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 (第三五八集) 2012/6/3
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:02-037-0358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七百八十页,从第二段看起:
「至于末世,持名者虽广,而往生者不多,《安乐集》亦有问答如下」。这个法门,善导大师告诉我们「万修万人去」,一个都不漏的。善导距离我们大概一千四百年,他是唐朝初年时候的人,跟智者大师同时代。为什么那个时候净宗是万修万人去?可以说是古时候的人非常纯朴,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环境,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,这是中国人非常重视家教,所以能够做到人人都能往生。在一千四百年之后的今天,人心那个淳厚不见了。这个不能够责怪,因为我们把老祖宗东西疏忽、遗失了将近两百年。两百年,至少八代。所以这是历史的包袱,历史的责任,不能怪任何人。今天修行不如法、造作罪孽是正常的,佛菩萨都不会责怪。我们要了解事实真相。
世尊在这部经上说「先人无知」,我们的父母、祖父母,这是先人,他不知道,「不识道德」。从前人只知道五伦、五常、四维、八德,都常常放在心上,所以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善多恶少。现在这些东西都丢掉了,现在人对于这些名相非常陌生,你讲五伦,他听不懂;五常,更不知道,所以「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」。佛叫我们要怜悯他,不能责怪他。他做的一些错事,我们看到、听到、接触到了,我们要把这些人看作菩萨,他在表演给我看,提醒我「我有没有」,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。如果这个念头一转,这些人都是菩萨,都是在教我,我们老祖宗教我们怎么学?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一定要知道回光返照,所以说反求诸己,不责备别人。这是菩萨修行的秘诀。看到好人好事,我们要反省我有没有,没有,赶快学习;有,好好的保持,继续做下去。这就是「三人行,必有我师」。所以会学的人,善知识到处都是;不会学的人要找善知识,找遍天下,一个都没找到。会学的人,遍地都是,看他做一点善事,他干一点坏事,都在提醒我,都是我学习的道场。这哪有不成佛的道理!
境界里面学什么?就学一个清净心,学到不为外头境界所转,这叫功夫。功夫得力,不被外面境界所转,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是智慧,如果不清楚、不明白,那是迷惑。清楚,不是不知道,清楚。清楚以后怎么样?如如不动,就是绝不放在心上,这是定功,定慧等学就在生活当中,就在工作里头,就在处事待人接物。会修的人,成佛快;不会学的人,这一生永远不会成就,那依旧造业,还是三途苦报。所以修行在个人。
我们在经教里面去看,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教学,修行,他不管,那是你自己的事情,所谓是「师父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」。问题你会不会?会,每一个人都是老师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过去我讲过两遍,但是都没有讲完。善财是我们修学的好榜样,他之所以能够成功,就是他心目当中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、都是菩萨、都是我的老师,只有我一个人是学生,所以善财没有同伴。这个表法的意思很深。有同伴,这个同学,我们两个差不多,恭敬心生不起来。没有同伴,学生就你一个,除你一个之外,天下所有众生都是老师,礼敬诸佛,你就能做到。无论他怎样毁谤我、羞辱我、障碍我、陷害我,都是老师,为什么?他是来考我的,我要不能通过这一些艰难困苦,我不能成就。来考验我,看我还会不会起烦恼,还会不会生欢喜心。顺境,不生欢喜心;逆境,不生烦恼,没有怨恨,永远在这地方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觉而不迷。用这个心来念佛,哪有不往生的道理?所以万修万人去。
我们今天差,差在哪里?外面小小的风一动,我们就受不了。这就是非常容易受外面环境影响,一点定慧都没有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不是古人修学环境好,我们这不好,我们这里会修的人比极乐世界还好,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。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这个问题,我们的感触很深。当年黄念祖老居士,这菩萨再来,真正修行有成就的人,文化大革命被一些小孩给他戴上高帽,拖到街上去游行,叫他跪就跪,打他、骂他、鞭他,不敢做声。只有夏老师,这他的老师,夏莲居老师给他说:菩萨要经历一切苦难,你才能成就。那这些人磨炼他的,都是菩萨,都是来给他磨难,看他能不能受得了,在这个环境里还能不能清净平等觉保持住而不动摇。念老对老师这一句提示,觉悟了,心平气和,受苦难的时候心里头默念阿弥陀佛。
所以这些一般人讲妖魔鬼怪,妖魔鬼怪就要糟蹋菩萨,他也就是菩萨。为什么?菩萨心中看他们都是菩萨,成就了。他所以造作这个,受不受果报?受果报。受果报而不苦,就像提婆达多一样。提婆达多害释迦牟尼佛,我们刚才讲了,毁谤、侮辱、障碍,甚至于陷害他,要他的命,释迦牟尼佛如如不动。提婆达多造的这个罪业,生身堕阿鼻地狱。堕阿鼻地狱,因为什么?他成就佛的功德,让佛通过这么多的磨炼,居然不失清净平等觉,这是他的功劳。在阿鼻地狱的享受跟忉利天一样,是在地狱,但是他在那里没有苦受,他的享受相当于忉利天。如果他糟蹋别人,别人有怨恨,那他的麻烦就大了,那他在阿鼻地狱是受罪,不是享乐。所以你看我们自己一念善心,一念善行,一念觉悟,能叫对我们恶作的众生都得福报,都结上了佛缘。真的是自利决定利他,自己没有得利益,决定是害他。害他,后头就麻烦,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
所以佛说色欲会障碍我们的神通,好色的人迷惑了,眼看不清楚,耳听不清楚。物欲会障碍我们的心智,障碍智慧。贪欲,这是饮食,贪欲,会迷失方向。名利心会障碍理智。控制的欲望、占有的欲望,会使你被自身所控制、所占有。为什么?你有很强烈的我执,你脱不了六道轮回。过分的贪婪,果报是贫穷。过度的惊恐、愤怒,会让你现前疲惫不堪,你感觉得很累,压力很沉重。过度的安逸,会让你变得懒惰。过度的疑惑,会障碍所有一切有利于你自己修学的机会,你把这些机会统统断掉。这些是我们要记住的。
《安乐集》里面的问答是这么说的,「若人称念弥陀名号,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」。这是说如果有一个人念阿弥陀佛的名号,他有能力除十方众生无明烦恼而得往生。你看,不是除自己,除十方。这什么意思?如果不先除自己,就不能除十方;一定是先把自己的无明烦恼断了,然后能帮助十方一切众生破无明烦恼。这个功德比我们平常讲的大得多!
下面说,「然有众生称名忆念」,就是忆佛念佛,「而无明犹在,不满所愿者何意」。无明烦恼没断,天天念佛忆佛,无明烦恼还在,不能满自己的愿,这什么原因?「答」,这个问答都是《安乐集》里面讲的,「不如实修行,与名义不相应故」。这就是修行不如法。为什么不如法?修学的理论不明白,方法不知道,我们一般讲盲修瞎练,又不是用真心,所以他不相应。印光大师在《文钞》里头讲得很多,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都要依靠经典。这就是为什么释迦佛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而没有中断。如果修行可以不需要懂得理论,佛就不必讲经了。再看西方极乐世界,阿弥陀佛也是在极乐世界讲经不中断。更巧妙的,极乐世界六尘说法,六尘为什么能说法?那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,让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,闻法的这个时间决定不会有中断,这个厉害!所以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。极乐世界人成就快速,原因在此地。十方一切如来成佛之后,没有一个不讲经说法。今天佛法衰了,其他宗教也衰了,原因是什么?把讲经教学这桩事情疏忽了,没重视了,就变成迷信,变成念佛不能往生。
这下面又有个解答,「答曰:由不如实修行,与名义不相应故也。所以者何」。为什么?这接着再问,「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,是为物身。复有三种不相应」。这个地方,如来是真实实相身,是为物身,物是什么?物是十法界依正庄严,为一切众生,佛现身是为一切众生,不是为自己。成佛之后在十法界现身,统统是为度众生,决定不是为自己。而如来身是实相身,实相身什么意思?实相身,他是用真心,不是用妄心。十法界里面众生用妄心,不是用真心,妄心就是阿赖耶,我们全都是用妄心。妄心有妄想、分别,有执著,真心里头没有分别、没有执著、没有起心、没有动念,这是真心。用真心是实相身,用真心一定是为众生,没有为自己想一桩事情。用妄心,总是自己摆在最前面,第一个念头一定是自利。
复有三种不相应,第一个「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」。这就是我们讲的半信半疑,他不是真信。用真心的,是真实心;用妄心的,总带疑惑。我们的妄心用成习惯了,虽有真心,不会用。所以我们感恩佛菩萨的慈悲、帮助,将寿命延长了,如果不延长,这一生不能成就。如果我四十五岁走了,那个时候半信半疑,能不能往生?有可能,也不可能。那就是完全看临终那个缘,临终最后一念要想起是阿弥陀佛,那就往生了;临终最后一念把阿弥陀佛忘记了,就又搞轮回了。所以这是个关键。人有决定信心,他往生有把握,就是说,临命终时最后一念肯定是阿弥陀佛,他不想别的。这种功夫全在平时放得下,不为自己,一心一意只求净土,只求见阿弥陀佛,一定要存这个心。黄念祖老居士给我们做出榜样,往生前半年一天十四万声佛号,就是说明念念都求阿弥陀佛,世间什么统放下了,不闻不问了。十四万声佛号是追顶念佛,速度很快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声声接着。
第二,「信心不一,谓无决定故」。又喜欢这个,又喜欢那个,就在大乘佛法里面,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,爱好是多方面的,他不能够专一。这也是障碍的原因。第三个,「信心不相续,谓余念间故」,这个间就是夹杂。信心里头有夹杂着怀疑,有夹杂着他的爱好的习气,他的爱好很多,这个东西没放下。这是三大类的不相应。这三样「迭相收摄」,而且是互相交叉,互…
《净土大经科注 第三五八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