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陀佛的名号,其他的不能执著。坚固执著这句名号,到了极乐世界可以放下,没到极乐世界决定不放下。就凭执持名号,你就往生净土,就是一心向往,向是方向。方向,佛给我们指定,你别去分别,佛说西方那就西方。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,疑问可大了,西方,太阳下山的地方。我们现在乘上飞机往西方走,走一圈又回来,西方到底在哪里?有这个疑问可麻烦大了。佛讲的这个也不是一定的方向,佛教我们把念头集中向一个方向,就这个意思。你不能分散,你就向着一个方向、一个目标,是叫我们把意念集中,采取这个方法。

  所以有些祖师说了,不是讲我们地球的西方,是讲娑婆世界的西方,这个讲的也有道理。我们娑婆世界西方在哪里?我不知道。这一个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,这个教化区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。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,三千大千世界,用银河系做单位,多少个银河系?十亿个。十亿个银河系,这么大的范围,西方在哪里?所以这个西方别去追究,不要死在东南西北四方上。我们只是仰信这是佛陀用的一种方法,我们只想着这一方向。其实,阿弥陀佛无处不在,无时不在,极乐世界亦复如是。相应他就现前,你就看见了;不相应的时候你看不到他,他看得到你,你看不到他。总而言之,我们把念头集中在这一句佛号上,佛号就是西方,佛号就是极乐世界,佛号就是阿弥陀佛,这就不错了。所以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,「执持名号,还归一心」,就是理一心。这句佛号是从心中起来的,还回归自心,这个自心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真心在哪里?找不到,妄心也找不到。你看《楞严经》一开端,七处征心。世尊问阿难尊者,也不说真心妄心,心在哪里?你说来我听听。他有本事,说了七个地方,全部被释迦牟尼佛推翻。《楞严经》从这儿开头的,到最后真找到了。

  下面与这个就很接近,「《那先经》云:诸善之中,独有一心,最为第一」。这是诸佛菩萨、祖师大人教人一门深入理论的依据。佛门懂得,我们中国老祖宗也懂得。我们学了佛之后,读佛的经典,回头看看儒家的典籍,很多理念跟佛讲的相同。佛讲得清楚,他们都提到了。我曾经就这桩事情请教李老师,我跟李老师说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是不是佛菩萨到中国来应化的?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,在印度现佛身,在中国现圣贤之身。老师听了笑笑,理上讲得通,事上没证据。我们相信,佛菩萨再来的,跟经典上讲的完全相通。所以诸善之中,独有一心,最为第一。我们想断恶修善,修什么善?一心最善。用什么方法修?用一句佛号修。

  佛号的功德,前面费了几十个小时讲佛号功德,这句佛号真正不可思议!这句佛号是性德的尊号,不是不能翻,能翻,字面上翻不难。阿翻成中国意思是无,弥陀翻作量,佛翻作觉,无量觉,这名号是无量觉。无量觉是谁?无量觉是自性,只有真心、只有自性是无量觉,除了心性之外,没有能当无量觉这个名称。所以,念这句佛号是念自己的真心、念自己的真性,自己的真心叫阿弥陀佛。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,他修行成佛了,他的名号就用作阿弥陀佛,我们今天念这个阿弥陀佛,跟他也相应。所以,古德有所谓「我心即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即是我心」,讲得通,讲得很圆满,自他不二。弥陀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弥陀,净土也是自性变现出的净土,跟我是一体,这个关系多密切。既然是一体,我想到极乐世界,我想亲近弥陀,哪有困难?哪里会有障碍?所以跟你说决定得生,极乐世界、阿弥陀佛是自己心现心变的。

  「《弥陀疏钞》曰:即此一心,全体是佛。又此一心,即定中之定,即菩萨念佛三昧故,即达摩直指之禅故。」《那先经》上这几句话跟莲池大师《疏钞》里头所说的,妙极了。我们把这两段,不长,你看才两行半都不到,真正搞明白、搞懂了,我们的修学是最上乘的,达到登峰造极。修善,一心念佛就是修善,一心念佛,万善随之。这个一心,全体是佛,这一心是定中之定,这是什么?自性本定。大乘经上说觉心不动,觉心就是自性,觉心是自己的真心,它不动,没有波动现象。我们现在的念头,念头是波动现象,从波动现象产生的念头,从念头产生物质现象,这是阿赖耶三细相的发展,今天科学家证明了。我们对这个从前有怀疑,不敢完全相信,现在看了科学报告,这个疑断掉了,完全相信。佛是三千年前说的,科学家是近代三十年才发现的,最近的三十年。方老师告诉我佛经是高等哲学,今天我们看到科学报告,我们醒悟过来,佛经是高等科学。

  佛陀教育,释迦牟尼佛教人的是什么?可以分为两个段落。第一个普世教育,国民教育,普世教育,伦理、道德、因果,教这个东西。这个东西是叫这个世界能恢复秩序,天下太平,人民幸福。第二个阶段是究竟的智慧,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,那就是科学、哲学的最高峰。说出来了,宇宙人生真相。我们今天要想往上爬,烦恼习气障碍,爬不上去。阿弥陀佛帮了个大忙,他给我们建了个阶梯,我们从这个阶梯就可以上去。要注意,一心重要,一心太难了!但念佛是个方法,就是用一个方法,一念代替一切妄念,他用这个方法。说一念不生难,真难!让你有一念,代替所有的妄念,就用阿弥陀佛这一念。为什么不用别的?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德号,不是外来的,跟自己自性有密切关系。什么时候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跟自性觉一相应了,这就大彻大悟,就明心见性,问题就解决了。真妙,善中之善,没有超过念阿弥陀佛这一念善。莲池大师讲得更好,这一心,全体是佛,无量觉,无量觉就是佛。又此一心,定中之定,惠能大师见性,第四句话所说的,「何期自性,本无动摇」,那就是定中之定,自性本定。即是菩萨念佛三昧,这是教下所说的;即达摩直指之禅,这是禅宗所说的。达摩禅全体是性,就是这个一心。

  「上所引证」,上面引用祖师大德论著里头的话,「一念即一心。此之一念,盖指本觉灵知之自性,谓为一念」。所以这个一念,这句阿弥陀佛,是自己的真心,是自己的本性。底下举例,「例如日本幸西氏云:一乘即弘愿」,弘愿是说的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总结归一句名号,这一句名号圆摄四十八愿,「弘愿即佛智,佛智即一念」。一乘是佛乘,《法华经》上说的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教学最后的一个阶段。他教学分四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定中说的,我们不讲它,《华严》是定中讲的,不是在人间讲的。开悟之后最初的十二年讲阿含,好比办小学,就是普世教育。教人怎么样做人,怎样断恶修善、积功累德,得人天福报,讲这些。这好比办小学,十二年。接着讲方等,八年,好比是中学,做为提升的准备。八年加上前面十二年,二十年,二十年扎根教育,正式给你讲大乘。大乘讲多久?二十二年,前面加起来四十二年,四十二年之后讲法华,法华是一乘,等于研究所,完全讲真的了。一乘是成佛,也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到究竟圆满。所以一乘就是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就是佛智,自性本具般若智慧,这是佛智。佛智就是一念,一念真的能够明心见性,这一念功德不可思议。

  今天时间到了,下一堂课我们还从这个地方学起。

  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