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相雜染,這就是雖然念佛憶佛,這一生不能往生,把原因說出來了。「若能相續,則是一心」。這個相續是念念相續,像黃念祖老居士臨終之前這樣的念佛。「但能一心即是淳心」。一天十四萬聲,想有一個妄心雜進去,它插不進去,它是念念相續。「具此叁心,若不生者,無有是處」。這個叁心,就是前面所說的,第一個是淳;第二個是信,專信,我們講真信;第叁個是相續,信心相續,沒有雜念。
「此論直指當世淨業行人之病根」,今天修淨土的人,病根,真的不外乎這叁種。「念佛而不能得往生之果者,以不知如來是實相身。認身如物」,把如來看作普通一個人一樣看待,「取相執著。妄生計較,缺少智慧,失中道義」。這把毛病都說出來了。不能往生就是不能成就,只是阿賴耶裏面種了善根。這個善根什麼時候成熟,很難說,有時候真的要經無量劫。「另則叁種不相應,此叁種不相應,一言以蔽之,只是信心不足」。總而言之一句話,不是真信。要舍,要放下。能舍、能放下是個非常好的增上緣,統統都放下,連生命都放下。生命交給阿彌陀佛,我不再去想這個事情,我天天就在等待,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我。阿彌陀佛認爲成熟了,一定就來接。還沒有來接,我現在還不淳,還沒有徹底放下。果然徹底放下,像宋朝瑩珂法師念了叁天叁夜,阿彌陀佛就來了。那是什麼?真放下了。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。
「往生資糧即信願行,缺一不可。據《要解》所雲」,蕅益大師說的,「信願有缺,則持名縱如銀牆鐵壁,風雨不入,亦不能往生也」。所以他老人家說,「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。你是不是真信、你是不是真想去?真信、真想去,這個地方要徹底放下。有一樣事情不放下,這一樣事情就抓住你,就是你的絆腳石,就障礙你往生,徹底放下,連弘法利生都要放下。弘法利生是修善積德,這是屬于法布施,是利益衆生的。我們要以這個功德回向往生淨土,不能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現前福報,那就完全錯了。不求福報、不求利養,名聞利養都不求,只求往生,這樣才對,這是真信、真願。真正持名,持名就是爲往生,持名就是爲放下雜念、放下煩惱習氣,我們用這一句名號來代替煩惱習氣。煩惱習氣才現前,「阿彌陀佛」,把它換過來,不讓煩惱習氣相續,這叫真正會用功。也就是用阿彌陀佛這一念代替所有的雜念,一切雜念都歸一句阿彌陀佛,這就把它化解開掉了。平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,真修行,不論這個事情與我有幹涉沒有幹涉,統統都是一句阿彌陀佛。確確實實,真正做到的人就是鄉下的阿公阿婆,他們真做到。他們真正是修菩薩行,來給我們做樣子的。
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「住大乘者」。大乘是智慧,住大乘不容易,爲什麼?住大乘者沒有煩惱了。大乘跟煩惱是相對的,大乘是明,煩惱是暗。「《法華經譬喻品》曰:若有衆生,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」,就是十力四無所畏,「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」。這個大乘人自利利他,一定先成就自己。怎麼成就的?從佛世尊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,從這來的。學佛,如果把經教疏忽了,那就是盲修瞎練。修得很好,也不過是人天福報,出不了叁界,依舊是生煩惱,不生智慧。那怎麼辦?真正是因爲沒有聽懂。沒有聽懂不要緊,多聽,長時薰修,慢慢就懂了。
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裏面告訴我們聽經的方法,我們沒學到。他告訴我們聽經,第一個,不執著言說相;第二個,不要執著名字相,大乘、一切智、佛智,這都是名字,不要執著;第叁個,不執著心緣相。心緣相是什麼?聽了之後,我覺得是什麼意思,這就是心緣相。只管聽,不能夠分別、不能執著,不要去想它,一遍一遍這樣薰修,會豁然大悟,這就能見性。我們之所以不能見性,就是聽經的時候著言說相,著了名字相,也著了心緣相,那你所聽的全是你自己意思,不是佛的意思。開經偈講,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聽佛經裏講,完全用自己的意思來解釋佛的意思,全搞錯了!要知道佛說法,佛是從真實心中流露出來的,從自性裏面流露出來的,自性裏頭沒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很奇妙!沒有分別執著,沒有起心動念,爲什麼會說話?爲什麼說出那麼多的經典?這一樁事情,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得到一點信息,就是得到一點消息。我們有心對著這個水,水回答我們沒有心,它沒有起心動念,它沒有分別執著,它的回答完全是從我們心念變現出來的,來回答我們。從這個消息裏頭,我們慢慢去體會就明白了。
自性,如果起心動念是凡夫;不起心動念,它所回應的完全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我們起心動念回答你的時候全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爲什麼?從妄想裏頭流出來。佛菩薩是從真心流出來的,真心裏面流出來的經論,我們用起心動念來分別執著、來分析它,就是把佛的經教全變成知識,不是佛的意思。開經偈上講「願解如來真實義」,我們學經教是曲解如來真實義,是誤解如來真實義,所以都搞錯了。這一錯,影響太大了,影響我們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全是盲修瞎練,所以你念佛不能往生。確實不如阿公阿婆,阿公阿婆已經到了不起心、不動念,心裏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。
很多人知道現在災難現前,我們如何應對?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,災難就沒有了!對于這個念佛人,災難全化解了。縱然災難來的時候,佛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所以他一點事都沒有。在這個世間連身體都放下,都不要了,何況身外之物!你想要的東西,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那個地方一切法從心想生,你想什麼,它就現什麼;你想要什麼,東西就在面前,不想的時候就沒有了,你說你多自在!我們想要一個人陪伴我、照顧我,行不行?行,決定行,但是那個人他並沒有往生,從我們心想生。這個喜歡的人在我面前照顧我,照顧一陣子,我們覺得不需要了,他就不見了。
就像李長者注解《華嚴經》,他這一樁事情寫在序文裏,絕對不是假的。他發心替《華嚴經》做個注解,這大事,佛菩薩、龍天善神都知道。他要找個清靜環境,你看老虎,這他找地方,找老虎洞,老虎統統搬家,把這個洞讓給他。他很喜歡這個地方。一個人住在這裏,居然來了兩個女孩子,年輕女孩子來照顧他。他也不問,不聞不問。這兩個女孩子每天替他整理環境,來服務,伺候他。這一部注解寫完之後,長者很開心,總是完成了,也很滿意。女孩子,你看看,始終一句話也沒講過,想問問她,兩個人不見了。以爲是附近農村裏頭的人,到農村裏面去找,去謝謝這兩個人,感謝。農村人告訴他,沒看見,不知道。那是天人,不是天人,也是佛菩薩化身;可見得李長者的智慧、定力。做這個注解時間很長,照顧這個仁者,從來沒有說過一句話,也沒有問她叫什麼名字,反正你想要叫她辦事,她就在你面前;不需要她的時候,她就不在你面前,好像都有感應一樣的。我們想,我們這個世界有,極樂世界怎麼會沒有?決定可能。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得到大圓滿、大自在!
這些住大乘者,「聞法信受,勤修精進」,這八個字最爲重要。目的呢?目的是求一切智、佛智、自然智、無師智、如來知見、力無所畏,全部都是自性裏頭的。惠能大師說的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就這個意思。本自具足,不向外求,向內求。向內怎麼求?誠敬當中求。真誠恭敬,這個智慧自然就現前,能力現前,無畏現前。愍念安樂無量衆生,智慧開了,不爲別的,爲這一些苦難衆生,幫助這些苦難衆生離苦得樂,利益天人,度脫一切,是名大乘。一點私心都沒有,念念無非是成就別人、幫助別人。自己沒有了,這才能夠與諸佛菩薩起感應道交,于一切護法龍天得到感應。
「又《十二門論》雲:摩诃衍者」,摩诃衍就是大乘,這是梵語,摩诃是大,衍翻作乘,「于二乘爲上,故名大乘」。二乘是聲聞、緣覺,摩诃衍在二乘之上,我們把它翻作大乘。「諸佛最大,是乘能至,故名爲大」。佛,乘大乘法而來,「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,故名爲大」。那說大乘的智慧,這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智慧多大?能盡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邊底,也就是說,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徹底通達明了。我們用一般宗教對神的贊美,有這麼一句話說,「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全知全能」,這大乘的意思。「諸佛大人乘是乘」,大人,法身菩薩。乘是比喻,好像他坐的這個大乘車,故名爲大。
「又能滅除衆生大苦」,大苦是無明煩惱,是生死大苦。這說明了生死、出六道,唯有智慧能辦得到,智慧不開,你永遠不能出離。爲什麼?六道是個夢,你在這裏頭醒不過來,你從來沒有一個念頭想離開六道,無論起什麼念頭都是六道裏頭,從來沒有起個念頭想超過六道、出離六道,沒有起這種念頭。唯有智慧開了,知道六道是假的,這才會有一個念頭,我要超越六道,我要清醒過來,六道是個夢,我要清醒過來。有這個念頭就真的能清醒,真的能脫離。我們知道六道裏頭最重要的一個煩惱就是執著,見思煩惱。見思煩惱斷了,阿羅漢就斷掉了,就出離六道輪回,從這個夢中醒了。這夢裏還有夢,夢中之夢,不知道有多少夢境,出了這個夢,還有上面夢;再出來那個,還有一個夢,夢是無量無邊。
佛經上給我們講的六道,這就講大的,六道裏頭每天都在作夢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很妙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,全都是在作夢,不知道這個夢是假的,把這個夢當真。當真就很苦,爲什麼?當真就在造業,業牽著你,感得來冤冤相報,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。六道裏頭每一道都是夢,進去,是入了夢境;離開夢境,是醒過來了,醒過來還是夢,永遠出不去。所以不遇到佛法,確實沒有超越六道的緣分,遇到大乘法,這非常幸運。我們知道事實真相,不想再玩這個遊戲了,我們要提升。…
《淨土大經科注 第叁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