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五六集) 2012/5/3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6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七十六頁第一行,從第一行看起:
「日本幸西氏雲:一乘即弘願。弘願即佛智」。佛智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不是從外頭來的,見性,智慧就圓滿現前。沒有見性之前,佛菩薩教我們用真心,真心跟智慧相應;換句話說,一分真誠就透一分智慧,十分真誠就透十分智慧。底下這句說得好,「佛智即一念」。一念是真心,二念就是妄心,二念裏頭就夾雜,一念是純而不雜,所以它生智慧。這個智慧是自己本有的,真的是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,是自性的,也就是真心的,用現在的話說,能量是不可思議、無法估計的,這是非常大的能量。
幸西氏他在修行、教學,他「立一念之義」,換句話說,他以這個爲學習、教授的核心,中心的理念就是一念。「謂凡夫之信心,如能與佛智一念相應,則往生事業自然成辦,不須口口聲聲多稱名號。此與《報恩論》相似」。這是一位日本的祖師大德,跟我們中國的這些大德們看法是相同的,只要用真心,所以用真心就太重要了。爲什麼不用真心?爲什麼用妄心?總是人迷得太深、迷得太久,認爲用真心待人接物,在現在這個社會會吃虧,你看別人都騙我,我怎麼能用真心待人?其實我們完全想錯了。我們用真心待人,別人用妄心對我,我還是用真心待人,決定不改。吃不吃虧?不吃虧!我敢說這句話,是我從初學的時候跟老師學到這個道理,老師教我這麼做,我一生就做下來,做了幾十年,這個實驗成功了,這幾十年當中沒吃虧。有沒有遇到有人騙我?有。我們有沒有損失?也有。但是這身外之物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,何必計較!得失都是個緣分,決定不怪罪任何一個人,也不怪自己。緣,緣聚則有,就現前,緣散即滅,這個是自然現象。有的時候不以爲有,失的時候也不以爲是失,你說這個多自在。所以一生才真正享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。
人生最高的享受不是在社會上有地位,也不是在世界上有財富,與這個不相幹。那與什麼相幹?快樂。快樂不快樂,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人生最高的享受,天天快樂。佛法裏面所說的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,這是人生很不容易得到的。世間大富大貴未必生活得快樂,生活得快樂那是諸佛如來,是諸大菩薩,一天到晚歡歡喜喜,沒有得失的念頭。知道一切法的真相,可以盡情享受,決定沒有一絲毫念頭占有,沒有一絲毫念頭我要控製,這就得自在,自己也自在,萬物也自在。自己跟萬物是一體,是不二。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會到爲什麼要去學佛,接受佛的教育,佛的教育真的是幸福、快樂、美滿的教育,與貧富貴賤不相幹。
那我們想發財行不行?行。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,沒有一樣求不到,它有理論,它有方法。我們求發財,怎樣才能發財?貪汙不能發財。佛告訴我們,發財之道是修財布施。一個人命中有財富,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,命裏頭有那麼多的財富。我是前些年,他也有個好朋友,也是他的顧問,陳朗先生,常常聽我講經,這個人是個算命看相、看風水的高手。早年李嘉誠先生叁十歲,從他的家鄉,他家鄉在汕頭,到香港來做生意,遇到了,遇到之後他就給他看相、給他算命。問李先生:你將來希望擁有多少財富你才滿意?李嘉誠先生告訴他:我要能有叁千萬我就很滿意。陳老先生告訴他,你命中的財富是漫出來的,不是平的,是漫出來的,他說你將來是香港首富。這算命是個高手,果然不錯,所以他一生就把陳先生看作顧問,有什麼問題都向他請教。陳老前年過世的。真有這回事情,這不是假的,真有!
所以我們相信因果、相信命運,命裏有的時候決定是有,丟都丟不掉,人家也搶不去、也奪不去,別人會搶去、會奪去的,那是命裏沒有,縱然被人奪去,自己也安然無事,心永遠保持著平靜,永遠保持快樂,這是人生的享受。方東美先生早年告訴我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,我說這個我要,這一句我要,要好好學。真的不是假的,愈施愈多!所以一個人要學著慷慨大方,別人有需要的,不要等人開口,就伸出援手去幫助他,愈施愈多。自己生活愈節儉愈好,愈簡單愈是符合健康之道。衣食住行簡單,簡單容易收拾,如果走向奢侈,那個麻煩就大了,就造業。人生在這個世間,也不過就是日食叁餐,夜眠一宿,你要多大地方?一點點小地方就夠了,就快樂無比。
所以這個一心、一念重要。一心不異,沒有兩樣,處事待人接物,對自己、對別人就是一個真心、一個誠意,沒有絲毫虛僞。這樣子,凡夫的信心就能跟諸佛菩薩一念相應,這一念確確實實就通了。爲什麼?他們也是真心,我也用真心,真心跟真心不二,道理就在此地;得佛菩薩加持,原理也在此地。我們有妄念,有求于佛菩薩,這是妄念,不求,我用一念,感應不可思議,有求反而沒有感應。這不是佛菩薩不靈,你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了。無求的心是一個心,他心無求,我心無求,心心相印,道理在此地;他無求,我有求,不相應。他求的是明心見性,我求的也是明心見性,我們同一個方向、同一個目標,哪有不幫助的道理!我要加上自己的欲望,加上自己的意念在裏面就不相應。
理明白之後,才真正相信感應道交,不但與諸佛菩薩,與人、與一切衆生亦如是。沒見過面的,素昧生平,一見如故,這什麼原因?我用真心,他也用真心,這就一見如故,自然的感應。不但對人,對動物。最平常我們遇到的蚊蟲,還有些小蟲,被它叮了,我們感到不舒服,又痛又癢。那我們跟這個小蟲溝通一下,它來叮我,我看到了我讓它叮,我跟它說:我供養你,你也不就是吃一餐飯而已,我布施你,我供養你,但是有條件,你別讓我痛、別讓我癢。果然叮了,它吃飽走了,不痛不癢。這不就是感應嗎?這些都有感應,蟑螂、螞蟻統統有感應。這麼多年來,我這些感應事情太多了。我們決定沒有傷害它,而且我們幫助它。螞蟻跑到廚房,還不就是找吃的東西?我們知道這個事情,把它喜歡、要的東西分一點到窗戶之外,到院子裏面去,螞蟻就到外頭去了,它就不進來了。所以跟這些小動物溝通,我們大家共同住在一塊,共存共榮、互助合作,你說多快樂的事情。植物也一樣,花草樹木,你愛它,它也愛你,樹特別的茂盛,花果芬芳,提供給你欣賞。愛心要展開來,愛一切小動物,愛花草樹木,愛山河大地,這世界不就是極樂世界!
西方極樂世界那是這種人多,想通了的人多,一心一念的人多,共業所感。我們今天這個世界,由于聖賢教育疏忽了,這一疏忽,共業就産生變化。但是別業如果不受共業的幹擾,這叫功夫,能夠不受環境幹擾,我們能夠享受到極樂。這裏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。佛說得不錯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。我們對于大千世界是這麼一個看法,這個看法是諸佛如來的看法,是法身大士的看法,我們跟他看法、想法一致,那我們的行爲當然也一致。所以念佛往生,明白這個道理,用真心,真心就現淨土,真心就現阿彌陀佛。真心念佛一聲,比那個妄心念佛一萬聲功德都大,一萬聲它還是假的、還是虛妄的,這一念是真的,純真無妄。
真心念佛他就覺得這個我應該要做,真心對人他就不幹了,那你這就有分別、就有執著。佛不是衆生,衆生不是佛,這是錯誤的,衆生本來是佛,佛在沒成佛的時候也是衆生,生佛不二,生佛平等,真正的快樂從這生的,不要有分別心。這個人再壞、再惡,十惡五逆是一時迷惑,生憐憫心、生同情心,他一時錯誤,他會覺悟、他會回頭,他本來是好人。本來是好人,那個本來是不會變的,他不是壞人,幹壞事,壞人他會變的,他會變好,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。這樣的心態,什麼樣的災難來了都不相幹,都沒事。災難來了,死很多人,死的那些人很冤枉。怎麼說冤枉?他不該死。不該死爲什麼死了?嚇死的,被災難嚇死的。理事都要清楚。
後面這是《報恩論》上說的幾句話,「禅宗破參,讀教解悟」,讀經,教是聽教,就是聽講,明白了、覺悟了,「而專修淨土,而能一念淨信,與佛智相應,一念稱佛,而得往生者也」,決定生淨土。生淨土只是換個環境,那個地方是專修專學的環境。這個環境是阿彌陀佛提供的,人人都有分,只要想去都能去。
我們再看底下這段,「但淨宗常謂之一念、十念,則迳指凡夫之稱念佛號一聲與十聲」。這是一般人都是這個看法,所謂一念,所謂十念,是一聲佛號、十聲佛號。「如義寂之《無量壽經疏》曰:此言念者」,此是我們現前,一般社會大衆所謂的念,「謂稱南無阿彌陀佛」,這六個字,念這六個字。「經此六字頃,名一念」,這六個字念完這叫一念,重複念十遍叫十念。「是謂念誦一聲佛號,即名一念。《觀經》謂下品下生者」,《觀經》裏面說下品下生,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命終之時,見金蓮華,猶如車輪。如一念頃,即得往生極樂世界」。《觀經》上這段經文也是講的十聲,一念就是一聲佛號,十念就是十聲佛號。「如是臨終十念,乃至一念,皆得往生」。
《觀經》上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注意的,「于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」,這句話的意思很深。八十億劫,劫是古印度對于時間,很長時間的一個單位,它有大劫、中劫、小劫,說法沒有一定,但是都是很長很長。在佛門裏面,最常用的小劫是佛說人的壽命,最長,人壽命最長有八萬四千歲,每一百年減一歲,一百年減一歲減到人壽命十歲,十歲是最短的,從十歲,再一百年加一歲,又加到八萬四千歲,這一個增減叫一個小劫,這麼長的時間。二十個小劫是一個中劫,四個中劫是一個大劫,所以這時間很長很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六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