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五七集) 2012/6/1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7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從七百七十七頁,倒數第二行看起:
《念佛叁昧寶王論》,「念心純固,亦得往生。蓋以暗合道妙,巧入無生」。我們上一次學到這個地方,這一段非常重要,所以今天還從這裏看起。念心純固,佛給我們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現在量子力學家告訴我們,念力不可思議,這個說法完全相同。佛是叁千年前講的,量子力學家最近叁十年才發現的,念力。念心純固,尤其是一心、一念,它跟道妙暗合,自自然然相應。一心是真心,一念也是真心,真心起作用。真心能生一切萬法,惠能大師開悟時候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真心就是自性。巧是非常巧妙,你看萬緣放下,念頭專一了,跟無生就相應,它自然的。無生是什麼?無生是不生不滅,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大般涅槃。什麼人證得大般涅槃?成佛就證得了。巧入無生,這是用一念、一心這種巧妙的方法,他就入大般涅槃,就成佛了,似乎是沒費什麼功夫。可是這個境界還得了嗎?
下面說,「是故五逆十惡,臨終念佛,乃至一念,亦得往生」,這個幾句話不得了!五逆十惡是造作極重的罪業,佛知道,衆生自己不知道。佛希望衆生能回頭,可是雖然佛不怪衆生,衆生依然回不了頭來。佛慈悲到極處,運用這個方法勸導大家修念佛法門,往生成佛。這是真正大乘經教常說的「真實心中作」,一心是真實心,一念就是理一心。所以,臨終念佛,乃至一念,也能往生,「正顯彌陀本願不可思議」。「法藏菩薩五劫思維」,這是考察、研究,結果就是四十八願,「即在于此」,這話說得好,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願望從此實現了。佛佛道同,智慧、德能、神通完全相同,爲什麼別的佛沒做到?不是沒有做到,沒想到,阿彌陀佛他想到這個事情。想到了,別的佛爲什麼不做?不需要做,阿彌陀佛在做了,沒有再做的必要。
因爲成佛之後,回歸常寂光,這個時候真正是自他不二。常寂光是什麼?一片光明,我們自己身融入常寂光,變成光。這個光我們肉眼看不見,肉眼看不見的光太多太多了,我們現在科學上大家最容易明了的,X光我們看不見,紫外光我們看不見,被科學儀器偵測出來。所以,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光就這麼一段,比這個光波長的看不見,比這個光波短的也看不見。比我們肉眼能看這個光波長的不知道有多少,比這個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,于是我們才曉得,我們眼的功能看的光太窄小了,就這麼一小段。耳聽也是如此,音波,比這個波長的聽不到,波短的也聽不到。我們接收音機,可以收到長波、短波,這就是證明,確確實實比我們耳能夠聽到的波,波度長的也不曉得有多少,比這個短的也不知道有多少,我們的能力確實很有限。但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我們眼的本能什麼樣的光波都能看見,沒障礙;耳亦如此,什麼樣的聲波我們都能聽得見。現在迷失自性,迷了之後,我們能力局限在一點,不容易超越。常寂光的光,那個光波,我們看不見,阿羅漢也看不見,阿羅漢天眼看不見,菩薩也看不見。什麼時候能看見?經上告訴我們,八地以上。菩薩,你看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十地裏面還到第八地才看到常寂光。看到常寂光就差不多快成佛了,才能看到。
成佛就融在常寂光裏頭,身體融在裏頭,叫法性身,念頭也融在裏頭,稱之爲法性。身心跟法性融在一體,這個時候就分不出這尊佛、那尊佛。就像光一樣,我們這個燈光,十幾盞燈光都打開,光跟光融在一起,分不出哪個光是哪一盞燈的,統統是遍滿的。從這個比喻上能體會一點,入常寂光,就是成佛之後,這個身體跟十方諸佛都融遍法界虛空界。每一尊佛還是每一尊佛,但是他融成一體。像我們這個燈光,我們關掉一盞燈,曉得這個燈光沒有了,覺察到了。但是融入佛境界之後,佛絕不會再墮落成菩薩、成衆生,不會的,所以光永遠合在一起,自他是一體。這個現象裏面,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意念的現象,就是我們今天心想的這些現象沒有。所以心的現象沒有,色的現象也沒有,自然現象也沒有,叫妙極了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這是真正的自己。佛幫助我們、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就在常寂光,我們沒有回歸常寂光,佛陀的教學就不圓滿,一定要幫助我們回常寂光。
從這些地方我們首先體認到,這對現前修學有幫助,就說一般人說,生命,生命是永恒的,生命是不生不滅的。學大乘,對于這樁事情要不能夠肯定,那你沒有入門。對于這個事情肯定了,就曉得一切衆生決定沒有生死,生死的現象是假相,沒有生死是真相。我們看有一本書,我過去好像是在高雄看過一遍,《西藏生死書》,那個裏頭講什麼?講靈魂。一個喇嘛死了,靈魂在外頭飄流,還沒有去投胎,在中陰。那是用中陰來超度他,用這個方法。就時時刻刻勸導他要覺悟,不要迷惑,不要到畜生道投胎,不要到餓鬼道投胎,提醒他,引導他走向佛道,或者走向人天兩道。那個境界並不很高,多半投胎的時候是在人天兩道。也有跑到畜生道去的,他的善根還很勝的時候,還能把他叫回來,投到那個胎了還能把他叫回來。叫回來了,譬如投到小豬的胎,那個小豬生下來就死了,它的靈魂被叫回去。有這些事情,那迷!靈魂要覺悟了,就不叫靈魂,叫靈性,那是真正的自己。什麼時候靈性不再迷惑?阿羅漢以上,決定不迷惑了,但是他還有障礙,他有分別,他有起心動念。所以不知道有常寂光,不知道常寂光是自己的本體,禅宗所說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就是常寂光。
五逆十惡這是造極重的罪業,讀到這個經的時候我們恍然大悟。自己過去生中、現在生中,沒有學佛之前,造作許許多多的罪孽不怕,只要真正忏悔、真正改過,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決定得生、決定成就。五逆十惡臨終決定是地獄相現前,「衆火俱至」,地獄的現象是一片火海。「而能以稱名故,頓離妄惑」,在這個時候,千萬不要把阿彌陀佛忘掉。但是很容易忘掉,爲什麼?驚嚇,一驚一嚇,佛號就不見了,那就很麻煩,就墮地獄去了。平常我們要練這個功夫,什麼樣的災難現前不驚不怖,心是定的,這個人決定往生。受不了驚嚇的很多很多,這一驚嚇就跑到叁途去了,這是最可怕的一樁事情。所以佛號不能不抓緊,一切時、一切處決定不能把佛號忘記,一天十念都可以,養成習慣。
我在一九九九年,那時候我還住在美國,那些年,每年我到新加坡講經一個月,到澳洲講經一個月,在臺灣有二、叁個月,在美國、加拿大大概要住半年。在新加坡提倡的十念法,就是十句,我常跟同學們講的,早晚兩次;吃飯的時候,叁餐飯叁次,我不念供養咒,就念阿彌陀佛,念十聲佛號吃飯;工作的時候,上午上班下班,下午上班下班,一共九次。每天一次都不缺,這一次頂多兩分鍾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十聲佛號,很容易,養成習慣它起很大的作用。這個作用就是臨終時能夠幫助你提起佛號,很容易提起。遇到一切事故的時候,他不會想別的,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有把握了。甚至在夢中作惡夢,作惡夢的時候也能夠念阿彌陀佛,惡夢立刻就沒有了。這就是在緊急關頭的時候你決定用得上,一心想著佛,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用這個一心。
所以我們要練,練什麼?看一切人是阿彌陀佛,看花草樹木也是阿彌陀佛,看山河大地也是阿彌陀佛,就是不起雜念。無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他起的統統是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,這就好,這個樣子才能跟理一心相應。理是什麼?真心,決定用真心,真心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。我們不起心動念難,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都斷不掉。所以我們只要學一個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執著、不分別,這兩種叫粗惑。不起心、不動念叫細惑,那是微細的迷惑,難。微細的迷惑能斷,往生極樂世界是實報土;粗惑能夠斷,往生極樂世界是方便有余土;沒斷的是凡聖同居土。沒斷的,一定要練,要練習,就是時時刻刻我們都能把佛號提起來,不再打妄想,不再想別的事情。想別的東西全是造輪回業,善事叁善道,惡事叁惡道,總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是不能不謹慎的。
「以契理故,衆罪消滅,即生極樂」,只要生到極樂世界,哪怕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,也是圓證叁不退。這個功德利益不可思議,叁不退就是阿惟越致菩薩。「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,圓頓中之最極圓頓,何能臻此」。怎麼能達到這個境界!一切方便門當中這是究竟方便,再沒有一個法門能超過持名念佛。《十六觀經》前面十五種觀法是方便,末後這一種持名念佛是究竟方便。「今淨土法門,能令惡逆凡夫,暗契一心,是故彌陀,號爲願王,誠不虛也」。這話說得好,只有淨土法門能幫助十惡五逆凡夫。難在哪?難在你暗契一心,這一心是理一心,這一步登天。所以我們在平常當中,什麼都不要想了,連自己日常生活最好都不想,一切隨緣,就隨它去吧,什麼都好,我們才能到理一心,用真心,不用妄心。我們現在不會用真心,不知道什麼是真心,只要把妄心放下,真心就現前。真心生智慧,妄心生煩惱,生貪瞋癡慢、生自私自利,什麼是真,什麼是妄,自己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是故彌陀號爲願王,一切大願、弘願當中,阿彌陀佛是第一。
再看下面這段,「又道綽大師于《安樂集》亦論十念往生」,他說「汝謂一形惡業爲重,以下品人十念之善以爲輕者,今當以義校量」。這是假設個問答,有人認爲一形惡業爲重,我們這個身體,在世間造的惡業很重。不但這一生,還有過去世,累積的惡業,它怎麼不重?講到這個經上下品人十念往生,哪有這麼容易?把一形,這一生造的惡業看得很重,把這個人念佛十念、一念往生看輕了,哪有那麼簡單,十念、一念就能往生?道綽大師在《安樂集》裏頭提出這個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七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