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一定自己要知道选择。

  古时候,古人建立寺院丛林,现在懂得风水的人他们去参观,都以为这些修行人,修道的、念佛的都懂得风水,为什么好的风水地方都被他们占去了。其实懂得的人有,不多。为什么好风水偏偏被他们占去?其实不是的。大乘经上讲的「境随心转」,这些人心清净,他在那里住上三年,那个地方风水不好,他去住了都变好了,就这么个道理;不是去选择的,自然好了。心地不善的人,到个好风水的地方住上三年,风水变坏了。那我们要不要选择风水地方?不需要。选择什么地方?你欢喜的地方就好。我们自己年年提升自己的境界,我居住的环境年年这个地方磁场就不一样,自然产生变化。境随心转,一切法从心想生,要记住这个。你真的有信心,头一个是身体,身心健康,自在快乐,没有忧虑,没有烦恼,没有压力。如果连这个信心都不能够具备,我们学佛,道业就很难成就,所以首先要建立坚定信心。用什么方法来建立?多听经,一遍一遍的听,遍遍增长你的信心。为什么?道理慢慢搞清楚、慢慢明白了,明白之后,信心就建立起来了。

  底下这一段给我们解释事一心跟理一心。「又一心中,有事有理,事一心者。《弥陀疏钞》曰」,这莲池大师讲的,「闻佛名号,常忆常念。以心缘历,字字分明。前句后句,相续不断。行住坐卧,唯此一念,无第二念」,这是方法。下面说,「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。事上即得,理上未彻。惟得信力,未见道故」,这个未见道,没有开悟,没有明心见性,这叫事一心。莲池大师讲得好,讲得也相当透彻。第一个,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,对于西方净土有相当程度的了解,能信、能发愿求生净土,亲近阿弥陀佛。到极乐世界不是为别的,是亲近这位好老师,这位好老师一定能帮助我证到无上佛果,这是他的本愿。他的四十八愿等于是保证,保证我们跟他学一定能成佛,成佛一定跟他是平等,智慧神通道力都跟他一样。这是我们为什么原因要到极乐世界,就这个原因,不为别的。

  方法,方法就是念佛,一念十念,这是方法。所以你看真信、真愿、真肯念佛就行了,什么人都能做到。男女老少、贤愚不肖,只要你听到了,你真想干的话,没有一个不能干,没有一个不成功,这法门广大。我们从这些理论引申,可以延伸到所有一切宗教,你好好的修学,依你的经典去修学,把这个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,你肯念一句阿弥陀佛,决定得生。这不可思议!不得了的法门。所以,在一切法门里头被称之为易行道,别的法门难,这法门容易。虽然说容易,这里头有一句话我们要特别留意,「不为贪瞋烦恼所杂乱」,这句话太重要了。换句话说,决定要知足、常乐。我们看看大乘教里所说的补处菩萨,补处菩萨,后补佛。弥勒菩萨现在是补处菩萨,将来他到这个世界来成佛。补处菩萨住哪里?住兜率天。兜率是什么意思?兜率是梵语,翻成中国话叫知足。菩萨知足才能成佛,不知足还不能成佛。这里头含义很深,样样知足,有,知足,没有,也知足,决定没有贪求。

  遭遇到困难,就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,我们遭遇的困难不可能超过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没有产业,没有房地产,连个茅蓬都没有,树下一宿。我们中国人在山上砍几棵树,搭个小茅蓬,在那里好修行;释迦牟尼佛游牧,连个小茅蓬都不要。而且树下他只有一宿,今天晚上在这个树下,明天不会在这个树下,到另外一棵。这什么意思?怕给后人做个坏样子,这个树不错,天天到这儿来,起了贪心。你看,规定就住一晚上,第二天搬别的地方去,绝对不会在坐过的树下再坐,叫人一点贪心都没有,贪瞋痴慢不起。他老人家做出样子给我们看,不是口说,他真做到了,我们不能不相信。吃的没有选择,托钵,给什么吃什么。所以托钵,诸位要知道,没有素食的,人家给什么你就吃什么,不选择的,平等心接受供养。人家供养财供养,就是物质供养你,佛不是白受,要白受这一餐供养怎么对得起人?佛要给他说法,佛回报的是法供养。一定向人家问好,他要说他遇到什么困难,你要帮助他解决,要告诉他解决的方法,这是法供养。有回报的,不是托钵完了就走,不是,就是要教化众生。

  佛一生就是教学,讲经教学,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,佛只是把修行的原理、原则、方法教给你。所以说修行在个人,佛不干涉你。八万四千法门,你愿意修哪个你就修哪个,你修行遇到困难,佛会帮助你。他们的生活的确有规律,而且自在,自在里头他又不失规矩。所以这个团体值得人尊敬,叫六和敬的僧团。佛那个团体不小,我们在经上看到,常随弟子,就是永远跟他学的,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。临时去学的,就是跟他三天五天、一个月二个月、一年半年,这种人多,肯定比常随人多。所以我们估计,世尊当年在世的僧团一定超过三千人,这么大一个团体。

  受人尊敬,各处都邀请,都希望佛到那里去讲经,到那里去住一段时期。佛很随和,哪里请就哪里去,从来不拒绝的,一切随缘,绝不攀缘。国王大臣有别墅、有花园提供给这些人住宿,他也同意,也不拒绝,并不一定很坚持,不是的,恒顺众生,随喜功德。也列了一条规矩,教菩萨,「菩萨所在之处,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」,这个菩萨要遵守。如果你在这个地方,别人生烦恼了,赶快走,赶快离开,不要让人生烦恼,要让人生欢喜心。这些地方再再都体现到佛陀的慈悲,佛陀确实念念为众生,尤其为苦难众生。佛这个苦难含义很广很广。世间一般人苦难是讲贫穷,物质生活缺乏,是说这个。佛的这个苦难包括富贵人,富贵人贪恋富贵,智慧不开,享受痴福,这一生福报享完了,来生就堕落,佛看得清楚。所以,六道众生皆有苦难,各人苦难不相同,统统要照顾到。

  所以「不为贪瞋烦恼之所杂乱」,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,非常重要。「事上即得,理上未彻」,事上做得很如法,得到心清净,但是没有开悟。「惟得信力,未见道故」,他的信心增长,愿心也增长,没有见性,这叫事一心。「又《弥陀要解》曰」,《要解》蕅益大师的,「不论事持理持,持至伏除烦恼,乃至见思先尽,皆事一心」。这个说得好,只有几句话,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你念佛,无论是事上念,事上念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口念,念这句阿弥陀佛。或者是口念耳听,自己念,听得清清楚楚,与自己的心相应,佛号从心生,从口出,从耳听,这样子反覆的念法,容易摄心。不管你用什么方法,念到伏烦恼,功夫成片,断烦恼,除就是断,断烦恼,见思烦恼先断,这都是事一心。

  「理一心者。《弥陀疏钞》云:闻佛名号,不惟忆念,即念反观,体察究审,鞫其根源。体究之极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。以见谛故,名理一心」。这不仅仅事念,它里头有回光返照。闻佛名号,不仅仅,不惟就是不仅仅是忆念,忆是想佛,念是心里头念佛。你看中国这文字,念是今心,就是现在的心,现在的心是阿弥陀佛,这叫念,不是口念,心里头真有叫念。「忆佛念佛」,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,「现前当来,必定见佛」,你常常想他,你常常念着他。即念反观,这个功夫就深了,反观就是见到自性。体究,体察究审,鞫其根源,找它的根源。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?这句名号从哪里来?你要寻其根源。体究之极,于自本心,忽然契合,这个忽然契合就是大彻大悟。以见谛故,见谛就是见性,谛是什么?事实真相。念佛能明心见性,见性这叫理一心。这个境界跟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头,听《金刚经》大彻大悟,同样境界。所以这个是理一心。理一心决定得生,生实报庄严土,上上品往生。

  所以,禅跟净达到的目标相同,方法不一样。禅的方法难,净的方法容易。这个容易的法门,也是唯上智与下愚能得到,这两种人最好教。上智,上上根人,一闻千悟,他智慧高妙,一听他就懂了,一点怀疑都没有,他能够老实念佛。下下根人,这些阿公阿婆,他什么都不知道,你叫他念佛他就老实念;念佛一定有好处,他笑咪咪的,他也不问你什么好处,他就一直念下去,往生的时候瑞相稀有,他真成功了。他生哪里?他不是生凡圣同居土,他跟上上根人一样,实报土上品上生。真了不起!这古人所谓的愚不可及,比不上他。虽然愚,那种愚诚一般人比不上,都能够达到大彻大悟。如果只有忆念,这就是事一心。加上止观,即念反观,这是观,观是智慧。对于经教常常听,听得很熟,对于即念反观有很大的帮助,因为经上讲得透彻。

  「《弥陀要解》云:不论事持理持,持至心开见本性佛,皆理一心。在一心中,理一心最为上也。」理一心见性了,所谓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,终极的目标达到了。见性这个事情,所有大乘经论、无量法门共同的目标。所以《金刚经》上佛才说,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,不管哪个法门,到最后都是明心见性,都达到这一个目标。于是,任何一个法门我们不可以毁谤,毁谤就是自己无知,就是自己迷信、自己没智慧;自己真的有智慧,知道门门都通心性。八万四千法门,最后的目标是一个,无论走哪个法门都可以走得到,教你当中不要去换,换来换去那就耽误时间,一门走到底,你就走通了。法门虽然平等,我们每个人根性不相等,利根的人没有问题,钝根的人,那些法门对我们确实有障碍。为什么?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,断不掉。真正断不掉,走净土这个法门,你就决定成功,同样达到一个目的地。你见到阿弥陀佛,距离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就很近了,这是不可思议的法门。古大德所说,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」,这里开悟不了没关系,见到阿弥陀佛你就能开悟,这个开悟就是指的大彻大悟。

  「又《弥陀疏钞》云:执持名号,一心向往,即事一心」,这莲池大师讲的。执就是执著,持就是保持,你看看大乘教里面,就叫我们放下执著、放下分别、放下妄想;只有净宗法门可以执著,但是执著只限于阿弥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五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