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三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大的照顾小的,一个学校就是一个大家庭。

  我们是没有享受过大家庭那种生活文化的影响,但是我们念书那个学校就是大家庭,学校同学一千二百多人,一家人。一千二百人人数不多,但是学校是一个最大的学校。为什么?它部门多,有初中部,有高中部,有女子初中、女子高中,还有实验部,五年实验、六年实验,还有师范部。所以它部门好多,几乎中等是各个统有,还有职业学校。那是大学校!中等教育各个阶层的统统都有,都办。每个部的学生一、二百人,每个班级的学生,我那个班级只有二十个人。我们是念初中二年级,我们一班就二十个人,大概教室差不多跟我们摄影棚那么大,二十个人。那真的是叫完全中学,中等教育都集中在一起。校舍是分离的,我们那个是庙,住在火神庙。火神庙,也没有人修行了,我们就用那个庙做为我们的初中部。初中部好像有六个班,大概我们那班人数最少,二十个人,班上人数最多的四十多个。

  抗战期间非常辛苦,什么都得会干、会做,每个人都是双手万能。你不学,不学你怎么生活得下去?所以那个时候,一般家庭重视生活教育,生活教育在家里学的。我十岁就学烧饭、洗衣服,就是怕战争打乱散开的时候,你自己要能活得下去。真是悲惨!所以过过这种生活,思想、心量就不一样,有感恩的心,有报恩的心。遇到灾难,照顾人多,学校老师、校长统照顾,同学都照顾。我们同学真的比兄弟姐妹还亲,跟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亲。这也是我们遇到这个时代,遇到这种因缘,从小思想就开放,就不会为自己,常常会想念到别人。那个时候父母兄弟照顾不到,我们所想的都是同学、都是老师,再扩大的是外面邻里乡党,会想这些,这是从小养成的环境不相同。

  阿弥陀佛的心量特别大,「第十三大愿曰:我作佛时,光明无量,普照十方,绝胜诸佛,胜于日月之明,千万亿倍。是以,至作佛时,各自得之,自在所作,不为预计」,成佛的时候自然得到。下面是念老的解释,「盖谓至成佛时,每」,每一桩事,「如其本愿而现光明,皆自然成就,不因计划与安排」。没有计划,没有安排,一切随顺,随缘,而随缘里面,都有妙用在其中。问题你能不能看得出来,能不能掌握住这个缘,那就起很大作用。当初台大成立佛学社,周老师到台中访问,偶然的因缘,无意碰到了。我看到老师听到非常兴奋、欢喜,我就感受到经上的一句话,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。因为这些高等知识分子,也是教授这些人我遇到过,他们对佛法很多解错了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严一平教授,台湾大学的,考古学系的教授,那时也小有名气。他知道我学佛,他告诉我他读过《金刚经》,他说佛教没有什么东西,《金刚经》就像两桶水倒过来倒过去。他是教授、长辈,年龄大我十多岁,我也不敢说他,我只好笑笑。要是这大专学生学佛跟他们学,问题不就严重了!尤其受过高等教育,都有傲慢的习气,我们这些人学历不如他,你讲得再好,他根本不相信。那倒不如不学。

  到哪里去找好老师?台湾那么多大专院校,学生都学佛了,谁去教?你要去教,学历得相当,不是相当的学历,不是很出名的,人家瞧不起你,不听你的。所以才有这些想法。没有想到这个想法李老师接受了,而且真干。我建议他办一个大专讲座,培养一批正知正见的,可以跟他们辩论,因为程度相当。你看看延伸出这么大的影响,这个都不是预计的、不是安排的,没有策划,完全是自然形成。这个自然形成的,我们知道有三宝在加持,中国人讲的是有祖宗在安排,不是人安排的。

  下面这一段「显光名胜」,下面讲十二光,第一段「诸佛极赞」,这是赞叹到极处。

  【阿弥陀佛。光明善好。胜于日月之明。千亿万倍。光中极尊。佛中之王。】

  这个赞叹还了得!注解里头第一句话说得好,「因果如一」,法藏比丘有如是因,他成就了如是果。「是故,胜于日月之明」,这是法藏比丘他有善根,他有智慧。从什么地方显示?他能采集各家之长,能舍弃别人之短,成就他自己的智慧、德行。也就是真正做到了像孔子所说的「三人行,必有吾师」,真好学!三人,一个善人,一个恶人,一个自己,这叫三人行。善人善心善行,我们跟他在一起,就要想,他的善心我有没有?他的善行我有没有?有,好,要发扬光大;没有,赶紧学。另外一个恶人,他所表现的让我反省,他的恶我有没有?有则改之;没有?没有勉励自己不要犯这个过失。这说明什么?善人、恶人都是老师,善恶平等,善恶不二,对于善人、恶人生平等恭敬。为什么?都是我的老师,对我都有帮助,都帮助我提升,都成就我,真正生起真诚恭敬心。

  我们对不善的人怎样去帮助他?帮助他什么?报恩。我们做出正面给他看,去感动他,让他渐渐知道回头,那是我们报恩。他也有好的地方,好的地方我们赞叹,不好的地方我们决定不提,不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错了。心要清净,清净心是真心,真心里头渣子都没有。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万事万物是真心所现的,真能现,妄不能现。妄能变,能使这个现象产生变化,它并不能现。所以,妄里头有真,真里头也有妄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凡夫在这个境界里头,他只知道妄,他不知道真,觉悟的人他知道。真中有妄,那是什么?那是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,真中之妄。妄中之真他也知道,芸芸凡夫,虽然是妄,妄中有真,他本性是真,习性是妄。虽然知道有真有妄,真妄二边都不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都是错误的。真妄二边都要恭敬,普贤菩萨教给我们「礼敬诸佛」,真妄二边都要恭敬;但是到赞叹,那就不是的,只赞叹真,不赞叹妄。佛教人,我们要依据佛陀的教诲处事待人接物。作恶的人对他要尊敬、要礼敬,不赞叹;善人行善,要礼敬、要赞叹。恶人造恶,要礼敬,不赞叹,为什么?赞叹怕别人跟他学,不能跟他学坏样子。但他本性本善,他本来是佛,只是一时迷惑,不能不尊敬。明白这个道理。

  真正懂得,学习在哪里学?善财展现给我们的,那就是学习的方法,五十三参。五十三参就是教你在生活当中去学习,在生活当中提升自己,这是真实智慧、真实功德。离开生活,你到哪里去找?读圣贤书、学习经教是提醒你,功夫全在生活里头。五十三参所表的法就是日常生活从早到晚,你所见所闻、所接触的一切人事物,男女老少,各行各业。修行在哪里修?修行就是五十三参。你对于这些人事物不接触,你修什么?你在盲修瞎练。接触这些人事物怎么修?就是告诉你,你所看的、所听的、所接触到的别放在心上。就修这个,这就是本事。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经题上明摆着五个字「清净平等觉」,就修这个。觉而不迷,心地清净,一尘不染,样样都明了。为什么?你又看、也听、也接触,样样明了。样样明了是智慧,如如不动,大定,不放在心上那是自性本定,那是自性清净心,绝不受染污。善恶二边都不放,记住,永远保持你的清净心,你就会见性。你看六祖头一句话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净」。就是因为清净心里头你装了很多垃圾在里头,你见到的也放在里头,听到的也放在里头,接触到的也放在里头,把里面变成垃圾堆了,全都染污了,错就错在这里。

  所以修,就是这么个修法,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。为什么修平等心?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一体,一个自性变现出来的。在哲学里面讲本体是一个,现象千差万别,十法界依正庄严,体一个,自性。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。平等当中不能有傲慢,傲慢不平等,也不能有自卑,但是礼貌上要表现出谦卑。这是什么?这是教人,给别人做个好样子,你那是在表演,舞台表演,教别人。诚敬谦和这是个良好的心态,一定要懂得,一定要好好去教导这些众生,他们不知道。教,一定是身教,这个要记住。我们做出来给人看,这叫真教。像释迦牟尼、祖师大德个个都如是,表演出来,我们也要这样做。

  一定要有善巧方便,我们今天教孝,怎么教法?我们这样的年龄,父母、老师都不在了,我们念念不忘。所以我们的教室、我们的摄影棚供养老师的神位、老师的照片,这就是教孝、教敬,孝亲尊师,念念不忘。这是我们做出来给人看。教忠,忠什么意思?我们的心正直,不偏不邪。中国人忠这个写法,心要摆在当中,这心态。对待别人,特别是现代这个时代,我们把祖宗的教诲疏忽了,丢掉了两百年。今天人做错事情不能责怪他,责怪他就过分了。佛在这个经上讲的态度好,说是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」,这是孔子的恕道,讲得这么清楚、这么明白。今天最重要的是教,教一定从本身做起,我把我自己做好就是教。这就是慈悲,这就是爱,大爱,希望一切错误的人都能回头。所以自己非常认真努力,受苦、受怨,在这个社会上做个好榜样。

  贤首国师的《妄尽还源观》,里面讲的四德,那是一切德的根本。随缘妙用,这句话意思非常之深。你看,随缘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;妙用是什么?就是前面讲过的,一切善恶不放在心上,这就是妙用。跟世间人完全不一样,世间人见色闻声都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是记忆,你会把它记住。夏威夷的修.蓝博士来访问的时候,我们这一谈非常欢喜,理念都相同的。他说把记忆,好的记忆、不好的记忆统统清除掉,回归到零点能量点。零,什么都没有,就是清净心,什么都没有。他也用这个方法,这是他们老祖宗传的,跟今天量子学家所说的完全相同。这叫什么?真修行,这叫会修。要懂得这些道理,我们所学的才会产生作用。这个作用带给我们,这一生就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「人生最高的享受」,真正的幸福美满,不断提升自己境界,叫法喜充满。所以,一定要知道「因果如一」。注意起心动念,言语造作意念在做主,三业,意业比什么都重要。意善,心口哪有不善;意不善,心口肯定不善,即使善,那是伪装的,不是真的。这些道理都必须要懂得。

  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,是诸佛对阿弥陀佛的赞叹,不是阿弥陀佛所希求的。阿弥陀佛固然有愿要胜于诸佛,这个愿是为众生发的,不是为自己。为什么要胜于诸佛?为了要接引诸佛刹土里面的一切苦难众生,是为这个原因。极乐世界如果不是比他居住的世界好,人家怎么肯离开?现在讲移民到那边去。移民,你那里一定比我住得好,我才会去,我不能说移到坏的地方去,不如我的地方,这个地方我不去。所以弥陀的愿,一一是为众生,一一是满众生的欲望,不是他自己。自己还有个享受、乐的那个念头,那是凡夫,怎么能成佛?大、小乘佛法里头,起步身见就破了,大乘初信菩萨,小乘初果须陀洹。你看,身见、边见(边见是对立)、见取、戒取(中国人讲的成见),末后一个,一切错误的见解,全都放下了,这入佛门。阿弥陀佛怎么会有这种执著?这不可能。所以我们要晓得,阿弥陀佛四十八愿,愿愿都是为众生,特别是为六道众生,菩萨、三乘附带的。四十八愿度众生,度谁?度我们这些人。弥陀的慈悲,弥陀的恩德,这还得了!

  世间人不知道弥陀的恩德,所以没有感恩的心,没有报恩的意愿。这什么原因?是净宗这些弟子没有认真学习,没有把弥陀的恩德讲清楚、讲明白,自己没有做好样子给人看。「威仪有则」,威仪就是样子,则是标准,做出好样子给人看。弥陀弟子是什么样子?弥陀弟子最低限度,我们今天讲的儒释道的三个根要能兑现。你把它做到了,这叫真正报恩,感恩戴德从这个地方落实。这一点做不到,我们对不起阿弥陀佛。所以读这部经、读这个注解,时时刻刻要回光返照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无比的幸运,能遇到佛法,能遇到这个法门,稀有难逢,无比的殊胜,一定要知道知恩报恩。

  现在的佛法,在整个历史上来说,确实是危急存亡的关头,信的人少,不信的人多。信的人当中,明白的人少,不明白的人多,不明白的就是一般人讲迷信。信的少数人里面,具足信愿持名的人不多,半信半疑的多;求生愿望犹豫不决的人多;念佛,真正做到净念相继的人太少太少了。这一层一层的淘汰,真正往生的人就不多了。往生才算是真正报恩,真正感恩。我们的缘殊胜,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们要做好样子,要做个好榜样,我们对得起佛菩萨,对得起阿弥陀佛,对得起老师,对得起祖宗,对得起自己,这一次没白来。不能将佛陀教诲兑现变成自己的生活,这叫白学了。我们自己修身要学阿弥陀佛,我们求学要学阿弥陀佛,我们的事业要学阿弥陀佛;中国古人讲修身、齐家、治国,统统跟阿弥陀佛学,没错!这本书的内容不输给《群书治要》,甚至于说比《群书治要》的内容还要丰富,有过之而无不及。我说的话不是假话,我有很深的体会。唐太宗说过,文化能治国、能平天下,佛教能治国、能平天下,这个话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此地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八三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