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擺在旁邊,餓了就吃一點點。佛號聲音不中斷,一天一夜,每個月這樣念一次,那個功夫非常好。如果像現在災難頻繁的時候,這個一晝夜念,一個月可以念叁次,十天可以念一次,這跟練兵打仗一樣,不能不發狠心。
「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並是夙因成熟。故感臨終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」。到臨命終時再希望別人來助念、來超度,這是僥幸,不容易,太難了。縱然有這個事情,這是因爲過去生中有這個緣分,像我們過去在美國遇到的周廣大。這個人是宿世緣深,你看得癌症,臨終的時候,臨終前叁天他家人才找到我們。我們派了叁個人去看他,一看確實沒有辦法,病太重了,所以就勸他,不要求病好,求往生淨土。他一聽就相信,就告訴他的家人,他太太、他兒女,告訴他們,不要再替我找醫生找藥,你們大家一切放下,念佛幫助我求生淨土。在美國,我們臨時找幾個念佛的同修,也不過十來個人,念了叁天叁夜,他真往生了。往生非常安詳,火化的時候還有舍利。你看,一生不學佛,臨終叁天,還真往生了,不是假的,這確實萬中無一。
「由上可見,一心之境甚爲幽深」,這個境界很深。「是故本經,宗于專念」,所以本經的宗旨,這個宗旨就是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,就是八個字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是《無量壽經》上教導我們念佛的原理、原則。「蕅益大師曰: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超情離見,何勞說妙說玄」。這是真話,但是很少人能懂。現前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超情離見這四個字是上上乘佛法,是一佛乘,不是大乘,比大乘高。它本來就是,不管你懂不懂,你不懂肯念,行,他能成就!所以不需談玄說妙,玄妙是大乘經論。只要守得穩,信得及,「只貴信得及,守得穩」,你真相信,你真願意往生,這一句佛號你真能夠守得住,念念都是這一句阿彌陀佛,「直下念去」。「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叁萬,以決定不缺爲准」,這蕅益大師教人,有空閑的人,一天十萬聲,或五萬聲,或叁萬聲。
我早年,那時候大概四十多歲,住在臺北,每個月到鳳山去講五天經。煮雲老法師邀請我,每個月去鳳山去住五天。鳳山那邊有個老居士,是個將軍,退休了,大概那個時候八十歲,身體很不錯,聽我講經。告訴我,他是老佛教徒,學過禅、學過密,也修淨土,念佛。告訴我,現在老了,禅跟密都用不上力,現在老實念佛。我說你怎麼個念法?他每天叁萬聲,住在鄉下,在鄉下田裏面走路,走叁萬步,他一步一聲阿彌陀佛。那也是很好的運動,他身體很好,每天走叁萬步,念叁萬聲佛,他這個念法,很難得。這個人應該早就往生了,差不多四十多年,四、五十年的樣子。要以決定不缺爲准,這個要計數,要從這裏下手,這是最笨拙的一個方法,但是它是最有效的方法。「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,若不得往生者,叁世諸佛便爲诳語」。一個人這樣修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,真叫萬修萬人去。如果照這樣去修行,信得及,守得穩,一天十萬、或是五萬、或是叁萬,決定不缺,一生不變,他決定往生。他要不往生,那佛就打妄語了,這蕅益大師說的。
又說「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」,你要想念到一心不亂,也沒有別的辦法。「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無缺」。就像前面所說的,晝夜十萬聲,或五萬、或叁萬,你定課,一定用念珠。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顆,一般人念佛的時候,差不多念叁聲佛號撥一個珠子,他一串珠子就是叁百聲佛號,用數珠來念佛。每個人根性不相同,所以方法很多,不要聽到這個想學這個,聽到那個想學那個,把你心搞亂掉了。你平常用什麼方法,這個方法得力,就一直用下去,重要的,前面講決定在心、在緣、在決定。我們用的心是真心,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真放下,要用這個真心;緣,我們的緣非常殊勝,緣有了;那決定,我們要決定我們自己修行的方法。不必人家說什麼我們就跟他說,不需要,總是念念都是阿彌陀佛。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,那是很好的方法,就是把心裏頭的雜念放下,把阿彌陀佛請到心中來。心裏頭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都不要放在心上。好事、壞事清清楚楚,那是智慧,不放在心上是功夫,更不放在口上,對于什麼都不批評,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,這個原則好!
蕅益大師這是教人,從初下手念到純熟,「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。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數亦得」。都可以,記不記數就無所謂了,爲什麼?已經到功夫純熟,這個純熟就是成片。功夫成片的人就能自在往生,他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,想早一點走,還有壽命不要了,求阿彌陀佛來迎接他,佛真來,這是真不容易。如果你還有事情要辦,我再多住幾年也行,叫生死自在,想去就去,想留就留。留決定不是爲自己,是爲正法、是爲衆生,還有這個法緣,還有些事情必須要我去做,別人代替不了;別人能代替的,我就不留了,就可以走了。「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要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」。很多人念佛不能往生,依舊搞六道輪回,都犯這個毛病,你看這些毛病古大德統統都說出來了。人決定要老實,老實人才會成就,這些都不老實;不老實,說老實話對于教理沒有通達,涉入不深。信心,雖然有信心,信心裏面有懷疑,或者信心裏頭有妄想,不純,信不純。
行不得力,行不得力自己應該知道,爲什麼?妄念太多,就是不得力。功夫得力自己很清楚,妄念少了,功夫就得力,妄念少,智慧就開了。也就是不迷惑、不糊塗,處事待人接物心裏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總而言之,萬緣放下是真正的關鍵,爲什麼妄念那麼多?沒放下。該放下的要放下,不該放下的還是要放下,決定不能障礙念佛,只有念佛的功夫相續不間斷,才真正有力量。日常生活當中決定不跟人結惡緣,這個要記住,他做再不好的事情,要能夠原諒他。想到阿彌陀佛都原諒,我們爲什麼不能原諒?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先人無知,不識道德,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別怪他,他很可憐,沒有受到聖賢教育,對于世出世間事情他不知道。每個做壞事情的人都以爲他自己是對的,他要以爲是錯誤的他就不會做了。所以這個可以原諒,就是別放在心上,不要耽誤我們自己事情,我們自己就是往生淨土,這是大事。
「又道綽大師雲:若始學者」,初學佛的人,「未能破相。但能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,不須疑也」。我們沒破相,沒破相就依相,淨宗法門指方立相,指方指定西方,我們就照西方,不要去懷疑,有一個方向。有一個相,相是什麼?極樂世界是相,阿彌陀佛是相,我們心裏頭真有阿彌陀佛、真有極樂世界就行。生到極樂世界,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,到極樂世界再學。「是故本經但以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爲宗也」,這句話念老在這個注解裏面常常提,希望我們不要忘記。要發心,發菩提心就照蕅益大師所說的,真信、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,用這個心念阿彌陀佛,決定得生。
「至于末世,持名者雖廣,而往生者不多」,這是事實真相。我們早年在臺中跟李老師學教,臺中蓮社是老師創辦的,我到臺中的時候,那年正好是臺中舉行蓮社成立十周年紀念。老師常說,臺中蓮社的蓮友多,人數很多,蓮社的蓮友都有名冊,大概將近二十萬人,在臺灣是個相當大的團體。老師常說,他不說別人,說自己的蓮友,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他說一萬人當中大概只有叁個、五個,不是每個蓮友都往生。這個地方舉《安樂集》「亦有問答如下:若人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得往生者。然有衆生稱名憶念,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?」這就說兩種念佛人,前面這種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,這是什麼?一心專念,這得往生。第二種,有衆生憶佛念佛,無明還在,無明沒破;換句話說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統統具足,他不能往生。這什麼原因?
下面解答,「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」,他不是真修,不是真修我們現在常講雜修。念佛法門,在遍法界虛空界,第一個帶頭提倡的是大勢至菩薩,大勢至菩薩是用這個法門成佛的,他早都成佛了。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現菩薩身來協助阿彌陀佛,他表智慧。菩薩教給我們,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八個字就是我們這部經上的「一向專念」。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,攝是攝受,六根不往外面六境去跑了。不是說眼不看、耳不聽,不是這個意思;眼也看、耳也聽,不放在心上,這叫都攝六根。看得很清楚,爲什麼?那是觀,眼觀色,耳觀聲,鼻觀嗅,六根觀照外面六種境界,不放在心上是止,叫止觀,那個觀是智慧,止是定。我們念佛的時候一心不亂是止,決定不放在心上,什麼事情都不要放心上,這是秘訣,往生的秘訣,不能不知道。爲什麼不放在心上?全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你放在心上幹什麼?生活當中,有很好,沒有也很好,都不能放在心上。只許可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你就對了,就全對了!所以這裏答,答得很好,名義不相應。「所以者何?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爲物身。複有叁種不相應」。今天時間到了,這個叁種不相應,我們下一堂課再學習。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七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