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大經科注 (第叁五八集) 2012/6/3
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:02-037-0358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八十頁,從第二段看起:
「至于末世,持名者雖廣,而往生者不多,《安樂集》亦有問答如下」。這個法門,善導大師告訴我們「萬修萬人去」,一個都不漏的。善導距離我們大概一千四百年,他是唐朝初年時候的人,跟智者大師同時代。爲什麼那個時候淨宗是萬修萬人去?可以說是古時候的人非常純樸,特別是在中國這個環境,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,這是中國人非常重視家教,所以能夠做到人人都能往生。在一千四百年之後的今天,人心那個淳厚不見了。這個不能夠責怪,因爲我們把老祖宗東西疏忽、遺失了將近兩百年。兩百年,至少八代。所以這是曆史的包袱,曆史的責任,不能怪任何人。今天修行不如法、造作罪孽是正常的,佛菩薩都不會責怪。我們要了解事實真相。
世尊在這部經上說「先人無知」,我們的父母、祖父母,這是先人,他不知道,「不識道德」。從前人只知道五倫、五常、四維、八德,都常常放在心上,所以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善多惡少。現在這些東西都丟掉了,現在人對于這些名相非常陌生,你講五倫,他聽不懂;五常,更不知道,所以「無有語者,殊無怪也」。佛叫我們要憐憫他,不能責怪他。他做的一些錯事,我們看到、聽到、接觸到了,我們要把這些人看作菩薩,他在表演給我看,提醒我「我有沒有」,有則改之,無則嘉勉。如果這個念頭一轉,這些人都是菩薩,都是在教我,我們老祖宗教我們怎麼學?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,所以說反求諸己,不責備別人。這是菩薩修行的秘訣。看到好人好事,我們要反省我有沒有,沒有,趕快學習;有,好好的保持,繼續做下去。這就是「叁人行,必有我師」。所以會學的人,善知識到處都是;不會學的人要找善知識,找遍天下,一個都沒找到。會學的人,遍地都是,看他做一點善事,他幹一點壞事,都在提醒我,都是我學習的道場。這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
境界裏面學什麼?就學一個清淨心,學到不爲外頭境界所轉,這叫功夫。功夫得力,不被外面境界所轉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是智慧,如果不清楚、不明白,那是迷惑。清楚,不是不知道,清楚。清楚以後怎麼樣?如如不動,就是絕不放在心上,這是定功,定慧等學就在生活當中,就在工作裏頭,就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會修的人,成佛快;不會學的人,這一生永遠不會成就,那依舊造業,還是叁途苦報。所以修行在個人。
我們在經教裏面去看,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,修行,他不管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所謂是「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。問題你會不會?會,每一個人都是老師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,過去我講過兩遍,但是都沒有講完。善財是我們修學的好榜樣,他之所以能夠成功,就是他心目當中所有一切衆生都是佛、都是菩薩、都是我的老師,只有我一個人是學生,所以善財沒有同伴。這個表法的意思很深。有同伴,這個同學,我們兩個差不多,恭敬心生不起來。沒有同伴,學生就你一個,除你一個之外,天下所有衆生都是老師,禮敬諸佛,你就能做到。無論他怎樣毀謗我、羞辱我、障礙我、陷害我,都是老師,爲什麼?他是來考我的,我要不能通過這一些艱難困苦,我不能成就。來考驗我,看我還會不會起煩惱,還會不會生歡喜心。順境,不生歡喜心;逆境,不生煩惱,沒有怨恨,永遠在這地方修清淨心,修平等心,修覺而不迷。用這個心來念佛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所以萬修萬人去。
我們今天差,差在哪裏?外面小小的風一動,我們就受不了。這就是非常容易受外面環境影響,一點定慧都沒有,問題出在這個地方。不是古人修學環境好,我們這不好,我們這裏會修的人比極樂世界還好,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問題,我們的感觸很深。當年黃念祖老居士,這菩薩再來,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,文化大革命被一些小孩給他戴上高帽,拖到街上去遊行,叫他跪就跪,打他、罵他、鞭他,不敢做聲。只有夏老師,這他的老師,夏蓮居老師給他說:菩薩要經曆一切苦難,你才能成就。那這些人磨煉他的,都是菩薩,都是來給他磨難,看他能不能受得了,在這個環境裏還能不能清淨平等覺保持住而不動搖。念老對老師這一句提示,覺悟了,心平氣和,受苦難的時候心裏頭默念阿彌陀佛。
所以這些一般人講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就要糟蹋菩薩,他也就是菩薩。爲什麼?菩薩心中看他們都是菩薩,成就了。他所以造作這個,受不受果報?受果報。受果報而不苦,就像提婆達多一樣。提婆達多害釋迦牟尼佛,我們剛才講了,毀謗、侮辱、障礙,甚至于陷害他,要他的命,釋迦牟尼佛如如不動。提婆達多造的這個罪業,生身墮阿鼻地獄。墮阿鼻地獄,因爲什麼?他成就佛的功德,讓佛通過這麼多的磨煉,居然不失清淨平等覺,這是他的功勞。在阿鼻地獄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樣,是在地獄,但是他在那裏沒有苦受,他的享受相當于忉利天。如果他糟蹋別人,別人有怨恨,那他的麻煩就大了,那他在阿鼻地獄是受罪,不是享樂。所以你看我們自己一念善心,一念善行,一念覺悟,能叫對我們惡作的衆生都得福報,都結上了佛緣。真的是自利決定利他,自己沒有得利益,決定是害他。害他,後頭就麻煩,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。
所以佛說色欲會障礙我們的神通,好色的人迷惑了,眼看不清楚,耳聽不清楚。物欲會障礙我們的心智,障礙智慧。貪欲,這是飲食,貪欲,會迷失方向。名利心會障礙理智。控製的欲望、占有的欲望,會使你被自身所控製、所占有。爲什麼?你有很強烈的我執,你脫不了六道輪回。過分的貪婪,果報是貧窮。過度的驚恐、憤怒,會讓你現前疲憊不堪,你感覺得很累,壓力很沈重。過度的安逸,會讓你變得懶惰。過度的疑惑,會障礙所有一切有利于你自己修學的機會,你把這些機會統統斷掉。這些是我們要記住的。
《安樂集》裏面的問答是這麼說的,「若人稱念彌陀名號,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暗得往生者」。這是說如果有一個人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他有能力除十方衆生無明煩惱而得往生。你看,不是除自己,除十方。這什麼意思?如果不先除自己,就不能除十方;一定是先把自己的無明煩惱斷了,然後能幫助十方一切衆生破無明煩惱。這個功德比我們平常講的大得多!
下面說,「然有衆生稱名憶念」,就是憶佛念佛,「而無明猶在,不滿所願者何意」。無明煩惱沒斷,天天念佛憶佛,無明煩惱還在,不能滿自己的願,這什麼原因?「答」,這個問答都是《安樂集》裏面講的,「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」。這就是修行不如法。爲什麼不如法?修學的理論不明白,方法不知道,我們一般講盲修瞎練,又不是用真心,所以他不相應。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裏頭講得很多,八萬四千法門,門門都要依靠經典。這就是爲什麼釋迦佛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而沒有中斷。如果修行可以不需要懂得理論,佛就不必講經了。再看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也是在極樂世界講經不中斷。更巧妙的,極樂世界六塵說法,六塵爲什麼能說法?那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,讓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,聞法的這個時間決定不會有中斷,這個厲害!所以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。極樂世界人成就快速,原因在此地。十方一切如來成佛之後,沒有一個不講經說法。今天佛法衰了,其他宗教也衰了,原因是什麼?把講經教學這樁事情疏忽了,沒重視了,就變成迷信,變成念佛不能往生。
這下面又有個解答,「答曰:由不如實修行,與名義不相應故也。所以者何」。爲什麼?這接著再問,「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,是爲物身。複有叁種不相應」。這個地方,如來是真實實相身,是爲物身,物是什麼?物是十法界依正莊嚴,爲一切衆生,佛現身是爲一切衆生,不是爲自己。成佛之後在十法界現身,統統是爲度衆生,決定不是爲自己。而如來身是實相身,實相身什麼意思?實相身,他是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十法界裏面衆生用妄心,不是用真心,妄心就是阿賴耶,我們全都是用妄心。妄心有妄想、分別,有執著,真心裏頭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、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這是真心。用真心是實相身,用真心一定是爲衆生,沒有爲自己想一樁事情。用妄心,總是自己擺在最前面,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自利。
複有叁種不相應,第一個「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」。這就是我們講的半信半疑,他不是真信。用真心的,是真實心;用妄心的,總帶疑惑。我們的妄心用成習慣了,雖有真心,不會用。所以我們感恩佛菩薩的慈悲、幫助,將壽命延長了,如果不延長,這一生不能成就。如果我四十五歲走了,那個時候半信半疑,能不能往生?有可能,也不可能。那就是完全看臨終那個緣,臨終最後一念要想起是阿彌陀佛,那就往生了;臨終最後一念把阿彌陀佛忘記了,就又搞輪回了。所以這是個關鍵。人有決定信心,他往生有把握,就是說,臨命終時最後一念肯定是阿彌陀佛,他不想別的。這種功夫全在平時放得下,不爲自己,一心一意只求淨土,只求見阿彌陀佛,一定要存這個心。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做出榜樣,往生前半年一天十四萬聲佛號,就是說明念念都求阿彌陀佛,世間什麼統放下了,不聞不問了。十四萬聲佛號是追頂念佛,速度很快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聲聲接著。
第二,「信心不一,謂無決定故」。又喜歡這個,又喜歡那個,就在大乘佛法裏面,他的興趣是多方面的,愛好是多方面的,他不能夠專一。這也是障礙的原因。第叁個,「信心不相續,謂余念間故」,這個間就是夾雜。信心裏頭有夾雜著懷疑,有夾雜著他的愛好的習氣,他的愛好很多,這個東西沒放下。這是叁大類的不相應。這叁樣「疊相收攝」,而且是互相交叉,互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