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六集

  净土大经科注  (第三五六集)  2012/5/31  

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37-0356

  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七十六页第一行,从第一行看起:

  「日本幸西氏云:一乘即弘愿。弘愿即佛智」。佛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不是从外头来的,见性,智慧就圆满现前。没有见性之前,佛菩萨教我们用真心,真心跟智慧相应;换句话说,一分真诚就透一分智慧,十分真诚就透十分智慧。底下这句说得好,「佛智即一念」。一念是真心,二念就是妄心,二念里头就夹杂,一念是纯而不杂,所以它生智慧。这个智慧是自己本有的,真的是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是自性的,也就是真心的,用现在的话说,能量是不可思议、无法估计的,这是非常大的能量。

  幸西氏他在修行、教学,他「立一念之义」,换句话说,他以这个为学习、教授的核心,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念。「谓凡夫之信心,如能与佛智一念相应,则往生事业自然成办,不须口口声声多称名号。此与《报恩论》相似」。这是一位日本的祖师大德,跟我们中国的这些大德们看法是相同的,只要用真心,所以用真心就太重要了。为什么不用真心?为什么用妄心?总是人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认为用真心待人接物,在现在这个社会会吃亏,你看别人都骗我,我怎么能用真心待人?其实我们完全想错了。我们用真心待人,别人用妄心对我,我还是用真心待人,决定不改。吃不吃亏?不吃亏!我敢说这句话,是我从初学的时候跟老师学到这个道理,老师教我这么做,我一生就做下来,做了几十年,这个实验成功了,这几十年当中没吃亏。有没有遇到有人骗我?有。我们有没有损失?也有。但是这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,何必计较!得失都是个缘分,决定不怪罪任何一个人,也不怪自己。缘,缘聚则有,就现前,缘散即灭,这个是自然现象。有的时候不以为有,失的时候也不以为是失,你说这个多自在。所以一生才真正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
  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社会上有地位,也不是在世界上有财富,与这个不相干。那与什么相干?快乐。快乐不快乐,这是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天天快乐。佛法里面所说的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,这是人生很不容易得到的。世间大富大贵未必生活得快乐,生活得快乐那是诸佛如来,是诸大菩萨,一天到晚欢欢喜喜,没有得失的念头。知道一切法的真相,可以尽情享受,决定没有一丝毫念头占有,没有一丝毫念头我要控制,这就得自在,自己也自在,万物也自在。自己跟万物是一体,是不二。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去学佛,接受佛的教育,佛的教育真的是幸福、快乐、美满的教育,与贫富贵贱不相干。

  那我们想发财行不行?行。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,没有一样求不到,它有理论,它有方法。我们求发财,怎样才能发财?贪污不能发财。佛告诉我们,发财之道是修财布施。一个人命中有财富,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,命里头有那么多的财富。我是前些年,他也有个好朋友,也是他的顾问,陈朗先生,常常听我讲经,这个人是个算命看相、看风水的高手。早年李嘉诚先生三十岁,从他的家乡,他家乡在汕头,到香港来做生意,遇到了,遇到之后他就给他看相、给他算命。问李先生:你将来希望拥有多少财富你才满意?李嘉诚先生告诉他:我要能有三千万我就很满意。陈老先生告诉他,你命中的财富是漫出来的,不是平的,是漫出来的,他说你将来是香港首富。这算命是个高手,果然不错,所以他一生就把陈先生看作顾问,有什么问题都向他请教。陈老前年过世的。真有这回事情,这不是假的,真有!

  所以我们相信因果、相信命运,命里有的时候决定是有,丢都丢不掉,人家也抢不去、也夺不去,别人会抢去、会夺去的,那是命里没有,纵然被人夺去,自己也安然无事,心永远保持着平静,永远保持快乐,这是人生的享受。方东美先生早年告诉我,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说这个我要,这一句我要,要好好学。真的不是假的,愈施愈多!所以一个人要学着慷慨大方,别人有需要的,不要等人开口,就伸出援手去帮助他,愈施愈多。自己生活愈节俭愈好,愈简单愈是符合健康之道。衣食住行简单,简单容易收拾,如果走向奢侈,那个麻烦就大了,就造业。人生在这个世间,也不过就是日食三餐,夜眠一宿,你要多大地方?一点点小地方就够了,就快乐无比。

  所以这个一心、一念重要。一心不异,没有两样,处事待人接物,对自己、对别人就是一个真心、一个诚意,没有丝毫虚伪。这样子,凡夫的信心就能跟诸佛菩萨一念相应,这一念确确实实就通了。为什么?他们也是真心,我也用真心,真心跟真心不二,道理就在此地;得佛菩萨加持,原理也在此地。我们有妄念,有求于佛菩萨,这是妄念,不求,我用一念,感应不可思议,有求反而没有感应。这不是佛菩萨不灵,你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了。无求的心是一个心,他心无求,我心无求,心心相印,道理在此地;他无求,我有求,不相应。他求的是明心见性,我求的也是明心见性,我们同一个方向、同一个目标,哪有不帮助的道理!我要加上自己的欲望,加上自己的意念在里面就不相应。

  理明白之后,才真正相信感应道交,不但与诸佛菩萨,与人、与一切众生亦如是。没见过面的,素昧生平,一见如故,这什么原因?我用真心,他也用真心,这就一见如故,自然的感应。不但对人,对动物。最平常我们遇到的蚊虫,还有些小虫,被它叮了,我们感到不舒服,又痛又痒。那我们跟这个小虫沟通一下,它来叮我,我看到了我让它叮,我跟它说:我供养你,你也不就是吃一餐饭而已,我布施你,我供养你,但是有条件,你别让我痛、别让我痒。果然叮了,它吃饱走了,不痛不痒。这不就是感应吗?这些都有感应,蟑螂、蚂蚁统统有感应。这么多年来,我这些感应事情太多了。我们决定没有伤害它,而且我们帮助它。蚂蚁跑到厨房,还不就是找吃的东西?我们知道这个事情,把它喜欢、要的东西分一点到窗户之外,到院子里面去,蚂蚁就到外头去了,它就不进来了。所以跟这些小动物沟通,我们大家共同住在一块,共存共荣、互助合作,你说多快乐的事情。植物也一样,花草树木,你爱它,它也爱你,树特别的茂盛,花果芬芳,提供给你欣赏。爱心要展开来,爱一切小动物,爱花草树木,爱山河大地,这世界不就是极乐世界!

  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这种人多,想通了的人多,一心一念的人多,共业所感。我们今天这个世界,由于圣贤教育疏忽了,这一疏忽,共业就产生变化。但是别业如果不受共业的干扰,这叫功夫,能够不受环境干扰,我们能够享受到极乐。这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,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。佛说得不错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。我们对于大千世界是这么一个看法,这个看法是诸佛如来的看法,是法身大士的看法,我们跟他看法、想法一致,那我们的行为当然也一致。所以念佛往生,明白这个道理,用真心,真心就现净土,真心就现阿弥陀佛。真心念佛一声,比那个妄心念佛一万声功德都大,一万声它还是假的、还是虚妄的,这一念是真的,纯真无妄。

  真心念佛他就觉得这个我应该要做,真心对人他就不干了,那你这就有分别、就有执著。佛不是众生,众生不是佛,这是错误的,众生本来是佛,佛在没成佛的时候也是众生,生佛不二,生佛平等,真正的快乐从这生的,不要有分别心。这个人再坏、再恶,十恶五逆是一时迷惑,生怜悯心、生同情心,他一时错误,他会觉悟、他会回头,他本来是好人。本来是好人,那个本来是不会变的,他不是坏人,干坏事,坏人他会变的,他会变好,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处事待人接物。这样的心态,什么样的灾难来了都不相干,都没事。灾难来了,死很多人,死的那些人很冤枉。怎么说冤枉?他不该死。不该死为什么死了?吓死的,被灾难吓死的。理事都要清楚。

  后面这是《报恩论》上说的几句话,「禅宗破参,读教解悟」,读经,教是听教,就是听讲,明白了、觉悟了,「而专修净土,而能一念净信,与佛智相应,一念称佛,而得往生者也」,决定生净土。生净土只是换个环境,那个地方是专修专学的环境。这个环境是阿弥陀佛提供的,人人都有分,只要想去都能去。

  我们再看底下这段,「但净宗常谓之一念、十念,则迳指凡夫之称念佛号一声与十声」。这是一般人都是这个看法,所谓一念,所谓十念,是一声佛号、十声佛号。「如义寂之《无量寿经疏》曰:此言念者」,此是我们现前,一般社会大众所谓的念,「谓称南无阿弥陀佛」,这六个字,念这六个字。「经此六字顷,名一念」,这六个字念完这叫一念,重复念十遍叫十念。「是谓念诵一声佛号,即名一念。《观经》谓下品下生者」,《观经》里面说下品下生,「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。称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。命终之时,见金莲华,犹如车轮。如一念顷,即得往生极乐世界」。《观经》上这段经文也是讲的十声,一念就是一声佛号,十念就是十声佛号。「如是临终十念,乃至一念,皆得往生」。

  《观经》上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注意的,「于念念中,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」,这句话的意思很深。八十亿劫,劫是古印度对于时间,很长时间的一个单位,它有大劫、中劫、小劫,说法没有一定,但是都是很长很长。在佛门里面,最常用的小劫是佛说人的寿命,最长,人寿命最长有八万四千岁,每一百年减一岁,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命十岁,十岁是最短的,从十岁,再一百年加一岁,又加到八万四千岁,这一个增减叫一个小劫,这么长的时间。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,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,所以这时间很长很…
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六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