大的照顧小的,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大家庭。
我們是沒有享受過大家庭那種生活文化的影響,但是我們念書那個學校就是大家庭,學校同學一千二百多人,一家人。一千二百人人數不多,但是學校是一個最大的學校。爲什麼?它部門多,有初中部,有高中部,有女子初中、女子高中,還有實驗部,五年實驗、六年實驗,還有師範部。所以它部門好多,幾乎中等是各個統有,還有職業學校。那是大學校!中等教育各個階層的統統都有,都辦。每個部的學生一、二百人,每個班級的學生,我那個班級只有二十個人。我們是念初中二年級,我們一班就二十個人,大概教室差不多跟我們攝影棚那麼大,二十個人。那真的是叫完全中學,中等教育都集中在一起。校舍是分離的,我們那個是廟,住在火神廟。火神廟,也沒有人修行了,我們就用那個廟做爲我們的初中部。初中部好像有六個班,大概我們那班人數最少,二十個人,班上人數最多的四十多個。
抗戰期間非常辛苦,什麼都得會幹、會做,每個人都是雙手萬能。你不學,不學你怎麼生活得下去?所以那個時候,一般家庭重視生活教育,生活教育在家裏學的。我十歲就學燒飯、洗衣服,就是怕戰爭打亂散開的時候,你自己要能活得下去。真是悲慘!所以過過這種生活,思想、心量就不一樣,有感恩的心,有報恩的心。遇到災難,照顧人多,學校老師、校長統照顧,同學都照顧。我們同學真的比兄弟姐妹還親,跟師生的關系比父子關系親。這也是我們遇到這個時代,遇到這種因緣,從小思想就開放,就不會爲自己,常常會想念到別人。那個時候父母兄弟照顧不到,我們所想的都是同學、都是老師,再擴大的是外面鄰裏鄉黨,會想這些,這是從小養成的環境不相同。
阿彌陀佛的心量特別大,「第十叁大願曰:我作佛時,光明無量,普照十方,絕勝諸佛,勝于日月之明,千萬億倍。是以,至作佛時,各自得之,自在所作,不爲預計」,成佛的時候自然得到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釋,「蓋謂至成佛時,每」,每一樁事,「如其本願而現光明,皆自然成就,不因計劃與安排」。沒有計劃,沒有安排,一切隨順,隨緣,而隨緣裏面,都有妙用在其中。問題你能不能看得出來,能不能掌握住這個緣,那就起很大作用。當初臺大成立佛學社,周老師到臺中訪問,偶然的因緣,無意碰到了。我看到老師聽到非常興奮、歡喜,我就感受到經上的一句話,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莫能解」。因爲這些高等知識分子,也是教授這些人我遇到過,他們對佛法很多解錯了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嚴一平教授,臺灣大學的,考古學系的教授,那時也小有名氣。他知道我學佛,他告訴我他讀過《金剛經》,他說佛教沒有什麼東西,《金剛經》就像兩桶水倒過來倒過去。他是教授、長輩,年齡大我十多歲,我也不敢說他,我只好笑笑。要是這大專學生學佛跟他們學,問題不就嚴重了!尤其受過高等教育,都有傲慢的習氣,我們這些人學曆不如他,你講得再好,他根本不相信。那倒不如不學。
到哪裏去找好老師?臺灣那麼多大專院校,學生都學佛了,誰去教?你要去教,學曆得相當,不是相當的學曆,不是很出名的,人家瞧不起你,不聽你的。所以才有這些想法。沒有想到這個想法李老師接受了,而且真幹。我建議他辦一個大專講座,培養一批正知正見的,可以跟他們辯論,因爲程度相當。你看看延伸出這麼大的影響,這個都不是預計的、不是安排的,沒有策劃,完全是自然形成。這個自然形成的,我們知道有叁寶在加持,中國人講的是有祖宗在安排,不是人安排的。
下面這一段「顯光名勝」,下面講十二光,第一段「諸佛極贊」,這是贊歎到極處。
【阿彌陀佛。光明善好。勝于日月之明。千億萬倍。光中極尊。佛中之王。】
這個贊歎還了得!注解裏頭第一句話說得好,「因果如一」,法藏比丘有如是因,他成就了如是果。「是故,勝于日月之明」,這是法藏比丘他有善根,他有智慧。從什麼地方顯示?他能采集各家之長,能舍棄別人之短,成就他自己的智慧、德行。也就是真正做到了像孔子所說的「叁人行,必有吾師」,真好學!叁人,一個善人,一個惡人,一個自己,這叫叁人行。善人善心善行,我們跟他在一起,就要想,他的善心我有沒有?他的善行我有沒有?有,好,要發揚光大;沒有,趕緊學。另外一個惡人,他所表現的讓我反省,他的惡我有沒有?有則改之;沒有?沒有勉勵自己不要犯這個過失。這說明什麼?善人、惡人都是老師,善惡平等,善惡不二,對于善人、惡人生平等恭敬。爲什麼?都是我的老師,對我都有幫助,都幫助我提升,都成就我,真正生起真誠恭敬心。
我們對不善的人怎樣去幫助他?幫助他什麼?報恩。我們做出正面給他看,去感動他,讓他漸漸知道回頭,那是我們報恩。他也有好的地方,好的地方我們贊歎,不好的地方我們決定不提,不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錯了。心要清淨,清淨心是真心,真心裏頭渣子都沒有。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是真心所現的,真能現,妄不能現。妄能變,能使這個現象産生變化,它並不能現。所以,妄裏頭有真,真裏頭也有妄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凡夫在這個境界裏頭,他只知道妄,他不知道真,覺悟的人他知道。真中有妄,那是什麼?那是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真中之妄。妄中之真他也知道,芸芸凡夫,雖然是妄,妄中有真,他本性是真,習性是妄。雖然知道有真有妄,真妄二邊都不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都是錯誤的。真妄二邊都要恭敬,普賢菩薩教給我們「禮敬諸佛」,真妄二邊都要恭敬;但是到贊歎,那就不是的,只贊歎真,不贊歎妄。佛教人,我們要依據佛陀的教誨處事待人接物。作惡的人對他要尊敬、要禮敬,不贊歎;善人行善,要禮敬、要贊歎。惡人造惡,要禮敬,不贊歎,爲什麼?贊歎怕別人跟他學,不能跟他學壞樣子。但他本性本善,他本來是佛,只是一時迷惑,不能不尊敬。明白這個道理。
真正懂得,學習在哪裏學?善財展現給我們的,那就是學習的方法,五十叁參。五十叁參就是教你在生活當中去學習,在生活當中提升自己,這是真實智慧、真實功德。離開生活,你到哪裏去找?讀聖賢書、學習經教是提醒你,功夫全在生活裏頭。五十叁參所表的法就是日常生活從早到晚,你所見所聞、所接觸的一切人事物,男女老少,各行各業。修行在哪裏修?修行就是五十叁參。你對于這些人事物不接觸,你修什麼?你在盲修瞎練。接觸這些人事物怎麼修?就是告訴你,你所看的、所聽的、所接觸到的別放在心上。就修這個,這就是本事。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經題上明擺著五個字「清淨平等覺」,就修這個。覺而不迷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,樣樣都明了。爲什麼?你又看、也聽、也接觸,樣樣明了。樣樣明了是智慧,如如不動,大定,不放在心上那是自性本定,那是自性清淨心,絕不受染汙。善惡二邊都不放,記住,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心,你就會見性。你看六祖頭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就是因爲清淨心裏頭你裝了很多垃圾在裏頭,你見到的也放在裏頭,聽到的也放在裏頭,接觸到的也放在裏頭,把裏面變成垃圾堆了,全都染汙了,錯就錯在這裏。
所以修,就是這麼個修法,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。爲什麼修平等心?遍法界虛空界跟我是一體,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。在哲學裏面講本體是一個,現象千差萬別,十法界依正莊嚴,體一個,自性。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。平等當中不能有傲慢,傲慢不平等,也不能有自卑,但是禮貌上要表現出謙卑。這是什麼?這是教人,給別人做個好樣子,你那是在表演,舞臺表演,教別人。誠敬謙和這是個良好的心態,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好好去教導這些衆生,他們不知道。教,一定是身教,這個要記住。我們做出來給人看,這叫真教。像釋迦牟尼、祖師大德個個都如是,表演出來,我們也要這樣做。
一定要有善巧方便,我們今天教孝,怎麼教法?我們這樣的年齡,父母、老師都不在了,我們念念不忘。所以我們的教室、我們的攝影棚供養老師的神位、老師的照片,這就是教孝、教敬,孝親尊師,念念不忘。這是我們做出來給人看。教忠,忠什麼意思?我們的心正直,不偏不邪。中國人忠這個寫法,心要擺在當中,這心態。對待別人,特別是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把祖宗的教誨疏忽了,丟掉了兩百年。今天人做錯事情不能責怪他,責怪他就過分了。佛在這個經上講的態度好,說是「先人不善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,這是孔子的恕道,講得這麼清楚、這麼明白。今天最重要的是教,教一定從本身做起,我把我自己做好就是教。這就是慈悲,這就是愛,大愛,希望一切錯誤的人都能回頭。所以自己非常認真努力,受苦、受怨,在這個社會上做個好榜樣。
賢首國師的《妄盡還源觀》,裏面講的四德,那是一切德的根本。隨緣妙用,這句話意思非常之深。你看,隨緣,恒順衆生,隨喜功德;妙用是什麼?就是前面講過的,一切善惡不放在心上,這就是妙用。跟世間人完全不一樣,世間人見色聞聲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是記憶,你會把它記住。夏威夷的修.藍博士來訪問的時候,我們這一談非常歡喜,理念都相同的。他說把記憶,好的記憶、不好的記憶統統清除掉,回歸到零點能量點。零,什麼都沒有,就是清淨心,什麼都沒有。他也用這個方法,這是他們老祖宗傳的,跟今天量子學家所說的完全相同。這叫什麼?真修行,這叫會修。要懂得這些道理,我們所學的才會産生作用。這個作用帶給我們,這一生就像方東美先生所說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真正的幸福美滿,不斷提升自己境界,叫法喜充滿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「因果如一」。注意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意念在做主,叁業,意業比什麼都重要。意善,心口哪有不善;意不善,心口肯定不善,即使善,那是僞裝的,不是真的。這些道理都必須要懂得。
「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」,是諸佛對阿彌陀佛的贊歎,不是阿彌陀佛所希求的。阿彌陀佛固然有願要勝于諸佛,這個願是爲衆生發的,不是爲自己。爲什麼要勝于諸佛?爲了要接引諸佛刹土裏面的一切苦難衆生,是爲這個原因。極樂世界如果不是比他居住的世界好,人家怎麼肯離開?現在講移民到那邊去。移民,你那裏一定比我住得好,我才會去,我不能說移到壞的地方去,不如我的地方,這個地方我不去。所以彌陀的願,一一是爲衆生,一一是滿衆生的欲望,不是他自己。自己還有個享受、樂的那個念頭,那是凡夫,怎麼能成佛?大、小乘佛法裏頭,起步身見就破了,大乘初信菩薩,小乘初果須陀洹。你看,身見、邊見(邊見是對立)、見取、戒取(中國人講的成見),末後一個,一切錯誤的見解,全都放下了,這入佛門。阿彌陀佛怎麼會有這種執著?這不可能。所以我們要曉得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願願都是爲衆生,特別是爲六道衆生,菩薩、叁乘附帶的。四十八願度衆生,度誰?度我們這些人。彌陀的慈悲,彌陀的恩德,這還得了!
世間人不知道彌陀的恩德,所以沒有感恩的心,沒有報恩的意願。這什麼原因?是淨宗這些弟子沒有認真學習,沒有把彌陀的恩德講清楚、講明白,自己沒有做好樣子給人看。「威儀有則」,威儀就是樣子,則是標准,做出好樣子給人看。彌陀弟子是什麼樣子?彌陀弟子最低限度,我們今天講的儒釋道的叁個根要能兌現。你把它做到了,這叫真正報恩,感恩戴德從這個地方落實。這一點做不到,我們對不起阿彌陀佛。所以讀這部經、讀這個注解,時時刻刻要回光返照。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無比的幸運,能遇到佛法,能遇到這個法門,稀有難逢,無比的殊勝,一定要知道知恩報恩。
現在的佛法,在整個曆史上來說,確實是危急存亡的關頭,信的人少,不信的人多。信的人當中,明白的人少,不明白的人多,不明白的就是一般人講迷信。信的少數人裏面,具足信願持名的人不多,半信半疑的多;求生願望猶豫不決的人多;念佛,真正做到淨念相繼的人太少太少了。這一層一層的淘汰,真正往生的人就不多了。往生才算是真正報恩,真正感恩。我們的緣殊勝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要做好樣子,要做個好榜樣,我們對得起佛菩薩,對得起阿彌陀佛,對得起老師,對得起祖宗,對得起自己,這一次沒白來。不能將佛陀教誨兌現變成自己的生活,這叫白學了。我們自己修身要學阿彌陀佛,我們求學要學阿彌陀佛,我們的事業要學阿彌陀佛;中國古人講修身、齊家、治國,統統跟阿彌陀佛學,沒錯!這本書的內容不輸給《群書治要》,甚至于說比《群書治要》的內容還要豐富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我說的話不是假話,我有很深的體會。唐太宗說過,文化能治國、能平天下,佛教能治國、能平天下,這個話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二八叁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